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常見誤區(qū)及其對策論文
[摘 要] 對課堂教學素材的合理解讀是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提高課程實施效率的重要渠道。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素材解讀出現(xiàn)諸如表面化、成人化、無學科本意的情景化等誤區(qū)。從課程目標的視角“直讀”教學素材、挖掘素材背后的學科含義和作用等,是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兩種基本方法。依靠校本機制、立足個性風格重組教學素材、注重課堂中的生成性素材等等是解讀課堂教學素材、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教學素材 課堂教學 解讀 誤區(qū) 對策
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從以往的“教教材”發(fā)展到今天的“用教材教”,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教材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課堂教學也呈現(xiàn)出新氣象。在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制約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突出障礙就是錯誤地解讀課堂教學素材。這里的課堂教學素材既包括教科書中的各種資源,也包括教學環(huán)境中的各種素材,乃至師生人力資源中的素材等等。尤其是在低年級教學中,直觀素材占有突出位置,這里的直觀素材特指教科書中的直觀材料(如插圖、文字、情景設計等等)、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隨機生成的直觀材料等等。
一、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重要意義
本質上講,有效利用課程實施中的各種資源,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之一。其中,合理而正確地解讀課堂教學素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教科書中已有資源在內的各種教學素材,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1.合理解讀課堂教學素材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是保障課程質量的重要舉措,其原因在于,那些可以利用的資源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激發(fā)教師提升專業(yè)能力。
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素材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科書中的素材、課堂環(huán)境中的素材。但是,這些素材往往以共性和自然狀態(tài)而存在,未必完全符合本班實際、本節(jié)教學實際,必須密切結合本班學生的身心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法再加工,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情意特征。這是教學處理的要點之一。
2.合理解讀課堂教學素材是國家課程校本化處理的具體舉措,是課程實施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在當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的課程體制下,數(shù)學、語文、外語等學科課程都需要進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處理,進行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等具體工作,其重點在于密切結合學校實際,設計、編排落實課程標準、實施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案,包括調整課程內容的進度、前后內容的編排順序等等。而對于具體的學科教科書來說,也需要進行校本化處理,進行諸如拓展、加深、重組等適切性處理及教學法加工,使之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形成教師個人的教學特色和風格。無論課程標準的校本化處理,還是教科書的教學法再加工,其中的重要內容都包含教學素材的校本化解讀和再開發(fā),這里的教學素材既包括課程標準及其相關資料中的素材、教科書中的素材以及相關教學參考資料上的素材,也包括教師、學生所潛在的人力資源(如經(jīng)驗、經(jīng)歷等材料)。
3.合理解讀教科書素材(即教科書中的素材,下同),是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教的具體體現(xiàn)。
這是課程實施的關鍵。一方面,對于課程來說,合理解讀(進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書中的素材,是提高課程實施實效性的重要渠道。在倡導現(xiàn)代課程教材觀的今天,解讀教科書既不是將教科書視為靜態(tài)的、必須遵循的根本,也不是完全撇開教科書另行其事——教科書畢竟是專業(yè)人員經(jīng)過潛心研究精心編制的專門材料,業(yè)已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因而,如何適度調整優(yōu)化教科書中的素材,就成為創(chuàng)造性用教材教的關鍵。
另一方面,追求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結合課堂教學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是其核心要領,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教科書內容激活學生的自主意識,如何以教科書為起點向外自然延伸、拓展(這種延伸、拓展既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立足教科書而不拘泥于教科書,等等。其宗旨在于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1:僅在直觀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圖1是小學二年級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周長”一節(jié)正文的一個插圖。我們在長春市D小學進行的課堂教學現(xiàn)場觀察和聚焦式訪談顯示:相當數(shù)量的一線教師認為“圖1僅僅提供了一種活動暗示”。其實,圖1不僅暗示“引入周長的概念”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動手實踐,而且暗示周長的概念不能硬塞給學生,需要學生親身的實踐、感受和體驗,其中的測量活動至少可以是“用繩子圍”、用尺子量,這種活動是多樣化的,對于不規(guī)則圖形來說用“繩子圍”比較好,而對于規(guī)則圖形來說用尺子量等方法更方便(這就給三角形、長方形周長公式的導入埋下伏筆)。
誤區(qū)2:將符合兒童認識規(guī)律的“隱喻”式呈現(xiàn)方式顯性化、成人化。
正如許多版本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其編寫特色和意圖中所說的,“教科書始終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如,將過去成人化的‘編寫說明’變成與學生親切對話的‘寫給同學們’,將每課專業(yè)化、成人化的內容線索提要變成編者與學生真實情感交流的導語”,這些良苦用心都在于將以往的“教材”真正變成“學材”。
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將教科書中所謂復雜情景“簡單”化處理的現(xiàn)象,如,將通過“游戲如何做更公平”導入圓的概念大約需要10分鐘才能完成的事情,簡單處理為“直接導入圓的概念”這樣1—2分鐘就可以完成的活動。其實,這種處理的確可能達到表面上接受“圓”的概念的目的,但是,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的自我建構過程卻壓縮了甚至喪失了,最終導致死記硬背而不知其意。
與此同時,對于本來以兒童特征出現(xiàn)的一些課程內容,如在方格紙上將一個圖形“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情景創(chuàng)設,解讀為變換幾何中的“平移變換、旋轉變換、反射變換”和規(guī)范的平面直角坐標(x,y),這是典型的成人化、專業(yè)化傾向——用成人化的內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解讀適合兒童的教科書的直接結果。
誤區(qū)3:誤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學科含義(如數(shù)學用意)。
這是當前中小學教學中出現(xiàn)的普遍傾向,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來說就是數(shù)學“生活化、情景化轟轟烈烈”但卻恰恰喪失了數(shù)學味。例如,三位顧客同時來到一個油條攤點購買剛出鍋的熱油條,顧客甲是“單身貴族”,買一個人吃的油條,全程需要2分鐘;顧客乙是“二人世界”,買兩個人吃的油條,全程需要4分鐘;顧客丙是“三口之家”,買三人吃的油條,全程需要6分鐘。三位誰先買、誰后買,大家等的時間總和最少?
如果僅僅將其理解為一次加法運算,計算一下、比較一下,就此結束,其數(shù)學含義就有可能被埋沒,而其真正含義在于“統(tǒng)籌優(yōu)化思想”,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了解“任何事情經(jīng)過精心安排、統(tǒng)籌考慮,常常能找到最優(yōu)方案”就可以了。
再如,某版本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有一幅彩圖:
一塊綠茵茵的草地中間有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橋,草地上零星地分散著幾棵小樹,還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對一對(兩只兩只)在一起的,一共有6對。
這段情景設計的目的在于導入“6對小白兔蘊含了乘法2×6”這一數(shù)學內容,但是,如果教學處理僅僅停留在情境的襯托物(綠茵茵的草地、小橋、小樹、小河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遲遲不能轉移到小白兔上)、教師的引導不能盡快步入2×6的正題上來,對這段教科書內容的解讀則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三、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途徑
(一)基本方法
1.依據(jù)課程教學目標“直讀”教科書中直觀素材的編寫意圖。
這是最基本的問題,每部分內容都需要教師自問自己:教材編寫者為什么要設計這個內容?其目的何在?對于這節(jié)課的整體目標有什么作用?這個題材對我的課堂、我的學生能用嗎?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適?等等。
如,教材編訂者對圖2的解釋是“周長的概念更強調從一般性的角度引入,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即從任意圖形(包括不規(guī)則圖形)入手,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是一個一般概念,避免學生產(chǎn)生只有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規(guī)則圖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此外,通過對一般圖形周長求法的探索,使學生經(jīng)歷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求法的知識形成過程。”
2.挖掘教科書中直觀素材背后的隱意。
例如,教師對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中的圖1的解讀,不僅以此引導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獨立思考、親身實踐和同伴交流,而且需要引導學生自覺地總結哪種方法何時最優(yōu),為下節(jié)課作鋪墊。
3.根據(jù)具體教學目標重新組合、再生現(xiàn)有的直觀素材。
在小學“矩形周長”的概念教學中,任課教師將教科書中的普通矩形圖替換成“一張照片,需要鑲一個裝飾邊框,需要多長的裝飾線?”,這樣更符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也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氣息,可行而有效。
事實上,在新的課程教材觀下,教科書常常蘊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編寫特色,教科書中的知識也需要師生主動地詮釋和轉化。同時,教科書文本又是開放的,需要師生在交往互動之中自由地融入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義,尤其是讓學生中受壓抑的弱勢群體,也能參與、修補和重整適合他們自己的教科書文本和課堂教學內容。這是教育公平的微觀體現(xiàn),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工作。
4.利用教學機智隨機生成新的直觀素材。
例如,在小學“圓的周長”概念第一節(jié)的教學中,幾位學生提出用紅領巾當作工具,圍住圓紙片,測量圓紙片的長度。任課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并幫助他們演示其過程,并引導學生自然地提出“如果改用一根繩子,測量效果可能會更好”的`推測,隨即,大家采用新的方法再測量一次。如此,師生共同經(jīng)歷了一次有益的生成過程。
(二)合理解讀課堂教學素材、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幾條基本策略
1.站在《課程標準》的視角優(yōu)化教科書中的素材
事實上,教科書是課程實施中的范例和中介,任課教師有權利和義務對其進行選擇、補充和適當調整。當然,其基本前提在于充分領會教科書的編寫意圖。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備課中時常思考“課本的這一節(jié)編的好嗎?符合《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嗎?如果不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學生實際,我該怎么辦?能否改用其他的素材加以優(yōu)化和更新呢?”等等系列問題。
2.立足學生在本學科上的全面發(fā)展,把握機遇在課堂上隨機生成新的素材。
例如,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心中時時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學生獲得數(shù)學上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宗旨,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機智,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動引導到經(jīng)歷現(xiàn)實問題數(shù)學化、數(shù)學內部規(guī)律化、數(shù)學內容現(xiàn)實化的過程上來,將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思考與教師的點撥、引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落實數(shù)學教學目標的切實舉措。
3.重組教學素材,有意識地積累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教學風格有多種類型,“沉穩(wěn)型”,“激情型”,“智慧型”……。而教學風格的形成常常需要依附特定的素材和組織形式。圍繞著自己特定的教學風格有意識地選擇、組織教學素材,是不可缺少的。教師的教學生涯實際上是自我成長的歷程,自己有意識地積累、磨練自己的教學風格,終究會“涓涓滴水匯成一股潺潺細流”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
4.建立科學實用的教科書解讀機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配套用書在內的教學資源庫。
例如,采用“個人備課→集體研究→個人調整”的校本教研機制,在充分研讀教科書的基礎上,進行同伴之間的信息溝通與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而后經(jīng)過自己的反思、調整,最終形成融集體智慧和個性風格于一體的教學設計。
其中,在個人準備階段,教師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編排體系、知識結構和重點章節(jié),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把握教材的關鍵,理清教材各章節(jié)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理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先后順序;借鑒教學輔導資料,彌補教科書內容的不足,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儲存于心。在交流、討論階段,集中討論教學內容的重點部分、教師個體備課的困惑等等。在集體備課的個人調整階段,常常需要教師依據(jù)自身的教學特點,根據(jù)本班學生實際,進行教育教學內容的個性化設計,進而形成用于課堂教學的書面教案。
【課堂教學素材解讀的常見誤區(qū)及其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誤區(qū)及其對策12-06
常見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作文素材12-05
誤區(qū)素材指正 作文指導12-05
家庭教育常見的誤區(qū)10-15
課文解讀及其三步解讀法12-05
深度解讀:翔飛人 作文素材12-05
家庭教育中常見的誤區(qū)10-17
中考作文常見問題及對策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