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教育的七大原則與教學評估論文
摘 要: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對高等教育進行了系統研究,于1987年發表了大學教育七太原則。文章介紹了七大原則的主要內容、相關研究、實施建議及以此為依據的教學評估狀況。
關鍵詞:大學教育 七太原則 教學評估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通常以質詢高等教育績效的形式表現出來。教育績效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教學效果。
在美國,標準考試分數、畢業設計質量、保留率、畢業率等一直是評估教學效果的指標。這些指標通常被稱為終端評估指標,因為這些指標所揭示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然而,過去的20年中,在采用終端評估指標的同時,高等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對教學過程的評估。這種趨勢基于這樣的理念,即有效的教學過程必然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校園環境里學生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呢?美國于1987年問世的大學教育七大原則對此作出了概括和解釋。
一、大學教育的七大原則
什么樣的校園環境能夠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以達到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如何去發揮作用呢?這些問題是每一所學校都面臨的問題,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美國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于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其目的是尋找出一些能夠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以達到教育目標的方法和措施。這項研究得到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約翰遜基金會等組織的支持和贊助。研究人員系統地整理、分析和總結了過去半個世紀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幾乎覆蓋了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學生的作業與教師的反饋;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被動接受;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娛樂消遣:研究人員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表了大學教育的七大原則。
七大原則發表后在高等教育界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在隨后一年半的時間里,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向約翰遜基金會直接訂購了15萬本七大原則的小冊子。為了使這些原則在實踐中更具操作性,研究人員又根據每一原則針對學校和教師分別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
1.鼓勵師生間的接觸
研究結果顯示,師生在課內外的接觸、溝通和交流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對學習的投入;教師的關心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并不斷進步;與教師的結識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投入并激勵他們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未來:根據這個原則,學校應盡可能創造師生相互接觸的機會,提供接觸的場所。如開設小班型的討論課;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鼓勵教師擔任學生組織的顧問及參加學生俱樂部的活動。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與學生保持聯系,如指定辦公時間以接待采訪學生,歡迎學生打電話、發電子郵件進行聯系;爭取在每個學期開學后的一周內記住其任課班級的學生名字;向學生介紹自己的經歷,談論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咨詢。
2.鼓勵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有關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方面的研究表明,學習不是孤立的行為,也并非競爭;學習和工作一樣,具有社會性和合作性的特點;作為學生,同其他同學一起探討問題可以進一步增加自己對學習的投入;介紹自己的觀點并回應別人的見解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同時也會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敏銳。根據這個原則,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專題討論小組等;建立學生輔導學生的制度;提倡每個學生至少加入一個學生組織或俱樂部。教師應該布置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的作業;在課堂上安排小組討論,為學生創造相互交流學習體會、談論個人興趣的機會;鼓勵學生相互解釋課程的難點:鼓勵學生主動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同學探討問題。
3.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師一言堂的課堂里,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這種被動學習的弊病很多,包括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學生對教學內容不能完全消化,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比較差。在一研究中,課前告知學生課后要對課堂所講授的內容進行測試,且測試時允許看筆記。課后測試的結果顯示,學生的記憶加上筆記只能保留課程內容的42%。一周后在不允許看筆記的情況下再次測試,留在記憶里的東西就只剩17%了。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動腦思考,動口講一講,動筆寫一寫,動手做一做,聯系自己的經歷,運用于實際生活,這些東西才能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根據這一原則,學校應該把校內外的實習實訓納入到課程計劃中;允許學生自己選擇研究課題并以此注冊學分;允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的專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挑戰教科書、同學或教師的觀點或理論;讓學生在課堂上層示自己的作業或研究結果;根據課程內容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模擬、扮演相關角色;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實例分析;鼓勵學生向其他同學推薦閱讀材料、研究課題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活動等。
4.給學生及時的反饋
有關教師反饋對教學效果影響的研究顯示,教師對學生的作業、作文、課堂發言等的及時反饋有助于促進教學效果。學習過程是把不知轉為知之的過程。學生需要教師及時的反饋以確認自己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確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反饋不應該僅限于告訴學生正確答案是什么,還應提出改進的具體建議。根據這一原則,學校應該建立學生學業進展的查詢系統,如網上查詢系統。學生可以隨時進入這個系統查尋自己學業的進展情況,如已修的課程和成績,其成績是否達到了通識教育或某一專業的要求,取得某一專業的學位還要選修哪些課程等。教師應該在每門課開始時對學生進行一次摸底測試以了解學生的現狀;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一些能夠給他們即時反饋的練習;定期給學生布置作業并及時批改、返還作業;批改作業包括以書面形式向學生提出改進的建議;定期進行測試并在測試后與學生一起分析測試中的難題。
5.強調學生必須刻苦學習
另一個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是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與學生的收獲成正比;同時,學生科學地分配時問與有效地利用時間對于促進教學效果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這一原則,學校應該使學生明白,全職的學習就是一份全職的工作,每周需要花40小時或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為了幫助學生科學地分配時間并有效地利用時間,學校應該給學生開設這方面的講座或討論課。教師應該向學生明確說明,除了上課積極參與以外,課后還需要花足夠的時間學習,如課后要拿出兩倍于課上的時間去預習功課或做作業、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必須按時完成作業,并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要求曠課的學生補課。
6.寄予學生較高的期望
研究結果顯示,對學生的期望通常與學生的表現成正比。給學生設定較高的、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會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學生的收獲也因此會更大。較高的期望對基礎好的或差的、用功的或不太用功的學生都很重要。對學生較高的期望還可以使教師工作更努力,因而促進教學效果。根據這一原則,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和學生應該熟知本校對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以便為達到此目標而不斷努力。教師應該在每門課開始時以書面形式向學生說明該課的具體要求及成績的評定標準,說明為什么要寄予學生較高的期望,并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教師還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這種較高的標準要求學生,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7.尊重學生多種多樣的才能和學習方法
學生的才能和學習方法是多樣的。他們把自己不同的才能和學習方法帶到大學。他們需要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需要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根據學習類型理論。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知、心理、環境、生理、社會等。當這些影響學習的因素與某個學生的學習類型相吻合時,其學習效果為最佳。例如,從感知方面來說,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講授適合于聽覺型的學生,看板書、閱讀、看幻燈及錄像適合于視覺型的學生,而動手操作則適合于肢體型的學生;從生理的角度而言,早上可能是一部分學生的最佳學習時間,而下午可能是另一部分學生的最佳學習時間(考慮到學生的最佳學習時間不同,每門課不應該安排在每天的同一時間上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尊重學生的學習類型也就談不上“因材施教”,或“面向全體”。根據這一原則,學校應該通過講座或座談會等形式,向師生介紹有關學習類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以促進教學效果的具體建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應該靈活多樣,以兼顧學生學習類型的多樣性,如除課堂講授外,還可以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游戲、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既可以為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創造學習條件,也可以為他們發揮不同的才能提供機會。
七大原則看起來都是常識性的東西,實際上也的確如此,這些原則的理論根據可以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教科書里找到,其實施建議也來自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世上沒有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靈丹妙藥,要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教育工作者要科學地、辛勤地耕耘,受教育者要積汲主動地參與,融入到校園生活中去。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和投入正是七大原則的核心所在。學校所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服務,這種服務需要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學生的投入與收獲通常是成正比的。
二、七大原則與教學評估
如前文所述,在大學教學效果評估過程中,一直被廣泛采用的指標包括標準考試的分數、學生的保留率、畢業率,就業和升學(本科升研究生)率等。這些終端評估指標強調的是結果。那么,通過什么樣的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呢?也就是說,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使學生不輟學,按時畢業,成為合格的研究生或勞動者呢?七大原則強調的正是這個過程。七大原則的核心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的“投入”與“融人”。可以想象,如果一名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夠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能融人校園生活,那么他必然要選擇離開,或者被動地消磨掉大學時光。
七大原則問世后,一系列根據這些原則而設計的學生問卷調查逐漸被高校采用。這些問卷主要調查學生的“投入”和“融入”的程度,對教學的過程進行評估,為學校制定教學改進計劃提供依據。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此類問卷之一,《大學生問卷》(以下簡稱《問卷》)。
《問卷》于2000年正式推出,每年舉行一次。在過去終六年中,共有970所學校參加了這項問卷調查。《問卷》的對象是大學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除了學生的個人信息(性別、種族等)外,《問卷》含14大項,8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1.與課程有關的活動情況,如課堂發言,輔導同學、與同學討淪問題,與教師交流的頻率等。
2.所修課程需要動腦的程度,如有多少內容要求死記硬背,多少內容需要分析、總結、判斷、應用等。
3.考試試題的難度。
4.每學期要完成的寫作和閱讀量,如一共要讀多少本書,20頁以上的報告需要寫多少篇。
5.課外活動情況,如參加文體活動的頻率。
6.參加學術或社區活動的計劃,如是否準備或已經參加社區服務、參與教師的一項研究、去國外修課、自己設計專業等。
7.與同學的關系是否友好,有問題時是否可以及時得到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幫助和支持。
8.個人的時間安排,如用在功課、課外活動、校內工作、校外工作、消遣、家務上的時間各是多少。
9.大學經歷對于學生的品德、知識、技能、和個性的發展是否起到促進作用,其作用程度如何。
10.學校是否鼓勵不同種族、不同社會和家庭背景的學生相互接觸;是否提供學生在學業上所需的幫助。
《問卷》的結果除了對每個問題進行統計外,還把這些問題歸為五組,并計算出每組的綜合指數。這五組是:(1)課程的挑戰性;(2)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3)師生互動;(4)學習經歷的豐富;(5)學習環境的適宜性。這些綜合指數通常用于對教學過程的監測。學校可以根據《問卷》的結果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進措施。
《問卷》的宗旨是改進教學,而不是進行學校之間的橫向比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曾考慮過把《問卷》的結果納入高校排名的指數,但是終因反對者過多而未實施。反對者認為,把《問卷》的結果用于高校排名違背了《問卷》的宗旨,是對問卷的褻讀。
綜上所述,七大原則使人們對教學效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學校和教師對教學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投入和融入。在教學評估中如果忽視了過程評估,終端評估就會變得空洞。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投入,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當然,七大原則對于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不止于教學評估。就院校層面而言,應該說對這些原則的接受程度有很大不同。有些院校把七大原則的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而也有一些院校對此并不那么熱衷。但是,就整個高等教育而言,這個理念已經滲透到該領域的方方面面,從學生管理到學校規劃,從教學評估到學校認證。
【美國大學教育的七大原則與教學評估論文】相關文章:
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的原則08-28
淺談美國大學教育理念論文01-02
兒童家庭教育原則論文03-30
美國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語12-12
淺談美國創業教育思考的論文08-07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七大原則12-16
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七大原則12-09
初中生家庭教育七大原則11-16
美國創業教育經驗借鑒思考論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