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生特點與留學生教育管理論文
來華留學生的自身差異性、語言文化障礙以及課余生活的廣泛性與復雜性都嚴重影響了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應總結經驗,結合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形成合理高效的留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真正服務于留學生,服務于高校的國際化建設,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與威信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影響力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中國作為留學的目標國家,這使得國際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成為眾多高校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而這兩大問題中,相對于學術界探討比較集中的留學生教學問題,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更為復雜、更為棘手,也更具有挑戰性。
對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每個學校采用的模式不盡相同,大多數學校是依照自身已有的、針對國內學生的管理經驗為主體進行設置,在此基礎上根據來華留學生管理中出現的新要求、新問題來加入一些管理職責,或是在跟國外大學交流、對接中來逐步完善留學生管理系統。所以從總體來說,我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還是比較零散、比較隨機的,多靠自身的經驗,宏觀把握較少,在職責設置與職權分配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與我國大部分高校接收留學生的時間短、留學生管理經驗不甚豐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來華留學生人群本身就有復雜性,這給高校的留學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驗。
一、留學生自身差異性與留學生教學管理
來華留學生群體本身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比如國籍、年齡等。但對于留學生教學管理來說比較重要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學習層次、學習形式的多樣化與復雜化
來華留學生可以選擇的課程一是學歷課程,二是非學歷課程,即語言進修。而在語言進修課程中也根據漢語學習水平進行分班。同時,想要入讀學歷課程的條件一般是要通過HSK的高級考試。但由于漢語學習的難度大,而從留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留學生不能滿足通過HSK高級考試的條件,一般要經過一至兩個學期的語言進修。這就使得進修非學歷課程的留學生在年齡背景、學習期限以及學習目的上都會較大
的差異,從而導致非學歷課程在班級設定、教材選擇、考試考核、成績單形式以及檔案留存整理上都有很大變動性。
這種變動性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靈活性,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適應不同現實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卻是十分隨機和零散的。很多的教學資料、教學經驗以及教學管理經驗都不能得以留存、積累、貫徹、承繼,最后可能導致教學管理漏洞百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管理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來華留學生漢語基礎的差異性
在非學歷課程項目中,一般依據學生的漢語水平進行分班,但是這個分班依據也很難嚴格和具體。比如有的留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重要的漢語語法點和知識點,但掌握并不扎實;而有的留學生在讀寫方面的水平較高,但在聽說方面的水平卻很低;再如有的留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年或三年的漢語,但表達運用能力卻與之并不相符,然而自己本身卻不能接受繼續進行初級水平學習的現實。除此之外,每一期進修非學歷課程的留學生的水平也不盡相同,主要體現在已具有一定漢語基礎的留學生身上。比如有時中級班的水平較高,能在一學期迅速達到高級低水平;但有時中級班的.水平又較低,可能一學期只能達到中級高水平,因此這對課程設置、教材和考核等的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接收留學生途徑的差異性
留學生群體一般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申請來華的:一是享有國家、省級、市級獎學金的獎學金生,二是友好學校的交換學生,三是自己直接申請的自費學生。這些學生分布在學歷課程項目和非學歷課程項目中,但因為來華途徑不同,而在要求、管理上也具有差異性,同時學生的學習心態、狀態都會不相同。在教學管理中,這種差異性帶來的直接表現就是在一些教學文件、出勤考核上的形式、內容、要求不同,這也為教學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復雜性。
(四)來華學習動機的差異性
學習動機既包括來華留學生希望學成之后達到目標,也包括留學生在選擇來華學習的同時想要達成的目標。對于學成之后所要達到的目標,近期主要有取得HSK考試證書、取得來華學習經歷、完成自己所在國學校的考核要求、獲得獎學金資助等,長期目標主要有獲得與中國或漢語相關的工作、獲得學位、在中國生活等。
而對于在來華學習的同時想要達成的目標主要是指留學生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上,還是學習旅行相結合上,還是學習工作相結合上。隨著中國簽證政策的改革,懷有學習工作相結合動機的來華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以上這些來華學習動機的差異會影響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心態、狀態,對于學校日常管理的遵守與執行,以及課堂學習以外的生活方式等,這給來華留學生的教學管理也帶來了潛在的影響。
二、來華留學生語言文化障礙與留學生教學管理
“文化休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癥”。這一理論曾在上世紀90年代引起國內學界廣泛的關注,當時正是我國留學生輸出的一個高峰期。
在當代社會,雖然新聞、網絡、信息傳遞以及跨國旅行都已經十分便捷與平常,但是長時間的來華學習生活與其他的接觸途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此來華留學生在來華學習之后的狀態也是較復雜的。有的學生來華后在精神上壓力較大,比較封閉,與學校的關系都比較游離;有的學生在生活習慣上不能適應,從而也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同時也有一些來華留學生以不適應學校生活為理由,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缺勤課程等,這也為留學生的教學管理帶來了挑戰。
同時,結合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接收來華留學生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數量相對較多的地區,而高校周圍的人口密度、人員流動性也較大,來華留學生要面對的人、事,要處理的各種關系、問題等都相對復雜,這對留學生的心理、精神狀態以及語言水平、適應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針對這些問題,大多數高校采用介紹“學伴”的方式來幫助留學生在華的學習生活。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說,我國高校的多數中國學生相對比較含蓄,與社會的接觸、對來華留學生學習生活需求的理解與處理相對都比較被動,因此很難積極地、主動地、非常到位地幫助留學生。而同時,因為生活方式、習慣的不同,大多數的來華留學生也很難融入中國學生的圈子之中,他們大多還是停留在本國學生的圈子之中。
三、來華留學生課余生活的廣泛性與復雜性與留學生教學管理
我國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大都還是采用與中國學生相似的封閉式管理,這與許多留學生熟悉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所出入,加之學生學習動機不同,從而導致留學生在課外生活上的廣泛性與復雜性,這給留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比較明顯的是宿舍管理和留學生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也直接影響到留學生教學活動與教學管理,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紀律規范的問題。許多高校都參照中國國內學生的紀律管理規范制訂了一些來華留學生紀律要求,但是從約束性和執行力來看,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制訂適用于留學生的紀律管理規定是許多高校留學生教學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如何提高約束性和執行力也直接關系到高校留學生教育的水平與威信。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的留學生管理總體上還比較零散、隨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各高校的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多分享、多交流,深刻分析來華留學生的實際特點與實際需求,結合實際,把握重點,綜合管理,形成體系,真正服務于留學生,服務于高校的國際化建設,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與威信力。
【來華留學生特點與留學生教育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非洲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探索論文01-11
來華留學生學習計劃03-08
高校留學生的入學教育模式論文01-11
來華留學生在口腔科學教學模式中的研究論文09-07
西醫院校留學生中醫教育分析論文01-11
留學生的傳統工藝論文01-11
中英高校留學生安全管理比較探討論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