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語文課堂的一些思考論文
摘要:追求有效,是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語文課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
關鍵詞:有效教學;語文課堂;學生
追求有效,是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我們每一位開課教師也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并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為此,他們反復甄選了教學的內容;精心設計了教學的環節,一會兒小組合作,一會兒探究學習,一會兒又是拓展辯論,最大限度地活躍了課堂氣氛;靈活運用了各種教學媒具,特別是精美課件的展示。確實,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幾堂語文課聽下來,總感覺太熱鬧了,似乎少了些語文課最本色的東西。
我們知道,語文課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像上述手段新穎、富有趣味的語文課堂固然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表面的熱熱鬧鬧有時卻忽視了語文課聽說讀寫最本質的訓練,使語文教學熱鬧有余而語文味不足,這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均衡發展。因此,筆者以為,語文課堂教學有時需尋求一片寧靜的天空,讓孩子細細地品讀,淡淡地感悟,默默地思考,靜靜地寫作。讓課堂張弛有度,動靜相宜,師生真誠對話,這實為語文課堂應有的狀態,也是實現課堂有效之佳徑。
一、朗讀固不可少,默讀也別有風味
不可否認,如今的課堂,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誠如這幾堂語文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都能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朗讀。經典文章,尤其是一些優美的散文,確實需要讓學生好好地去朗讀,在朗讀中去體味優美的語言,去把握作者蘊涵其中的情感。他們在組織學生朗讀時形式也是多樣的,不是自由讀、個別讀就是齊讀,一時間課堂內外書聲瑯瑯,也確實讓課堂“活”起來了。其實,不經意間,我們的閱讀教學似乎又步入了重“讀”輕“閱”的誤區。在追求課堂氣氛的同時卻擯棄了學生的“潛心靜讀”,冷落了學生的“凝神靜思”。學生書讀百遍,結果,課堂上熱熱鬧鬧,下了課心里卻空空蕩蕩。
記得有位特級教師說過這樣的話:“現在,我很少在優質課中看到默讀的場面了。應該說,全班同學沉浸于作品中的靜悄悄的默讀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有利學生體驗的。這種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書方式,正在閱讀教學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當時看到這樣的一段話,很不以為然,似有危言聳聽之嫌。現在看來,就發現我們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而言,他的這番話無疑是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頗有見地的深沉呼喚。
因此,筆者認為朗讀固然重要,但默讀同樣不可或缺,沒有了靜思默想,學生能發現疑問嗎?能咀嚼品味嗎?能自讀自悟嗎?能綜合歸納嗎?……所以,就閱讀教學而言,朗讀與默讀,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必須同等訓練,比翼雙飛。
二、靜靜地思考,生成比預設更精彩
回看這幾堂語文課,有些課容量確實太大,節奏太快,課件花樣太多。教師連珠炮地講話,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急匆匆地對答,掃描式地觀看,沒有咀嚼的時間。這樣的課表面看來環節緊湊,一氣呵成,甚至有些聽課教師大聲叫好,認為這堂課上得非常流暢、完美,達到了有效教學之目的。
但細細一想,這樣的課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嗎?真的達到預期的效果了嗎?難怪乎,一些國外的教育專家聽了中國的課之后,不禁疑惑:“學生明明已經都懂了,這課還有必要上嗎?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動感課堂”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絕大部分語文教師在沖出傳統語文教學思想的藩籬,接受新課程的建構理論沖擊時,又走進了一個新的誤區,誤以為課堂教學應以“熱鬧”、“活躍”為主旋律,并把它當作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在課堂教學中,拒絕“潛心靜讀”、“凝神靜思”,以為這樣的“靜”就是沉寂,就是冷場,是公開課的大忌。
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其實不難得到這樣的認識,學生的暫時凝神靜思絕不是沉寂、冷場,恰是為形成新的高潮而醞釀、蓄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適時地說“請大家獨立思考幾分鐘”,“給同學們兩分鐘的自由思考時間”,讓學生真正能凝神靜思,在凝神靜思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讓思想的火花在靜思中產生,相信我們的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體會將更深一些。相信學生們一旦參與討論,便會層浪迭起,再對學生的思想加以適當的點撥,必會在師生與文本的對話中碰撞出更絢麗的思維火花。試想一下,此時我們的課堂又會是怎么樣的呢?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有效課堂嗎?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對教材需了然于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水平要成竹于胸,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坡度,讓學生順著“山坡”慢慢地向上爬,直至到達頂峰,體驗那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在教學時,教師應成為一位“等待者”,留給孩子足夠的思考余地,靜靜地等待孩子的精彩。舉手如林的課堂未必是思維活躍的課堂;對答如流的課堂是“作秀”的課堂。課堂需要靜靜地思考,師生切末浮躁,在安靜得甚至有些“冷場”的教學中細細地品味語言文字帶來的甘甜,濃濃地感受流淌的喜怒哀樂。
三、靜靜地寫話,披文情動促詞發
以文本為基礎進行模仿寫話訓練,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中已經比較常見了。我們的語文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解讀還是十分清晰的,對考綱要求的指向還是十分明確的。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精心設計了這么一個亮點:在指導學生對文中優美句子賞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挑選句子讓學生仿寫。例如: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我若能悒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若能,我將;她必能。再如:唯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的從水底上涌。仿照例句,用“友誼”與“理解”為相互關系的詞造一個句子。對此我相當贊成,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能架設起學生文與本間的心靈之橋,讓學生能融入文本并感悟文本。從教學內容選擇的'角度看,也體現了有效課堂的特性。
然而課堂中又出現了令人反思的地方。或許還是怕冷場的原因吧,抑或是想激發學生的思維吧,教師在學生們寫作實踐的時候放了一段他精心挑選的音樂,于是,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開始思考,繼而動筆。隨后,學生交流,教師點評。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那段悠揚的音樂特別的響,在聽課的時候,筆者都“沉醉其中”了,學生也應是如此吧。因此,在最后的交流環節,學生表現平平,效果不佳,至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在課堂有效性上大打折扣。
筆者并不贊成在寫作時配上悠揚的音樂,哪怕音樂的音量是如此的小。寫作就是一項全身心投入的工程,是一項需靜心的活動,要調動孩子所有的感官,一旦有音樂的干擾,不僅不能起渲染氣氛的作用,還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其寫作效果。還孩子靜靜的寫作空間,這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陣地,還是把讓孩子欣賞音樂的機會留在音樂課上吧!
應該說,新課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可以在活動中展示,還可以在靜讀中展示;在靜思中展示;在靜寫中展示。讓我們給學生一片靜靜的天空,讓他們在凝神靜思中默想;讓我們給語文課堂一片靜靜的天空,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張弛有度,動則激情四射,靜則神思飛揚,在動靜相宜中盡顯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華.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有效思維的天堂——思考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5).
【有效語文課堂的一些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作文有效教學的一些思考12-05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思考論文10-15
對中醫發展的一些思考論文04-18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索論文04-30
最新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思考論文04-30
語文課堂有效性之我見(教學論文)12-06
淺談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反饋的教育論文01-08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論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