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摘要:如何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高職教育中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須明確其目標定位,改革其課程模式,充分體現職教特色,走出一條高職語文課程的生存之路、必由之路和發展之路。
關鍵詞:高職;語文;課程改革
高職語文課程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體系中有無位置、處于怎樣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應發揮怎樣的作用,是在進行高職教育宏觀研究和各專業教學計劃制定中必然要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每一次課程改革,這個承載著以傳授人文知識和語言文化實用工具為主的語文課程,課程計劃難免壓縮。客觀地說,除了當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也突出地反映在高職院校之外,也與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相關。
1.找準定位——高職語文課程的生存之路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課程與普通高校一樣是《大學語文》。那么,高職《大學語文》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對培養高職人才有何作用?它與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有何區別?這是高職課程改革者和語文課程教育者首先應該深思的問題。
高職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要求學生一畢業就能上崗,一上崗就能頂崗。高職教育的所有課程設置都應該以就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公共基礎課之一的高職語文課程當然也不例外。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不僅需要懂得專業的生產操作能力,還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即善于將技術意圖轉化為物質實體,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一種專業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且組織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臺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作機器。
因此,作為基礎課的語文課程應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其背景,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其基礎,以社會的需要為其歸宿。這種目標定位,與高職教育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知識傳授目標相吻合。這種“必需”、“夠用”,在語文課程可以理解為:相關專業文體的寫作能力;完整的思想口頭表達能力,一定的文學閱讀與欣賞能力,普通話達標。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能說會寫。要達到這個目標,就目前的一本教材、一種課型、一種教法的課程模式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對這種傳統的課程模式進行深入的變革。
2.改革課程——高職語文課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只開設一學期,一周四節。僅憑這有限的課時數,要提高教學效率、保證課程質量,就必須改革現有的通用的語文課程模式,突出其實用性、應用性和針對性。
高職語文課程一般采用的是大專教學計劃,有的是在大學本科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壓縮。即便采用的是高職統編教材,教材的內容和體式也沒有大的改變。就我院所采用的高職統編《大學語文》教材中,有32篇古文,占全部篇幅的46%。所選課文與中學課本重復的競有20篇,占全部篇幅的28%。這既不能體現高職特色,又與當前學生群體的具體情況有違。筆者認為高職語文課程應當遵循高職培養目標,以“高質、強能、實用”為前提,以“必需和夠用”為目標,重新編寫教學計劃,改革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課程,按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大功用將語文課程大致分為五大模塊:實用口才、實用文體寫作、書法、文學欣賞、中外文化。前兩塊作為必修課,集中時問系統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訓練。
必修課可結合專業特點,以培養實用技能為主旨,開設諸如《商務文書寫作》、《廣告文案》、《畢業論文寫作》、《普通話》、《演講與口才》,《辯論的技巧與藝術》等課程;后三塊作為選修課,供學有余力或感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選修課以培養學生情感、創造性思維為主旨,結合學校特色、教師專長、課程資源優勢等具體條件,開設《書法的魅力》、《我讀經典文學作品》、《我愛電影》、《我愛博客》等課程。既突出了職業教育的務實性,又兼顧了語文的陶情養性的功能。無論哪一個模塊,可采用不同的課程范型,以實用技能為主的課程,可采取訓練中心課程,以培養專項能力為主要目標。課程內容以“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化運用”的形式,促進學生深入掌握必要的應用理論知識和知識運用能力。人文素養類的課程可采取體驗中心課程、活動中心課程,采用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操,增強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 3.凸現特色——高職語文課程的發展之路
職業知識素質和職業技術能力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兩大目標。作為高職教育基礎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語文要凸現課程特色,就必須緊緊圍繞“能說會寫”這個能力培養目標,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學生和職業的需求為根本,切實增強高職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為高職生的順利就業服務。
(1)改革傳統教法目前,大多數高職語文課堂仍以“講授法”為主。這顯然不利于實現“能說會寫”這種實踐性很強的高職語文課程目標。高職語文課程應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首先,多上活動課,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如實用口才類課程可以采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將課程內容由易到難分成幾個訓練環節。從最基礎的朗誦、自我介紹、互相推薦、見聞陳述逐漸過渡到即席發言、即興演講、節目主持、專題辯論和表演課本劇之類的訓練,使學生“講述見聞言之有物、說明事理言之有序、發表看法言之有理”。其次,充分體現語文與各行各業的關聯及其實用性。在教學上,強調不同專業確立不同的教學重點。譬如:管理類專業,就要把“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作為訓練的重點;服務營銷類專業應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訓練,同時又不忽略應用文的寫作;對于工程技術類專業應著重科技論文的寫作,同時拓寬他們的專業知識面。如《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汽車美容技術》等專業應適當增加工程美學知識,不僅能強化專業知識,又能體現出語文的美育功能。第三,結合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與現實生活、實踐活動相聯系,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如讓信息類專業的學生綜合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語文課文內容制作別出心裁的課件;讓汽車營銷類專業學生為某種品牌的汽車策劃一個廣告文案或進行市場調查寫出調查報告;讓工程技術類專業學生就某項專業知識問題整理一篇小論文等。總之,與現實相聯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改革傳統的考試考核方式根據所確立的高職語文課程“能說會寫”的主要目標,輔之以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應建立相應的能力培養和考核評價體系。首先,采取多元化原則。即采用多種考核形式,打破傳統單一的考試方法,對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能力考核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實用口才》課程考核,可以準備一個或幾個話題,讓學生進行一次辯論比賽,以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作為考核的依據。從查找資料開始到活動結束,整個過程包含的工作量較大,各小組內部成員有分工、有協作,組之間有競爭、有壓力。既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又培養了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對著重“寫”的課程,以小型課題研究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綜合運用。課題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和技能項目盡可能全面、盡可能與專業緊密聯系,讓學生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其次是動態性和綜合性原則。注重過程考核,將學生平時書面作業、作文周記、閱讀筆記、課堂討論、演講、課外社團活動、參賽獲獎等均作為語文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由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同學、學生本人一起來評定,把學生自覺引導到語文課程能力培養目標上來,達到評價標準與課程目標的一致。
(3)采用特色教材針對改革的課程模式,選取相應的教材。同時鼓勵教師收集相關資料,根據課程特點,編寫不同課型范式的講義。突出高職語文教材的實用性、科學性和易學性。教材特色不僅體現在內容上,也體現在形式上。既應有傳統的紙質印刷出版物,也應有新興的電子教材。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及寫作指導練習和相關知識拓展等都應包括在內。總之,應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方便易學的全方位多媒體視聽感受的學習包。
高職語文課程的去留與否、發展與否,關鍵在于語文課程本身如何跟隨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腳步,找準自身定位,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將特定的人文關懷與特定的工具性很好地有機融合,兼容并蓄、因勢利導、靈活多樣,走出一條高職語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新疆高職院校俄語教學改革思考論文05-12
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初探論文01-09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1-22
高職院校資產管理思考論文01-13
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論文01-09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論文01-17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反思論文07-19
高職院校籃球教學改革研究的論文08-28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