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營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
【論文摘要】民營高校屬于三本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相較于其他本科院校次之,作為民營高校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教材、教師、教法等多方面的協調、改進工作,才能真正的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民營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本文通過總結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經驗和改革實踐,探討新型教學方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和培養優秀的適合未來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論文關鍵詞】民營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
民辦高校要健康發展,并在高校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除了要抓好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語文課主要就是為普通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表達能力,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和綜合文化素質,增強他們走向未來的信心。大學語文課承擔著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任。
在王琴《民營高校學生人文索質狀況調查報告》一文中指出,民營高校學生語文基礎一般,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不濃,語文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太高,以致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只能作為一個點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的《大學語文》授課過程中一改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嘗試。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應用最廣泛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徐中玉教授編寫的《大學語文》。我們選用的就是此教材。
首先是選課。從精講課文的選擇上來看,這本教材有六十篇課文而作為公共必修課,一般只有60課時,那么最多只能選擇30—40篇課文精講。傳統的方法是,教研室研究決定選擇哪些課文。一般來說著名的作家作品都要選擇,兼顧詩歌、散文、小說、中國、外國等等。這樣,主導權就在幾個老師手上。第一學期的教學就是按照這種方法選擇了20篇課文,學生被動接受。在第二學期的教學中,第一節課叫《我的課堂我做主》。由學生分組來進行課文的選擇。第二學期課文以現代白話文呈現,語言理解較容易,教學的核心仍著眼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團隊。人數3—10人,選出隊長1名,具體負責團隊的活動,取一個隊名,便于大家的合作。組成團隊之后,每隊選擇5篇以上最期望本學期精講的課文,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各組討論,由隊長匯報討論結果,并形成書面材料上交。這樣做的目的是,探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每組本學期至少準備一篇課文的講解,由組內成員共同查找資料,設計方案,完成計劃目標。
通過選課我們發現學生所選出的課文和我們教研室選出的課文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重合的,還有一些我們沒有選的課文學生也選了。最典型的一篇課文是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這是龍應臺先生寫于1984年的一篇文章,雖是針對臺灣社會現實的問題而發,但實際上是面對整個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觀念、習俗等所做的反省式的審視。在講課的過程中才發現學生的能量確實不容小覷,他們查找的資料十分豐富,抨擊現實社會正義凜然,不斷的反省我們所處的社會現狀,作為老師,也是受益匪淺。通過這篇課文,我們更加能夠直面現實,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第二是講課。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查找資料,備課,上課的時候無非是背景、內容、藝術特色。從本質上脫離不了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方式。學生組隊之后,每組只準備自己選擇的五篇課文,有興趣當然就會通力合作,認真去查找資料。在正式上課的時候學生對課文進行講解,練膽量也練口才。口頭表達能力需要豐富的知識,敏捷的思維,牢靠的記憶,不怯場的膽量。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口語訓練幾乎被中學語文教學所遺棄,造成學生不敢說、不善說的口語表達現狀。而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當今信息經濟的時代,口頭表達能力,它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必須把口語訓練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一項內容來買施。
讓學生講課的方法,既克服了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弊端,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啟發式教學,它完全是以學生為主,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訓練了文件檢索的`能力;因時間關系每次只限幾名學生上臺,形成了競爭的局面;因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表現,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力;而由于要求脫稿講課,又強化了自己的記憶力,凡是查找過資料,尤其是上臺做過發言的同學,對所講內容記憶特別牢靠,掌握的知識面亦很廣;最終,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既訓練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練就了膽量,增強了自信心。
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因為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也作了演講,在后來的教師總結補充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必須講學生所未講,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樣的方法就把重結果的學習變為重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了,學生既要動手查資料,還要動口、動腦,提高了自己的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深受學生的歡迎。
我們還發現學生在準備的時候,百分之九十都會制作課件,在上課的時候通過幻燈片放映。這個難度就更大,但是學生的興趣更大,在得到老師的肯定之后,越做越好,對他們以后從事相關工作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改變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以學生的積極活動為主,教師僅僅是一個導演,是以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為前提進行的實實在在的訓練。一學期的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學生在閱讀思考、寫作、口頭表達諸方面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人。要改變民營高校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的看法就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才是打開他們心扉的鑰匙。有了興趣才會真正體味其中的內涵。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不少問題是應該注意的。比如,讓學生講課的方式,學生開始覺得新鮮,后來就有些乏味,怎樣始終保持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待于再探討。對于民營高校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仍將不斷的探索,以期培養出有著深厚人文內涵的高素質的人才。
【淺談民營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高校聲樂課教學改革論文11-15
淺談高校二外日語教學改革的論文06-27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論文推薦05-31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論文01-09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思考論文10-14
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及實踐論文八篇08-30
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11-09
淺談高校鋼琴教學論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