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評價論文
摘要:作業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突出個性化、提高合作性、培養實踐性、體現層次性等幾個方面論述了作業設計與評價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文作業;設計;個性化
在課程改革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中,筆者認為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突出個性化
傳統的語文教學在作業的布置上向來是只有統一沒有區別,所有的學生面對的是同樣的作業,這就忽視了學習個體的差異性。新課改下語文必須因材施教地布置作業,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
因此,筆者經常布置手抄報、編排課文劇等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去展示。
筆者提倡張揚個性,從版面設計,課文劇本的改編到表達方式的選用等,筆者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創新,與眾不同,使每一張手抄報,每一次表演都有特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肯定自己作業存在的價值。
剛開始布置個性化作業時,學生有點不習慣,甚至有點害怕,經過幾次評價、交流后,筆者對學生的每一次表現幾乎都是肯定的,所以學生都很受鼓勵。現在,很多學生都特別喜歡這樣的個性化作業,因為這種作業不用死記硬背,不僅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又可以和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欣賞,特別有成功感。
此外,筆者還很注重給學生布置想象作業。當今課改,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而培養想象力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很重視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想象力。
比如,《皇帝的新裝》中皇帝游行后的言行會有怎樣的變化?《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回家后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孔乙己命運到底會怎樣?東施效顰、開卷有益、班門弄斧可有新解等等。通過這些作業,能達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開拓思路的目的。
二、提高合作性
第一次布置合作性作業時,筆者首先嘗試讓全班同學合作寫一份調查報告,讓學生調查當地蝦農的生產情況。那是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新聞兩則》后,配合政治科搞的一次活動,同學們也很想了解一下本地蝦農的生產情況,同時體味一下當小記者的滋味。筆者首先讓學生選好訪問的對象,調查的內容,調查的形式等,接著全班同學合作完成。根據筆者的指導,全班同學被分為幾組,每組選出負責人,然后同一小組的成員共同行動一起完成某一小項的社會調查(包括蝦農的生活狀況,蝦的生產、管理、銷售、前景等)。學生的積極性非常之高,他們幾人一組,不但到農戶家中采訪,還頂著烈日深入到蝦塘中去看,去取第一手資料。為了更具有科學性,筆者還專門請一些村干部給學生介紹養蝦給村里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后,學生把調查得到的資料匯總成一篇想摸像樣的調查報告。這次作業,學生不但了解了本地蝦農的生產發展情況,還學會了合作,鍛煉了能力。
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個現實問題:人際交往。可以說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收獲很多,因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就是他們進一步鍛煉自身能力,增強他們信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懂得了只有互相支持、鼓勵和幫助,才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培養實踐性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這證明了學生實踐性作業的重要。而新課標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語文實踐作業就是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活,發現和探究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人教版語文標準實驗教材每一冊都安排有六個合成單元,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緊扣單元主題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綜其所學,在活動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實踐能力,這是教師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首選。教材還從多方面設計了通向課外生活的聯系點,幾乎每一個設計、每個單元,甚至許多課文都可看作是課外語文的發散點。開放性的設計,為教師布置實踐性強的作業,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創設了條件、留足了空間。
例如,為促進學生積累知識,提高朗讀水平,筆者根據相關單元主題,適時地布置讀書的內容,并經常召開“讀書交流會”,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中秋佳節時,讓學生收集有關中秋節的詩文,進行“中秋詩文誦讀會”,并寫下自己的節日感受;春節剛過,那些伴隨著中國人吉祥如意、美好愿望的優秀春聯,就成為學生“春聯誦讀接力賽”的好材料;面對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那些與春相關的春風、春花、春水等充滿詩情畫意的詩詞,就成為“誦春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筆者還根據課文的要求,經常組織學生充當小記者到農家,到教師、同學中進行采訪,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有時,筆者根據實際,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進行表演,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效果很好。
四、體現層次性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的主張。學生在個性、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要求教師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結構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主張量力而行,從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著手,致力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設計分層次作業,符合因材施教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個性化發展。
要體現層次性,即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少而精的習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練,而且要分層次地練,并力爭做到當堂鞏固。課外作業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層次布置作業,通過分層次的練,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要經常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有趣,而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題。作業要采用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相結合,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相結合的方式。筆者一般把作業分為基礎題、拓展題、中考題三個層次,而且要大致確定哪些同學該完成哪個層次,但不直接指定那些學生做哪些題,而讓學生有選擇作業的權利,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
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了不同層次的作業,批改帶來批改作業量加大,教師應該耐心地逐一檢查,一旦發現個別同學應該有能力完成拓展題而未完成時,及時指出。做作業和批作業這時候成了師生間心靈的對話,教師要用極為平凡的發現、極為平常的一句贊語,點燃學生自尊自信的熱情。
當然,設計分層次作業的最終目的,是一步步引導學生由最初的只能完成一兩道題到最后可以完成全部作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控制好進度,千萬不要急進。
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作業盡量體現合作性;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作業要有實踐性;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作業要體現個性和層次性。同時,作業設計也應遵循發展性評價的原則,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的作業以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課程改革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評價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作業改革的論文07-17
小學語文的作業改革論文05-11
作業設計的改革創新-教育論文03-31
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對教育評價的改革論文01-01
課程改革論文03-16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論文參考04-08
淺談語文作業的設計論文05-12
小學教育管理中課程改革探究論文01-12
淺談語文新課程改革中開放性課堂的構建論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