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語文教學要加強學聾立體人格的溶養論文
論文關健詞:語丈教學主體人格培養
論文摘要: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擾是人文主義精神的滲透,因此對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要培養學生的主體人格,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其次是為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搭建平臺,讓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
中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人文主義精神的滲透,中學語文課的人文特點決定了它對中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中學語文課本中選取了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是寫人的,寫人的生活狀況、生存狀態,寫人的思考和價值,寫人生的迷惘和困惑,寫人類的探索和追求。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自然要通過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在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關照自我,認識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具有個性特點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一、語文課覺教學模式對中學生主體人格形成的影響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教師的講解和分析,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生從課文中莽出論據去論證教師觀點的正確,從而接受其觀點,而這個觀點恰是教參書上的定論。這種解讀文本的圖解式教學,使學生整體上成為被指示和被動接受的角色。這樣,學生的主動性被抑制了,在課堂上,教師是權威,教參是準繩,語文課就是跟著教師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層次,順著教師的提示去理解文章。學生的學習是機械的,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定式,被動地接受分析、被動地接受觀點,被動地接受課堂模式的安排。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于教師的說教,模糊了主體意識,在課堂上他們不敢同教師爭辨,或不愿同教師爭辨,學生喪失了主體人格。
要培養學生主體人格,首先要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變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學,為學生主動學,教師幫助學。教師怎樣幫助,采用什么形式組織教學呢?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采用自我閱讀—合作討論—教師參與的形式。現行的中學語文課本,在每個章節、每篇課文前都有解說和提示,學生根據解說和提示,一般能夠大致讀懂文章的大意,作品風格,這只需要學生自己閱讀學習即可;初步學習課文之后,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心得,提出自己學習中的疑問,共同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和見解,教師適時參與到合作討論中去,拋磚引玉,做一個指點迷津的智者。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是主動探究者,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與學友對話,達到習得知識和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探究者,他們的內心感受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升華,他們的自我認知的信任度得到了提高,這樣有助于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
二、為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搭建平臺
1.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必須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給學生充分信任,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相信學生有創新的意識,把課堂時間充分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去閱讀文章,理解作品,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和眼睛去分析、去辨別、去認識、去玩味,因為課文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知識積累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翻開自己的生活閱歷,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發揮他們的無限想像力,以引起共鳴式的感情燃燒,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潛質。
如在教授《人的境界》一課時,讓學生先充分閱讀課文,然后小組合作討論心得,互相補充,互相提示,最后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人生境界的理解和看法。結果學生閱讀十分認真,小組發言積極踴躍;在提問、討論、辯析之后,各小組形成了本組一致的看法,然后每組出一名代表講一點看法或認識:學生們論及“自然境界的無知和愚昧”,談到了影視鏡頭中出現的因貧困而不能受教育的偏遠山區的兒童那借懂、迷茫的眼神,談到了放羊一賣錢一娶媳婦一生娃一放羊的無奈故事,談到了魯訊筆下麻木的老年潤土。也有以“孔繁森一道德境界的典范”為論題,熱情贊頌人民公仆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操。還有論題是“摒棄功利,力求道德”、“我們能到達宇宙境界嗎”。學生們的發言真是耐人尋味,其中有著思辯的力度和經過了主體再創造的愉悅,這無疑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人格特征,體現了教育的人文精神。
2.暢所欲言,不拘一格。
由于文學作品的內涵是豐富而且厚重的,也由于學生個體特性的差異,必然決定了他們對作品理解的不同,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有自主閱讀和體驗的權力,也就有充分發表自己獨特看法的權力。作為教師,對作品的解讀和認識不要拘泥于教學參考書上的定論,只要言之有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不要輕易否定,要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在學了《阿Q正傳》后,讓學生聯系實際,評論阿Q精神,有的寫《精神勝利法要不得》、《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屈辱、失敗的阿Q》、《奴性的阿Q》,也有的寫《還是要點阿Q精神》、《不妨自我安慰一下》、《麻醉一下,立刻警醒》,當然他們各自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講出來,通過思考、辯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既保持了自己獨特的個性思維,又養成了想說、敢說、能說、會說的自我表現意識,在此基礎上,去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創造力,從而形成主體性人格。
3.深人探究,發散思維。
主體性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創造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抓準深人探討的切人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使課內教學聯系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生活,用教科書中的作品去關照自我,關照社會。例如,教學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師生可共同探究如下問題:
(1)“套子”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你認為什么是套子?
(2)社會生活中制約人的行為和思想的規矩是不是“套子”?
(3)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怎樣認識“套子”?
(4)現實生活中(思想上、習慣上)有沒有這樣那樣的“套子”?
(5)列舉自己(生活中、學習中)的“套子”。
(6)怎樣才能沖破“套子”,獲得開放的眼光和自主的意識?
如此探討,不單單是就作品中的人物和寫法作一番分析,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多層面的剖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對教材的討論、辯析中,加深對自我和社會的認識,有利于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
【簡述語文教學要加強學聾立體人格的溶養論文】相關文章:
簡述語文教學的情感滲透論文10-14
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簡述04-07
中職語文教學及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論文07-22
新課程下語文教學實踐與簡述論文10-15
語文教學要加強創新教育12-05
語文教學要加強創新教育12-06
運籌學立體化教學平臺設計的研究論文11-13
統計學立體化教學平臺設計的研究論文11-12
簡述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論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