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探究性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論文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性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體驗,建構多元立體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遠持久的重要意義。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該怎樣組織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呢?
一、把“教本”變為“學本”,由“自學”走向“治學”。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價值的語言材料,把它轉化為探究性問題。
【案例1】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七(上)《春》。
師:有人說,課文中“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領著我們上前去”一句與全文不協調。請大家反復誦讀課文,然后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讀書、思考,繼而教師組織小組討論,然后課堂討論。)
生1:我覺得是不協調。我反復閱讀了課文,發現文中所描寫的景物與“健壯”、“鐵一般”這些詞兒不協調。
師:何以見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寫:“風”是“輕悄悄”的,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草”是“軟綿綿”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等等。這些景物都沒有“健壯”、“鐵一般”的特征。
師:你講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見,我認為是協調的。
師:為什么呢?
生2:因為剛才那位同學講的大都在課文的開頭,但是開頭部分描寫的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時的景物特點,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發展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領著我們上前去”,應該到了接近夏天的時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認為是協調的、一致的。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討論,全班形成兩種對立意見,相持不下。)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大家講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講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在這個問題上我不強調要有一個絕對的統一的答案。大家下課后,把各人今天在課堂上發表的意見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然后寫一篇小論文。注意一定要以課文為依據,不能脫離課文哦。
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語言材料,經轉化為探究性的問題后,課文的性質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得到了改變,學生對課文有了真正的內化了的體驗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利用課文的“留空”,設計探究性學習訓練。
“留空”是一個文學審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讀者提示或暗示的東西,也就是給讀者留下的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讀者可以透過感覺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從而獲得對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課文中這些“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空間,能有效地組織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案例2】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七(上)《為你打開一扇門》。
師:閱讀課文“探究·練習”一《致文學》的節選,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學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學還有哪些功能?請根據你平時的閱讀體會和經驗,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學”節選的兩段文字,用形象的語言闡述了文學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兩大功能,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教師利用這個“留白”,組織學生以擴寫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開發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
【案例3】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八(上)《記承天寺夜游》。
師: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學完了,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與“懷民亦未寢”中的“寢”有沒有區別?
師:是同義詞,沒有區別,都是“睡覺”的意思。
生1:那兩者之間能不能互換呢?
師(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哪位同學能回答?(學生默然。老師及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究。5分鐘后,組織學生發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寢”,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復。
生3:不能換。“睡”帶有口語色彩,“寢”是書面語。對自己用口語,隨意自然;對他人用書面語,顯示尊重。
生4:“睡”,去聲;“寢”上聲。讀起來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
在此案例中,教師把學生的疑問作為一種生成性的資源,并及時組織了學生的探究活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但由于知識的欠缺,學生的學習行為只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習得行為的交流,不具備真正的探究意義。如教師能適時為學生補充有關知識,指出只要“閉眼”就是“睡”,而“寢”則必須“上床”,然后再請學生運用知識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學生很可能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可以換,而且換了更貼切。因為,干什么要“解衣”啊?當然是想上床睡覺啊,所以,“解衣欲寢”就比“解衣欲睡”更準確。對張懷民而言,如改為“亦未睡”,就說明張懷民不但沒上床,連打盹都沒有,說不定滿腹心事的他還在屋里躑躅徘徊呢。那么邀張懷民“步于中庭”共同賞月,豈不是更合時宜嗎?
二、以幾篇課文或一個(幾個)單元為單位,組織專題學習。
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性的研究學習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共有9個“專題”,可供教學時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時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為主題組織單元的編寫體例,以幾篇課文或一個甚至幾個單元為單位,組織專題探究活動。
【案例3】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七(上)第三單元《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探究專題:月亮文化(傳說、詩詞、科學等)。
學習過程:
課前學習:學習《月亮詩三首》,選擇其中一首,用圖畫表達詩意,用散文語言描述意境,說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關資料。
課堂學習:交流、對話、評價(學生爭先恐后展示)。
課后學習:選擇專題,展開研究并寫一篇文章。
此案例錄自課改伊始某市組織的一堂公開研究課,在今天看來,其過程與方法未免顯得稚嫩、粗糙,但就其教學思想和思路而言,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仍不無借鑒作用。
【淺談探究性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漸進法的運用教育論文01-08
高中物理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運用教育學論文01-16
淺談探究性學習活動在教學中的實施論文01-21
淺談冥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1-21
淺談探究性《乙醇》中的應用論文07-12
論文:淺談民俗風情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原則06-25
淺談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論文01-04
賞識教育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1-20
淺談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