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論的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機制論文
摘 要:基于“共生”理論,主要研究了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的機理,認為“學生社團”和“創業店鋪,’的建設應倡導“捆攜式發展”思路,避免“單體發展論”,“學生社團”通過某種方式存在向“創業店鋪”轉化的可能,研究同時指出這種轉化存在寄生條件下的“點共生”、偏利共生條件下的“間歇共生”和對稱互利條件下的“一體化共生”等三種模式,最后分析了“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的能量生成。
關鍵詞:共生理念;學生杜團;創業店鋪,轉化機制
1 共生理論下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的可能性分析
“共生”一詞來源于希臘語,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 dc Bary)在1879年提出,最先在生物學領域出現,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原指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系,是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度發展。共生模式的特點即互相依托,協同、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形成完整的生態;共生的結果往往使雙方更加適應環境,從而導致共同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領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從一般意義上講。形成共生關系要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大要素構成。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學生社團”是指大學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特殊組織:“創業店鋪”特指一些高校進行創業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由學生自己經營的校內創業門店。高校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社團活動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備創業精神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它在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學會就業和創業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從學生社團的數量和人數、類別變化來看,高校學生社團以較快的速度實現了規模化、多元化發展趨勢,逐漸形成理論學習類、學術科技類,社會實踐類、文娛體育類、興趣愛好類等多種形式;從學生社團的活動內容來看,學生社團活動重內涵、重創新,整體活動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從活動范圍來看,學生社團活動正由社團內部或校內相對封閉的方式變為更加成熟,正深入社會實踐,呈現出深刻的社會性,這不僅為學生在校園里完善知識結構,鍛煉實踐技能搭起平臺,更使“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的轉化成為可能,為大學生將來走出校門,到社會的廣闊大舞臺中經歷風雨,培養自主創業精神,加速自身的社會化奠定基礎。
1.1 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的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體的基本能量生產組織和交換單位,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高校“學生社團”與“創業店鋪”兩個主體的自然存在及前者向后者轉換過程中,有眾多基礎要素共生同存,如共同的環境、社團和創業店鋪的組織形式經營理念、資金的籌集方式、規章制度等,這為實現轉化提供了內涵上的可能,這些要素構成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的基本共生單元,并在互利共生的基礎上為取得共贏奠定了基本條件。
1.2 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的共生模式
研究表明。共生模式也稱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吳鴻認為共生共榮是共生的深刻本質,這可以理解為不是排除,而是合作,不是沖突,而是融合。經研究,筆者認為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過程中,存在寄生條件下的“點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條件下的“間歇共生”模式和對稱互利條件下的“一體化共生”模式,模式的尋找為“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提供了操作可能。
1.3 高校“學生杜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的共生環境
共生環境是共生關系存在發展的外在條件,構成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之間具有某種內在性質的兼容,從本文引言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學生社團的數量、規模、活動范圍及高校教育改革的趨勢。保證了相當多的學生社團的存在和發展,部分職業院校對職教的探討性發展又催生了創業店鋪的產生,二者在開發上既有“經營”背景的相似性又有“資源賦存”的互補融合性,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共生環境。
2 基于共生進化的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運作模式分析
2.1 寄生條件下的“點共生”模式
寄生條件下的點共生模式是指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過程中,其行為模式屬寄生,其組織模式屬點共生,寄生性表現在轉換中依賴共生體中的某些主導力量,這種主導力量可以說是關聯性很強的兩個主體之間資源的開發或發展。例如,轉化可以考慮在資源的相互利用上,實現“學生社團”和“創業店鋪”內部互聯;組織模式上的點共生表現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過程中,沒有分工和協作,沒有相互制約。寄生條件下的“點共生”模式是指在“學生社團”和“創業店鋪”這兩大組織中,“創業店鋪”所需要的經驗、管理理念、主要學員的管理風格等零碎元素需要在“學生社團”得以培養,從這個角度講,其行為模式屬于寄生,其組織模式屬于點共生。顯然,這一模式的運行效率比較低,轉化所帶來的效果還很有限。
2.2 偏利共生條件下的“間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條件下的間歇共生模式是指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其行為模式屬偏利共生,其組織模式屬間歇共生。在學生正式經營“創業門店”前,學生可以在社團中得以鍛煉,學習,汲取創業元素,在有機會正式經營“創業門店”后,便在人才輸出,經營理念探討等方面,調整共生關系,實行相互轉化,但是機遇、共生周期都有限,雖然這一模式把“學生社團”和“創業門店”各自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實現優勢轉化,引起旁側效應,但是由于其基礎首先是學生社團的蓬勃發展,否則,也易于引起短期行為,從而不利于長期發展。
2.3 對稱互利共生條件下的“一體化共生”模式
對稱互惠共生條件下的一體共生模式是指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其行為模式屬對稱互惠共生,其組織模式屬一體共生,“學生社團”和“創業店鋪”所構成的共生體中,雙方的發展需要相互促進和支持,互利共生,“學生社團”的發展為學生進入“創業店鋪”奠定了經驗基礎、管理經驗、務實精神和創業理念等,“創業店鋪”的經營又會為“學生社團”的豐富繁榮起示范促進作用,主體雙方在具體操作深層次過程中可以相互支持、協同發展,一體化共生(見圖1)。
3 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的能量生成
上述“共生進化”的運作模式為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提供了操作上的幾種范式,但是如何才能促成轉變的有效運作,如何有效探討大學生社團發展與創業教育理念的融合?共生理念認為,共生體轉化的動力大小主要取決于共生能量的大小,這又為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提供了方法指導。
3.1 在轉化指導思想上,必須注重“共生同存”理念
大學生社團與大學生創業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大學生社團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通過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社團實踐情況考察可以發現,相當一部分社團和創業店鋪有相識的背景,甚至有重疊的管理人員,凡是社團活動比較活躍的高校,大學生素質的整體狀況也比較好,大學生創業成就就比較突出,這不得不引起重視。
3.2 在運營模式選擇上,必須注重“共生進化”理念
在上述探時的三種共生模式中,對稱性互惠共生是系統演進的最優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共生單元之間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換過程中產生的作用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而且接觸介質最好。從而使得共生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小,結果產生的共生能量最大,效果最好,從而推動雙方的共同進步。因此,從拓展大學生素質的大背景著眼,對大學生社團的性質、特點、機制加以分析,應該倡導“捆攜式發展”,避免“單體發展論”,加強對大學生社團在“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認識。
3.3 在運營方式選擇上,必須注重“界面暢通”理念
共生理念認為,暢通的共生界面為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換提供了暢通的渠道,結果導致共生過程中新能量源不斷產生,促進共生系統共同進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社團活動其實是這一系統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落實素質拓展具體目標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無論是從整體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看,還是從具體的社團活動看,從雙方運行的動力機制和促進因素相關,主要體現在觀念拉力、教育推力、內驅動力,評價促力等方面是一致的,研究表明,社團干部素質拓展與創業門店的經營關聯度極強,社團干部的角色定位與素質拓展、民主觀念和法制意識、務實精神和效率意識、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等,都將為學生創業準備條件。
4 結語
共生理念作為一種被大家廣泛認同的理論,很快被吸引到管理學中,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應倡導“捆攜式發展”思路,避免“單體發展論”,如果從共生理念的視角分析,本文可得出如下結論:①從理論方面;“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存在內在關系,可以協同經營,共同發展,②在實際操作方面:要確保在高校“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過程中為其所在的共生環境提供雙向激勵,如政策的扶持等,并正確利用轉化的各種模式;③轉化的能量生成方面;要注重以共生理念為統攬;在運營模式上,注重共生進化,在方式選擇上,注重界面暢通,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一個重要平臺,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或社團發展,或創業教育單體方面的研究,如果能運用“共生”理念,把兩者結合研究,將會開拓研究高校社團或創業教育的新視角,產生好的效果。
【基于共生理論的學生社團向創業店鋪轉化機制論文】相關文章:
分析教育理論向實踐轉化的現實路徑的論文03-30
長效機制環境治理論文05-24
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條件及機制論文12-31
創業與管理論文04-06
基于高校科研管理的教師激勵機制論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