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 要:本文旨在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記憶的原理,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工作,期望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心理學;記憶原理;語文教學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記憶能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增強的趨勢,與學生其他認知方面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語文教學中,學習內容的記憶對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語文教學強調聽、說、讀、寫,其中的許多環節都和記憶有著緊密的聯系,需要記憶打好基礎。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多的記憶學習內容,也是語文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記憶的基本知識:現代信息加工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的學習與記憶時,把學習與記憶看成是信息加工過程,對于學生來講也就是如何將已學習的知識儲存保持下來的過程記憶分為兩個系統:即短時記憶系統、長時記憶系統。其中短時記憶對于知識學習、思維及問題解決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所獲得的信息就是在此進行加工的。因此我想掌握并利用短時記憶的特征,對語文教學應該是有幫助的。
短時記憶的第一個特征:記憶的容量有限,短時記憶的容量大約為7±2個信息單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通過練習,信息單元或組塊的內容可以擴大。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記憶時如果可以將所記憶的知識劃分為相應的單元或組塊,應該是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字詞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過程中,劃記生字詞,借助課后注釋或通過查字典詞典自學字詞。之后可以將生字及詞每三個或五個字詞為一組,一篇課文的字詞可被劃分為四至五個組塊。其次按組塊反復、輕聲、快速地認讀生字詞,要求讀順口;同時將難寫、易錯的字動筆寫一遍。最后將課后要求積累的字詞分組塊抄寫。分組塊的學習好處在于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生感觀上的學習內容會有所減少。在學習課文及生字詞的過程中學生總認為開頭和結尾比較容易記住,心理學認為人們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首因效應或者近因效應,我認為學生的學習也可以稱之為一個印象形成的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那么在組塊中也存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此類組塊中一般包含三至五個字或詞組,學生不難記憶,況且有了首因、近因的效應,學生會更牢固地記住所要識記的詞組。
短時記憶的第二個特征是:信息加工系統。短時記憶是人腦的執行區,人們所獲得的信息在此得到加工。通過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人們在短時記憶中同化和吸收來自瞬時記憶的信息,對它進行加工并使其得到理解。人們根據理解了的信息對外界作出適當的反應,或將其儲存于長時記憶。在信息加工系統中,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一點。
通常引起注意的三個條件是:熟悉度、新奇性、重要性。這是指,在眾多刺激的.情境中,個人之所以選擇其一去注意的原因。假如我們將此條件用于閱讀語文教科書,熟悉與重要兩個條件也許部分符合,但卻未必感到新奇。因此在當今的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對于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先由投影打出荷花的不同姿態,配合古今的贊美荷花的詩詞,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所知道的有關荷花的詩詞,以及自己對荷花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中要注意減少分心刺激,注意具有選擇性,環境中刺激愈多,選擇就愈難;在“目不暇給”的情境之下是很難集中注意的。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應中心突出、問題明確,這樣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短時記憶的第三個特征是:信息以形象和意義進行編碼和表征。短時記憶的信息記載和表現方式既有形象也有意義的命題。這種形象主要是視覺的和聲音的,比如人們所看到的事物的形象,以及通過聲音所產生的形象。這個特征對于學習語文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在學習新課文之處首先要學習新的字詞,字詞的學習以最初就是字型,字音的讀寫,在形與音的練習中進而掌握了字詞。
記憶的第二個系統是長時記憶:短時記憶的部分信息經過加工或復述進入長時記憶,得到永久儲存。知識學習的目標是使所學的內容在長時記憶中得到永久保持,以備以后提取回答有關問題。長時記憶具有容量無限和以語義進行編碼的特征。長時記憶過程也可以采取多種策略,一般知識的吸收與運用都靠長期記憶。
在了解了記憶的兩個系統及其特征后,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有的放矢,而且教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記憶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知識無法提取或提取有錯誤的現象,即遺忘。掌握遺忘的規律及特點對教學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教師掌握了遺忘的規律便可以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復習,學生掌握遺忘的規律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復習進度。
根據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得出的遺忘規律是: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那么在教學中新知識的學習每隔一段時間反復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間隔20分鐘后,重復學習比新學時節省58.2%的時間,一小時后節省44.2%,1天后節省33.7%,六天后節省25.4%,那么我們在安排教學中,對于字詞的復習當然是間隔的時間越短越好,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遺忘的要慢,因此,在課文的復習時間可安排的間隔稍大一些,一篇課文在學完后3天內再復習一次,可以節省了更多的未來復習的時間,因為這次的復習強化了初學的印象,并且此次的強化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我認為掌握了記憶的基本特點,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會有很大幫助。當然,作為教師而言,我們對記憶特點的掌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科的特點,合理運用記憶的各種理論于實際教學中,提升了教學的效果,為學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學習技巧。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李景陽:《語文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3、馮忠良:《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記憶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記憶術的原理與應用的論文06-25
形象教學法在“微機原理”課中的應用論文07-01
論文:超級記憶的原理06-24
圖示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7-05
激勵措施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1-09
小學語文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應用論文11-09
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的論文04-07
多媒體在語文創新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1-09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