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歸因分析及應對策略論文
【摘要】文章對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進行了歸因分析,探索出相關的應對策略,希望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不良就業心理;歸因分析;應對策略
一、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面面觀
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增容擴招,大學畢業生總量逐年攀升。加入WTO后,國家產業政策日趨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企業國際化進程加快,人才選拔注重專業知識、崗位能力、實踐經驗和綜合素質。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題諸多,容易產生以下不良就業心理。
1.焦慮抑郁心理。
焦慮是緊張不安并帶有恐懼體驗的情緒狀態,多半是由不能實現目標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脅而引起的。抑郁是悲哀、沮喪、郁悶等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和沉默寡言。大學生正處于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滿懷激情參與就業競爭,結果事與愿違,必然感到失望,多次受挫會產生焦慮,若不及時調整心態,能發展成抑郁癥,危害身心健康,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犯罪或自殺等極端行為。
2.隨意矛盾心理。
求職就業中,以我為中心,片面強調“雙向選擇”,常表現出隨意違約頻繁“跳槽”的矛盾心態。他們渴望就業急于求成,輕率辭職好高騖遠。隨意矛盾心理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
3. 從眾攀比心理。
從眾是個體受群體影響,放棄自己主張,轉變原有態度,在認知、判斷、信念、行為等方面與群體多數保持一致的現象。攀比是盲目地與他人進行不對稱比較。大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重組和完善時期,易忽視個體特異性,形成自我價值取向的從眾攀比心理。在就業中,盲目涌向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一味追求熱門行業或知名企業,想進大機關不愿下基層,常與他人攀比收入待遇、行業單位和工作生活環境。從眾攀比心理使目前“有人無業就”或“有業無人就”的結構性失業現象更加嚴重。
4.自負偏執心理。
自負偏執是自命不凡,盲目清高,剛愎自用,不善團結的心理表現。求職時,期望值偏高,偏執地追求擇業高標準,無視跨專業的職業選擇,“該出手時不出手”;一旦未被錄用,不從主觀上檢查,往往偏執地認為社會不公,人為地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5.自卑依賴心理。
自卑依賴心理常出現于兩種群體:(1)家庭貧困或就業有困難的大學生常常自我評價偏低,表現出害羞、內疚、膽怯、憂傷、失望等消極自卑情緒。他們是就業的弱勢群體。(2)8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不成熟,遇事猶豫不決,常過分地依賴父母或親屬決策。他們應聘面試要家長陪伴,簽約要家長拿主張,甚至報到時還要家長陪送。
二、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歸因分析
大學生群體正在步入成年期,正處于“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和“心理延續嘗負期”,集多種特殊性于一身,多重價值觀和人格的再構成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形成的內因,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是大學生誘發就業心理問題的外因。
1.自身因素。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可是大學生擇業認知心理卻依然停留在精英化階段。首先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他們普遍表現出焦慮抑郁心理和自負依賴心理;其次,由于社會閱歷較淺,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穩定,不能正確認清自我,容易產生自負偏執心理和從眾攀比心理;第三,初次就業時,過分理想化,心理承受力差,稍微遇到點困難或不滿意就表現出隨意矛盾心理,在擇業、就業、“跳槽”和再就業的循環中反復徘徊。
2.社會因素。
(1)傳統就業觀念,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學生不顧自身條件,熱衷于考研、考公務員,一心想“端鐵飯碗,吃皇糧”。
(2)就業市場缺陷。全國的就業市場五花八門,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入市成本較高;人事管理制度仍帶有較強的計劃體制色彩,畢業生異地就業派遣、落戶口、接檔案,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險等方面還存在著種種壁壘。另外,大學生招聘或使用過程中,憑關系、走后門,搞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競爭也時有發生。
(3)用人單位制度性歧視。不少單位過分強調工作經驗,不接收女大學生,甚至還有身高和體貌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單位勞資政策不透明,鉆國家政策空子,工資薪酬、福利待遇、勞動保障、社會保險等隨意性很大。也有單位重招聘、輕培養,對招用的大學生,缺乏人文關懷,這也是大學生頻繁跳槽的原因。
3.學校因素。
(1)高校專業設置結構性問題突出。大學生就業既有總量性矛盾也有結構性矛盾,如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結構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擴招,基本上只是招生總量的擴大。出于自身師資力量的考慮,高校專業設置未能同步滿足就業市場需求。
(2)高校的實習實訓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大學生普遍感到實習難,找到學以致用的實習單位更難,盡管政府已對大學生實習、學工交替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做到全社會都主動吸納大學生實習見習,關心其成長成才,政府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采取相應的措施。
(3)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必須改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在畢業生創業教育,求職能力培養,就業心理咨詢等方面滯后。另外,高校注重“初次就業率”,強調“先就業后擇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助長了畢業生倉促就業,隨意毀約,頻繁跳槽等隨意矛盾不良心理的滋生。
4. 家庭因素。
父母期望值過高而畢業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學生產生上述心理問題的誘因。
二、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的應對策略
1.構建社會防御體系。
(1)全社會都要切實落實國家的《就業促進法》,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要確保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充分就業的良性互動和正向循環,激勵用人單位多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目前應著重解決畢業生異地戶口準入和同城就業享受同等社會保障等問題,促進全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讓大學生領悟到西部就業去基層鍛煉的可行性和光明前景。
(2)完善公益性人才市場體系,減少人才交流環節和入市成本,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切實保障大學生就業權益。用人單位應當兼顧畢業生的人格利益和其他利益,減少各種就業歧視,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就業氛圍。
2.構建學校防御體系。
(1)深化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應主動與用人單位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切實推行“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等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大力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行動”。
(2) 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和諧的校園環境。高校在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
(3)努力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以創業教育和就業能力培養為切入點,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行個性化和全程化指導,大力開展就業心理咨詢,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種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為畢業生提供合理的.就業平臺;同時,要建立就業困難和家庭經濟困難的“雙困”畢業生的就業幫扶機制,確保他們順利就業。
3.構建家庭防御體系。
家庭是大學生心靈的港灣,父母與子女間應多交流,增進理解和信任,配合高校做好思想工作。在求職受到挫折時,大學生最需要家人關心和撫慰,才能重建自信。同時,高校應從新生入學起就要與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讓家長認清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新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共商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共建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的家庭防御體系。
4.構建大學生自我防御體系。
大學生應從學業、就業、創業幾個層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升自身的就業創業能力。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抓緊在校時間,拓展職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多種興趣愛好,構建不良就業心理的自我防御體系,學會自我排解各種心理問題,理性地參與就業競爭;還要確立創業意識,暫無條件創業應先就業,積累經驗和人脈,等待機會再創業。
綜上所述,只要有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心和竭誠幫助,大學生畢業生就一定能自立自強,消除不良就業心理的影響,有效地破解就業難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偉大理想。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鄔備民,俞金波.對改善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預期的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
[3]孫麗玲.淺析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心理[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7).
【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歸因分析及應對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文秘專業就業需求分析與應對策略04-08
反差生心理狀態分析及應對策略(論壇帖)12-07
基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的分析論文09-14
網絡安全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論文06-26
應對小學生心理焦慮問題的策略論文08-21
女大學生就業不良心理因素及對策探析論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