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搭建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研究論文
摘要:解決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問題,歷來是關系到高等院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系統工程。民辦高校要生存,就必須勇于面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謀發展,分國憂,努力探索解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困難的新路子。而搭建民辦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平臺,就是解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問題積極而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
搭建民辦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平臺,為幫助大學畢業生解決就業的難題提供了力量支撐,也為民辦高校長期穩定的發展增加了動力,還給力于社會穩定和創建和諧社會。作為民辦高校,解決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核心的是為促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服務,而搭建好就業和創業的平臺就是這種服務的具體作為。我們認為這個平臺的構造應由三個基本的板塊構成。
一、促進大學生們就業、創業的工作版塊
這是平臺中能夠直接創造效益的版塊。也是個復雜而系統的體系,主要內容有:
(一)成立專門機構,統領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
民辦高校通過成立“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等機構,落實上級的指示精神,統籌安排大學生的就業創業事項。委員會由董事會、學院領導親自掛帥,成員有就業指導中心、各系(分院)、教學實踐中心和基礎部(教研室)的領導構成。可設工作指導組、教育指導組和教學指導組及秘書處等機構。通過建章立制,分工負責,落實具體工作。
(二)做好宣傳教育,發揮政策、法規的方向引導作用
對于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國家的政策、法規本身就是巨大的開辟就業創業途徑的寶貴資源。而我們調查的結果反映,40%的大學畢業生對于國家現行的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法規,知之甚少,或只是略知一二,卻不會合理運用。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教育、教學和開展各種活動(專場疑難解答、知識競賽、專家報告、印發手冊、媒體、網絡、櫥窗宣傳等)讓國家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法規通過各種渠道,深入大學生的內心,叫他們能理解、會運用。
(三)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實驗班
“訂單式培養”或叫“人才定做”,其實是為應對“人才流動”的客觀現實,而產生的權宜措施。它作為一種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被一些有眼光的企業先主動運用,我國民辦高校采用的也比較多。目前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被選中的大學生,主要是解決了他們就業的后顧之憂,同時也節省了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最突出的特性是定向培養,它的局限性是最適合一次能錄用30人(一個專業方向辦一個班)以上同類型人才的較大型用人單位或企業。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必須打破本科院校傳統的研究性質的學科教育模式,加大職業技能的訓練的強度;二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確保訂單能合格完成;三是堅持“先訂單,再辦班”,多接學生滿意的訂單;四是“訂單式”與“拉網式”并舉培養,不搞一刀切。
(四)盯住人才市場,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
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學習上,就業創業信息掌握的并不是很多,民辦高校的職能部門,必須提高服務意識,保持高質量的現代工作水準,盯住人才市場,實現民辦高校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職能機構、國際信息網絡的無縫鏈接,為大學生們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五)把頂崗實習與大學生就業相銜接
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民辦高校的頂崗實習走兩個極端,一是有的學校認真組織大學生們的頂崗實習,并想方設法把頂崗實習與大學生就業相銜接,鼓勵大學生在實習階段就與實習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書”,經過雙向選擇后大學生們一畢業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這樣做,一方面用人單位節省了不斷到人才市場選人的成本,通過實習只要大學生們本人愿意,根據他們的表現就可以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參加實習的大學生們心里也有底,只要本人表現好、素質高,可以根據本人的意愿,有充分的時間選擇自己中意的崗位。二是有的學校放任大學生們的實習,對于大學生們,與其說大四是“實習年”,還不如說是“放假年”,好點的學校還向大學生們索要實習鑒定或實習報告之類的,差勁的學校只要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就ok了。我們認為民辦高校應該提倡和推行第一種做法,把大學生們的頂崗實習與其就業相銜接。
(六)引導大學生個人利用家庭和社會人脈關系靈活就業
許多民辦高校創辦的初期,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靠大學生們的家長和親友幫助解決的。那時經濟上能夠讀得起民辦高校的學生家庭,就有條件解決孩子的就業問題。但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和民辦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讀民辦高校不再是“有錢家庭”孩子的專利,許多低收入家庭為了孩子的前程也咬牙讓孩子讀高價的民辦高校。這部分學生有的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決就業問題的,他們需要學校和社會給予幫助。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民辦高校的做法就值得提倡,他們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個人利用家庭和社會人脈關系靈活就業,學校獎勵那些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就業創業問題的同學,同時也獎勵那些利用家庭和社會人脈關系幫助其他同學就業創業的師生。
(七)學校運用自身影響的效力,調動社會力量提供就業機會
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民辦高校大多走特色辦學的路子,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在社會上頗有影響的“名片”,他們本身也是促進大學生們就業創業的資源力量。某藝術學院有個女子禮儀方隊,專門聘請參加過國慶大閱兵的'教官來訓練,她們參加“城市大學生軍訓成果展演”獲得第一名,多次出色完成禮儀迎賓任務,方隊隊員們為學院爭得了榮譽,也為自己迎來了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許多用人單位提前慕名預約即將畢業的方隊隊員們。許多民辦高校有成就的學生團隊、專業社團、工作室成員等因為在校內和社會出了名,也為學校和大學生們的就業創業贏得了良好的氛圍。
(八)為大學生們提供針對性強的咨詢服務
在民辦高校里大學生們對于就業創業的疑問是比較多的,他們需要多渠道得到解答。
這里職能部門和專業人士作為的空間是很大的,各民辦高校對大學生們都有咨詢服務,但針對性的差異卻很大,我們需要做有效地、針對性強的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咨詢服務。
(九)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社團有成效的工作
同公辦高校一樣,民辦高校的學生社團也是大學校園的一個亮點,為提高大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民辦高校的的就業創業社團都是很活躍的,我們認為校方的專業人員一定要主動給予正確的指導,讓他們在校園中卓有成效的開展工作,為大學生們的就業創業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為大學生們就業、創業服務的教學實踐管理版塊
這是大學生們就業、創業“準階段”的重要版塊,它為大學生人生最重要的行為選擇在心理上提供出一段緩沖地帶。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支持勤工儉學
調查時我們不難發現,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凡是有民辦高校存在的地方,當地的飯店、商店、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都會有勤工儉學大學生們的身影,他們會把學到的理論與自己打工的實踐相結合,為日后的成功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學校也都有靈活的保障措施支持大學生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為在校生出具在讀證明、及時提供勤工儉學崗位信息等。
(二)學院成立的公司為學生們提供展示自我、促進成長的舞臺
民辦高校的出資方大多是經濟實體,他們的創業經歷本身對大學生們就具有示范作用,并且有些專業課程的實踐內容就可以在校內公司完成,在校學生也是這些實體不竭的人力資源,校內企業也成為大學生們實踐教學內容,展示自我,促進成長的大舞臺,許多優秀的學生通過實習中的良好表現獲得留校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
(三)與合作單位和團體建立實踐訓練基地或者是搞校企聯合
民辦高校育人的突出特性大多都定位在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與合作單位和團體建立的實訓基地為大學生們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將來成功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只要你走進任何一所民辦高校的辦公樓前,都會看到許多實訓基地的標牌。許多民辦高校結合教學需要,先后在校內建立汽車、電信、老年護理、幼兒教育、機械加工、動漫制作等企業,實行了校企聯合,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把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銜接,真正在高校打造了一個企業環境與教學環境相互對應、互為依托的教育、教學實踐平臺,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提高。
三、提高大學生們就業、創業素質的教育教學板塊
決定任何事物成敗的都擺脫不了外環境和內驅力兩個因素,民辦高校大學生們的就業創業問題光靠社會和學校營造的外環境還不夠,還要為大學生們的就業、創業提供內在的驅動力,首先要端正他們的就業創業觀念,其次是傳授基本的就業創業技巧,實現的途徑就是教育和教學。我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結合入學教育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
進行入學教育是所有高校對大學生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它為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借此我們強調民辦高校的入學教育要有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和就業觀的內容,為大學生們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基礎。另外,在大學生們學習的后期,還應進一步深入和強化這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在思想上能有正確的認識,行動上不會偏離正確方向。
(二)系統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
現在絕大多數民辦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的課程,并納入教學計劃之中。但有的學校還不夠系統。我們認為有實效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大學生們的不同成長階段來安排,采取主體參與型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在大一學年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通過教學幫助他們認清自我、了解社會需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三、大四學年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課,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會大學生們認清就業形勢、做好就業前的思想心理、信息和技能準備。讓大學生們畢業前清楚自己選擇就業地區的就業形勢,能從容面對遇到的突發情況,能夠獨立制作有自己特色的求職簡歷(或求職信),有一定的面試技巧,最終能比較順利的找到自己心怡的工作崗位或者開創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
(三)幫助和指導大學生調整就業、創業的不良心態,教會他們客觀清醒的認識自我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就業創業方面遇到最多的還是心態問題,我們要教育和引導畢業學生們求職心態應更加積極、靈活,不能一味地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去競爭。更不能用“非得進大企業工作”的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規劃,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合理調整求職意向。著重關注自己的發展空間而非企業的知名度或工作性質。教會大學生們客觀清醒的認識自我,不盲目跟風,在追求具有較高iq(智商)、eq(情商)的同時,還要有較高的aq(逆商),不斷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民辦高校為大學畢業生們的就業、創業搭好了平臺,單靠哪方面單一的力量也不能演繹出精彩的“節目”,這還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協調,綜合的發揮作用才行。首先要主動服務。對大學生們進行宣傳教育,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課堂上教師們言傳身教;職能部門恪盡職守,對即將就業和創業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咨詢;學校通過租借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場地和資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給需要幫助的困難學生的資助等。其次要有效指導。通過學校的職能部門為遇到難處的學生在政策、法規、手續辦理等方面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難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咨詢。途徑可以是給學生們上過課的老師們,也可是職能部門常設的服務臺,還可以是校園的網絡。再次要機制引領。一方面通過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機制,引領師生主動在就業創業方面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在國家法律框架內做出避免大學生們有錯誤行為的約束規定,提醒大學生們在享有黨和政府給予優惠政策權利的同時,還要自覺履行自身應盡的義務。
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是關系著國計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相信有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有各級政府的不懈努力,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的高校都會有所作為,并能克服困難取得較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