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論文
[摘要]在高職院校倡導“好就業、就好業、就業好”的今天,高職女生就業難越來越被關注。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將“難”變“易”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對策
近日社會科學院公布2008年《社會藍皮書》,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說,2007年全國485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有100萬畢業生未就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高校畢業生就業改變分配安置政策,實行市場化的“雙向選擇”開始,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學生受過一定專業教育和訓練,比起社會上其他女性,具有更高的擇業要求。但由于社會和其他各種因素,她們中的許多人擇業不成功。這種狀況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關注。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從社會角度尋找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我國整體就業形勢嚴峻。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一直呈上升態勢,如全國2007年畢業生總量達485萬人,而2008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550萬,僅2007年未就業的畢業生就近10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傳統性別文化的抵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意識把養家糊口的任務壓在男性的肩膀上,在外就業掙錢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男性的單性別社會活動,把有限的就業機會或者工資收入、更豐厚的工作崗位留給男性是一種天經地義的社會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男女大學生就業機會的不平等。統計性的性別歧視。統計性歧視是“男強女弱”性別偏見的一種翻版,它把大量統計觀察的性別差異簡單地推延到每一個個體的女大學生身上,不管作為個體的女大學生多么優秀,她就是不如男性。
(2)較高勞動成本的約束。這是企業最現實的盤算,根據一些企業的計算,雇用女性勞動力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企業的勞動成本:首先,從勞動時間的連續性來看,女性的生育哺乳期需要一段時間,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仍不健全,女職員這一階段的工資、福利需要企業負擔;其次,從退休金的負擔分析,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女性雇員一般要比男性領取更長更多的退休金;再次,從業務培訓費的利用率來觀察,由于女性工作時間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訓費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應的也比較低。
2.從女大學生自身尋找就業難原因:
(1)女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弱點。當代女大學生一個比較普遍的心理弱點就是缺乏競爭意識和冒險精神,依賴心理重。
(2)在校期間的綜合能力鍛煉有所欠缺。女大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和綜合測評排名較靠前,但女生在校期間比較重視專業學習,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如一些必要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3)不切實際的就業觀念。女大學生自身較高的就業期望值或就業偏好是造成自身就業難的主觀原因。多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女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充滿一種“浪漫”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多數女生把“國家機關”、“外資企業”作為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有的女生還希望未來的工作單位有“出國”和“培訓”等機會。
(4)就業期望高。調查結果顯示,男女大學生在職業選擇的條件上基本一致,都強調收入、工作地點和良好的發展趨勢,比起男生而言,女大學生更為怕苦、怕累、怕臟、怕加班。在就業選擇中,比男生更為挑剔。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女大學畢業生因為勞動市場的'性別歧視不能及時就業或者就低上崗的社會后果是十分嚴重的。第一,它會造成專業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第二,它會產生消極的社會示范效應,打擊父母對女孩子教育投入的積極性。第三,女大學生經濟不能自立還影響她們的社會政治參與和降低婚姻家庭地位。最后,按專業能力就業的障礙還會促使部分女大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對自己自然資源的非正常利用,走上一條缺乏自愛又危及社會的生存之路。因此,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最終會轉變為社會成本,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女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就好業,不僅僅是個人、家庭以及學校的事,應該全社會共同來關注,共同來解決的問題。
(三)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幾點對策
1.國家出臺保護女大學生就業的系列措施并倡導社會關懷女大學生就業。
(1)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為了保護女大學生的“公平競爭”的權力,真正落實“同民同工”,國家應積極鼓勵各企、事業單位拋棄傳統“男尊女卑”觀念,按實際崗位需求錄用人才。對于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國家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制裁機制。有些企業之所以存在“性別歧視”,是為了追逐資本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站在用人單位的立場上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從用人成本上來說,女員工的生育哺乳期間的工資支付以及崗位空缺問題是很多用人單位所顧慮的。改革女性職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資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負擔。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對女職工生育和哺乳的誤工進行社會化補償,女性的生育既是滿足個人和家庭需要的微觀選擇,又是實現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社會行為,我們不能把與生育有關的所有負擔和損失都由企業來承擔,這應該是社會的公共責任與義務。我們建議,設立猶如“養老保險”類的“生育保險”,由國家補貼到每位適齡女性。
(2)加強引導,繼續強化“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宣傳。在制度方面,建議以“男女平等”國策作為唯一標準,對各種公共立法條文、各級政府政策規定進行盤點,徹底清除違反國策或與國策不符的內容;保護女性的勞動權益和幫助她們獲得合理的就業待遇。解放思想,呼吁家務由家庭成員共同承擔,讓女性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保證持續的人力投資和職業發展。鼓勵已婚生男性更多地分攤家務事和對孩子的家教責任;社區也要通過務實的公共安排,如建立具有多元化服務功能的托兒中心,在學校放學至單位下班這一間隔時段、在單位需要加班的時候和在外出公辦與培訓學習期間,能夠為職業女性提供優質和放心的“托兒”服務,以解除女性職業發展的后顧之憂。 通過社會、用人單位、家庭共同協調,以消除用人單位對使用女性勞動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顧慮,為實現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利提供必要保障。
2.學校給予女大學生群體高度關注和正確引導。
(1)關注女大學生的成長,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指導完善女大學生綜合素質。學校要著重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通過切實有效的素質教育,培養她們的溝通協調、團隊協作、適應創新等能力;通過思想教育,培養她們健康向上、誠實守信、勤奮敬業的精神;通過心理輔導,培養她們積極開朗、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適時地開展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將“兩個指導”貫穿于她們的整個大學生涯中。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教育指導,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就業率。
(2)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提高工作能力,做好女大學生就業推薦指導工作。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直接負責部門。該部門人員是否具有相應的指導知識,對整個學校就業工作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該部門工作人員要求具備相應的資格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就業咨詢工作辦公室,安排專業咨詢師為畢業生解答疑問。在就業推薦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女大學生這個群體,做到因才推薦,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從而提高女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就業信心。
(3)專業設置以市場為導向,增加符合女性特征的專業。高等院校在學科規劃、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應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可以根據女性生理、心理共性,開設如學前教育、花卉設計、商務文秘等一些適合女性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
3.女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加強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女大學生要努力提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和主動就業意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文理兼通、視野開闊、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同時又要樹立自主創業的擇業觀,化消極被動地等待用人單位的招聘為積極主動地自我創造就業機會。在自主就業方面起到示范和先導的作用。所在學校、各級政府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對女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給予鼓勵和扶持。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得到切實解決,真正實現“同民同工”。
參考文獻:
[1]黃宇.新形勢下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J].高教論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