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有效途徑論文
[摘要]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校本課程重視知識學習忽視實踐探索或盡管重視實踐但是與知識的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我們認為采用校本課程項目化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較為可行的有效途徑。校本課程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或課題的運作,使學生有效地運用平時積累的各種知識經(jīng)驗。項目化校本課程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且將知識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途徑 校本課程 項目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關于素質教育的實踐研究逐漸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使得素質教育校本化應運而生。各地校本課程的開展為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校本課程重視知識學習忽視實踐探索的問題,而有些學校盡管重視實踐但是與知識的結合又不夠緊密,這兩種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就是忽視學生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性。
我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采用校本課程項目化也能夠成為推進素質教育有效實施的途徑。所謂校本課程項目化是指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或課題的運作,使學生有效地運用平時積累的各種知識經(jīng)驗。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該項目(課題)不僅涉及學生們平時積累的各種知識經(jīng)驗,同時還要求參與項目的所有學生共同協(xié)作經(jīng)歷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
一、提出校本課程項目化的思考
(一)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我們提出這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對素質教育的深入思考。我們認為素質教育應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應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這樣的認識引導著我們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我們發(fā)現(xiàn)個體不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過與他人共同協(xié)作完成一個接一個不同的項目或任務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在這個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個體會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識以及經(jīng)驗。既然每個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為什么不在個體接受學校教育時就為他們做好這樣的準備呢?于是我們提出了實施校本課程項目化的建議。
(二)對現(xiàn)存的校本課程模式的改進
前面已經(jīng)提到,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很多學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開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自身實際形成了各自較完善的素質教育體系。但是,現(xiàn)有的校本課程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重知識,輕“實踐”
目前,多數(shù)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還停留在“學科拓展”這樣的思維模式上。于是,相應的校本課程往往采用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相關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教學模式進行。當然,這類校本課程在教學中也會有實踐環(huán)節(jié),但我們所說的綜合實踐能力是學生自主地運用知識、經(jīng)驗,協(xié)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較復雜項目的能力,這是為學生今后解決各種問題打基礎的能力。因此,重知識、輕“實踐”的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實踐與知識結合不夠緊密
也有不少學校開始意識到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并開發(fā)了一些專門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往技能、生產(chǎn)生活技能的校本課程,不少學校在探索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方面進行了非常巧妙的設計。然而,這類校本課程的設計依然存在著與知識學習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如果我們在進行這類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同時與多學科的教學緊密結合,包括物理、化學以及語文、數(shù)學等,那么學生對相關技術的掌握會更為扎實,理論基礎會更強,同時也能促進他們對學科學習的興趣。
3、學生主體性不夠突出
從教學方式來看,目前絕大多數(shù)校本課程的教學依然沿襲學科教學的基本方式,更多時候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指導,學生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打基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設計一些“用”的課程,學生對這些知識、技能的學習只能停留在記憶層面,無法靈活地用于實際生活中。為了突出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我們有必要增加一些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的項目式課程,從而訓練他們各方面的實踐能力。
二、項目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項目化校本課程需要通過一個一個的項目的實施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積極發(fā)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協(xié)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課程開發(fā)的每一步做好各種準備。
(一)提升參與者對項目化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認識
項目化校本課程從形式上講屬于開發(fā)全新的校本課程[1],但是在課程的整個實施過程中卻離不開已有課程的支撐,這是項目化校本課程最大的特點。因此在課程開發(fā)以前,需要所有參與者充分認識項目化校本課程的編寫特點、實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
首先,學校的管理者要了解開設項目化校本課程的意義。項目化校本課程的特點是將學生的興趣、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科知識的合理運用有機結合在一起,因此課程實施能夠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學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課程實施過程的基礎上,協(xié)調好參與者各項職責、程序的銜接。同時,學校應該注意課程開設的延續(xù)性,不能因為牽頭組織者職務變化或工作調動而終止。而課程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認識到課程的開發(fā)需要征集眾多項目,僅僅依靠幾位課程開發(fā)者是不夠的,需要調動全校師生的智慧形成課程的“項目庫”。而根據(jù)項目編寫的教材或課程指引則需要協(xié)調各科的老師共同參與,最后課程的實施還需要教師們進行磨合……
總之,所有參與到項目化校本課程中來的人都要認識到合作的意義,都要重視與他人的溝通,才能使課程順利地進行下去并真正成為架設在知識與實踐之間的橋梁。
(二)注重項目選擇的多元化與實用性
開發(fā)項目化校本課程首要的問題是要有豐富的項目和課題以供教材編寫,那么在選擇項目之前我們不能無的放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開展課程編寫的討論或相應的問卷調查使學生將自己的期望、需求、興趣充分表達出來。同時,由于學生的提議存在著盲目性與隨意性,我們還需要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進來。通過多層面、多視角的調查最終形成課程的“項目庫”。
當然,課程中項目的設置還應該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由于校本課程是針對本校學生群體的,因此在進行教材編寫前就需要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調查,以便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適當?shù)捻椖俊A硗猓行╉椖繉ぞ摺龅氐鹊囊筝^高,也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酌情考慮替換方案。
(三)結合學科知識編寫項目實施計劃
這個部分是課程開發(fā)最核心的部分,“項目庫”建立后需要對每個項目所蘊涵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并且提煉出適合學生理解的部分,最終根據(jù)項目主要涉及的知識類型對“項目庫”項目進行分類。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配合完成。 對于“項目庫”中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進行詳細的知識點分析,這個步驟應由不同學科老師進行集中討論來確定。以“去郊游”項目為例,在該項目中擬訂“郊游計劃書”,撰寫“郊游筆記”等就涉及到語文知識尤其是寫作的運用;郊游之前的費用籌措、經(jīng)費分配等就會涉及數(shù)學知識的運用;活動的具體人員職責的分派等則涉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及團隊組織合作能力的鍛煉;倘若學生們想制作與郊游相關的視頻、圖片集等等,也許還會涉及計算機相關方面的知識……這樣的討論可以發(fā)揮各科老師的特長,將項目中蘊涵的知識、技能充分地挖掘出來。
但是,僅僅把知識點羅列出來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同樣的在“去郊游”項目里,低年級學生可能就偏重于寫作、數(shù)學統(tǒng)計等方面的訓練,高年級學生可能就要對能力進行多方面的訓練。那么根據(j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項目的知識點訓練細分,從而確定同一項目在學生不同階段的訓練目標,使同一項目的學習循序漸進的進行,就能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更熟練。
通過以上的分析之后,我們就可以依據(jù)項目實施的步驟將每個項目的詳細實施計劃包括每個步驟涉及的知識點、訓練科目等編輯成文,成為不同年級使用的校本課程參考材料。
三、項目化校本課程的實施
項目化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既涉及各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還涉及對這些知識的應用。因此,項目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就需要采用分組實施、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形式來實現(xiàn)課程目標。
(一)分組實施
分組實施是項目化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項目進行的整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由于課程中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參與者共同協(xié)作完成,因此需要學生們進行一定的組織和配合,通過磨合形成默契。同樣以“去郊游”項目為例,由于整個過程包括策劃、籌資、分工安排、活動組織、事后總結等等都非常煩瑣,需要一位領導者來進行統(tǒng)籌,這就要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商選擇組織的領導者,然后再由領導者來安排各項事宜。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爭吵、猜疑,也會有無奈、妥協(xié),但是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們體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學科教師參與
在項目化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多學科教師的參與是項目達到較優(yōu)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個項目在開發(fā)過程中都會分解出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同時也會擬訂不同年級的重點知識點,因此在進行項目的過程中亟需各科教師共同配合。當然,由于相同項目在不同年級所側重的知識點不同,那么各科教師在配合過程中,不同年級的項目實施就由該側重學科的教師牽頭組織。
通過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在課程項目進行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們更好的將學科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同時能將知識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另外學科協(xié)作也會促進教師的交流,增強學科互動,有助于擴大教師們的知識面,打破過去“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分界。
(三)實施過程中的師生有效互動
項目化校本課程從開發(fā)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充分互動從而確定適合各年級使用的項目,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更需要師生的有效互動來實現(xiàn)課程目標。那么在項目進行中師生如何互動呢?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拋出課題引導學生們思考、互動。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起著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逐漸地將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出來,使他們對整個項目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項目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后,教師要擔任指導者的角色,當學生團體在實施項目中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及時地跟進,發(fā)現(xiàn)并幫助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與學生一道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技能等反思,并總結經(jīng)驗。
四、項目化校本課程對學生素質的促進
項目化校本課程從開發(fā)到實施都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不論是項目的選擇還是項目對應的知識點的分析,包括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科課程的學習往往是學生們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在項目化校本課程中,學生是整個項目的運作者,他們主導著項目實施的方向和效果。當學生的主體性被充分尊重,他們就會主動地去課本上查找相關知識,積極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更豐富的學科知識來解決項目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一旦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會被調動起來,他們在學科課程的學習中就會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項目化校本課程重視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更重視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獨木難成林”,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金字塔尖的精英,我們更要培養(yǎng)的是在不同的崗位上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的人才。因此,項目化校本課程強調以學生團隊的形式來實施。讓每一個學生在一個又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并樂于扮演這樣的角色。
從項目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效果來看,我們認為由于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且將知識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王斌華著:校本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頁.
參考文獻:
[1]方建文,丁祖治,武寶瑞主編:全面素質教育手冊[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7版.
[2]葉瀾,李家成,楊小微:推進素質教育:轉換思路才能打開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5年第21期.
[3]李志宏主編:體驗新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斌華著:校本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國溫特貝爾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著,王文靜、喬連全等譯:美國課程與教學案例透視——賈斯珀系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