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傳統家庭倫理思想與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論文

時間:2021-07-03 12:59:29 論文 我要投稿

傳統家庭倫理思想與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論文

  論文摘要:傳統家庭教育中德育職能至上,重視個體自我教育和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職能則逐弱化,出現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現象,導致個體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為必然。以《弟子規》為例,分析了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在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傳統家庭倫理思想與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論文

  論文關鍵詞:家庭倫理 家庭教育 弟子規 青少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倫理道德教育居于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有著無可取代的社會和文化功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有其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經驗。因此,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價值,并將其發揚光大,完成其現代化轉化,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且對構建現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傳統的中國家庭指在中國封建宗法制和小農自然經濟條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國,家庭教育中德育職能至上,視家庭為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重視個體自我教育。《大學》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社會,齊家既是修身的目標,又是治國的基礎。因此,如何“齊家”便成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傳統家庭教育把對家庭成員的道德教化作為其首要任務和最終目的,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兄友弟恭與賢妻良母的觀念至為深入。“尊德性而道學問”,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在教學中培養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典。因此,從兒童本身的生活體驗出發來培養其尊老敬長的情感,最為自然最為貼切。因先天的血緣關系和后天的養育關系,兒童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家庭群體感的認同和對家長養育之恩的孝敬情感。這種天然的情感是維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為基本出發點,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兒童的生活和情感的體驗,也是家庭教育獲得細雨潤物效應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存在,通過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塑造家庭成員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從社會意愿,成為社會的同質因子。但現有家庭教育的實然狀況限制其應有職能的有效發揮,甚至出現負效和職能錯位現象。表現在:1、在家庭教育觀念上,一方面沿襲了傳統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龍”等價值觀念,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一方面又受現代社會主文化、各種亞文化甚至有意無意受某些反文化影響,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員的多方面發展,但又忽視家庭成員人格主導方面—道德品質的培養,出現重智輕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現象,致使家庭成員人格畸形發展。2、在家庭教育職能方面,忽視大眾傳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傳遞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會還缺乏一套強有力的道德規范體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觀念的培養處于茫然無措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為牢固基礎的德育職能的發揮;現存人才選拔制度引發了學校教育職能的偏頗,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發生錯位,弱化了家庭教育應有的職能,增加了家庭成員利用消極的亞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價值觀塑造自我、設計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為社會不穩定的異質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現存家庭教育模式無論價值觀念層面、教育職能層面還是具體的教育手段、方法層面都存在著不少局限性。轉軌期的社會孕育著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從實踐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構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需要,也是對現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結果。同傳統家庭教育相比,現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職能逐漸被弱化,逐漸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較強的教育職能所代替,出現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現象,導致個體人格的缺失。現代家庭教育應強化其德育職能,尤其是擺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張“養正于蒙”、“教子嬰孩”,就是要從小注意家庭成員道德品質的培養,把道德實踐范圍擴大到社會生活領域,使品德的不斷提高與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統一起來。筆者僅以當前在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階段最被國學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學教材《弟子規》為例,進一步剖析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在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規》從宋朝開始推行,流傳在中國有近千年的歷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養、待人接物、飲食起居、生活禮規等做人的基本準則,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曾經盛行一時,被譽為“便于誦讀講解而皆切于實用的”“開蒙養正最上乘”的讀物。在進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時,其獨具特色的倫理道德、童蒙養成的教育思想,應引起我們足夠重視,并進行深人研究,使之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實踐服務。

  (一)蒙以養正,德教為先的家庭啟蒙教育

  現代家庭倫理建設必須抓家庭教育,不重視家庭教育,或者雖重視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倫理。兒童的第一學校是家庭,兒童在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礎。家庭教育的特點是親切的,隨時隨地的,啟蒙重于知識,模擬重于傳授,而父母是無法選擇的首任教師。在對待父母和長輩的關系方面,《弟子規》特別強調兒童要聽從父母的教導,養成聽話、孝順的習慣。兒童在幼年時期,尚未在經驗和思維方面形成個人的主見,道德觀念也不具備,需要父母的正確教育和引導。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人的最初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從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強調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強調家長對孩子的`啟蒙教育,特別是要強調家長根據社會生活準則,對孩子的行為活動提出要求,給予指導,并注意其表現,隨時對之作出評價,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等是非善惡標準。

  (二)勤奮嚴謹、生活有序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廣泛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處事之中。在自身的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方面,《弟了規》認為,應使兒童養成生活有序、講究衛生、珍惜時間的習慣。珍惜時間。學生時期是人生之基礎,“少不學,老何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2、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亂頓,致污穢”。3、正確的衣食標準。教育孩子從小應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念,主張“衣貴潔,不責華;對飲食,勿揀擇”。4、良好的步履情態。“步從容,立端正”。5,穩健明哲的處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以上規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時光,講究個人生活衛生。而現實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裝異服,生日宴請,攀比奢華,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這也說明在經濟發達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提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事先做人,學智先學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備,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誠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視人際交往的道德修養教育

  《弟子規》認為,道德目標一旦確定,就要重視個體道德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使道德規范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自覺需求,并最終形成為一種制約一個人行動方式的習慣化的行為。在兒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導兒童在誠實守信、見賢思齊、對人仁慈等方面進行道德行為習慣修養。1、誠實處好與他人關系。人別人房室應聲音響亮地打招呼,“將人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借物須及時歸還,“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2、言而有信,說話文明。“凡出言,信為先;市井氣,切戒之”。3、語言謹慎,言必有據。說話吐字,要重而舒緩。“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明確“錯,,和“惡”的根本界限,“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這對改正當前在青少年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問題,大有裨益。

  (四)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規》中反復闡釋的“人則孝”、“出則佛”、“泛愛眾”等規則體現出來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則孝”是感恩教育,“出則梯”是尊重教育,“泛愛眾”是關心教育。

  孝不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與起點。因而,古代眾多童蒙教育中都強調孝的內容,提倡“百行孝為先”,認為這是行為處事的基本和道德實踐的起點。讓孩子感父母之恩,報父母之恩,決不僅僅是培養一種家庭的美德,更是培養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人格意識。當代家庭,獨生子女在家里得到過多關愛,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義的性格,只考慮自己的需要,不考慮家里的困難。很多大學生雖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上學,卻大把揮霍而對父母沒有一絲感激;明明是貧困生,接受了熱心人的幫助后,卻想把受助記錄抹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感恩,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得到滿足以后產生的主動尋求回報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人性高貴之所在。因此,對兒童進行感恩教育,讓受教育者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體驗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把報答別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務。

  尊重教育是滿足別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這種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教育,每個個體才能獲得被別人尊重的情感滿足。尊重他人,是一種愛心的付出,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對于兒童來說,培養他們尊重別人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弟子規》“出則佛”條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提倡關愛社會每個成員,見善思齊,仁德日進的社會公德。關心每個社會成員,要象愛護自己、關愛自己的父母那樣去關愛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孩子學會關心,其實也是對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未來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只有會關心別人的人,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才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當前,大多數獨生子女往往受到家人過多的呵護,可是關心別人的機會實在太少,長此以往將難以形成照顧別人甚至照顧自己的能力,對未來的人際交往、心理發育、甚至事業發展都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今天教孩子學會關心就成了父母最大的責任。“泛愛眾”表達的就是一種非常廣泛的關心意識,這種關心意識與現代教育中“學會關心”的理念是相通。

  總之,《弟子規》中的家庭倫理教育思想豐富獨特,特別是一系列獨到的教育方法和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和發揚光大。但是也必須注意到,在探究傳統道德教育方法現代轉化的同時,還應當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加以運用。

【傳統家庭倫理思想與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模式11-18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現代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論文07-04

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04-18

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03-11

現代家庭教育的性質12-09

傳統教學模式的論文06-11

現代家庭教育問題11-21

準備階段教學模式的構建論文05-12

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論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