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華銀語文教育教學思想的理論研究論文
一
嚴華銀的語文教育思想是全方位、多緯度、有深度的,他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語文學科性質、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語文教材建設、語文中高考研究等領域,都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并有所建樹。
(一)閱讀本位:以訓練閱讀能力為本體
閱讀教學是嚴華銀最早關注,也是他成就頗豐的領域之一。他認為,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問題的癥結在于長期以來的“閱讀教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閱讀的本體地位似乎從來就沒有很好地確立過,科學的閱讀訓練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過。進一步說,僅僅有概念意義上的閱讀教學,是難以適應本質意義上的閱讀測試和現代社會實實在在的閱讀需求的”。他從傳統的讀寫觀和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傳統統編教材對閱讀教學的嚴重制約、陳舊的語文教學觀對閱讀教學所造成的停滯不前等方面,剖析了閱讀教學所追求的“讀寫結合”不是閱讀教學的本位,而應該要確立閱讀能力訓練為本體的閱讀教學本位的觀念。
盡管我對嚴華銀所提的閱讀本位觀念本身存有商榷之意,但是,只要熟悉20世紀90年代閱讀教學的人,幾乎都會對嚴華銀的閱讀本位論生發出“于我心有戚戚矣”之感,這個觀點的提出,對掃滌當時混亂而無序的語文教學現狀,無疑具有振聾發聵之功。
1.閱讀能力: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
嚴華銀認為,閱讀能力主要由速讀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篩選能力、評價能力等組成。其中,速讀、記憶能力是基礎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篩選、評價能力次第漸升,合為閱讀的終端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揭示出閱讀能力的一般規律,也為閱讀教學的過程和訓練的策略奠定了基礎。
2.閱讀策略:以分析能力為核心。
嚴華銀認為,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眾多的“細胞”(部分)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里實際都包含著文章整體的信息,文章重點語段常常是文章整體的縮影。所以,他提倡抓住重點語段,在教學中投入主要精力,大刀闊斧地進行扎實科學而細致有效的訓練,分析語段中的語言因素,立足理解語言的能力要素,變面面俱到為重點突破,從而較快地提高現代文的閱讀教學效率。
3.教學目標:理解應與想象、鑒賞并稱。
嚴華銀認為,傳統閱讀教學止于“理解”,是與“培養人的素質”的現代教育觀念相悖的。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應拓展新領域,提升高層次,充分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走出以理解為終極目標的閱讀教學的“怪圈”。
4.教學方法:熏陶、感悟應與分析、訓練同行。
嚴華銀認為,拯救閱讀教學不能只指望傳統的熏陶和感悟,閱讀教學更需要分析和訓練。在《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方法》一文中,嚴華銀為分析和訓練正名,他說:“科學的‘分析’應該是課堂中師生對于文本結構、內容、主題、語言諸多問題的共同研究、切磋、討論,教師在其中所發揮的主要是組織、引導、激發、點撥等功用,有時可能還需要做一點示范、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信息資源。”“科學的‘訓練’,應該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所進行的精要實用的練習工作,這‘練習’所包括的就不僅僅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發試卷做題目一類,還應有與學生知識結構形成、能力養成相關的大量學習活動,如誦讀、即席發言、對文章的結構梳理、段意歸納、主題概括等。”在這種分析、訓練的'活動過程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和積極主動的探求狀態,“課堂則是一座生生碰撞、師生互動的求索創造的寬廣平臺,以這種方法主導進行的閱讀課堂教學有什么值得非議的呢?”
5.價值追求:自主學習的現代性追求。
嚴華銀認為,“現代化的都市,并不一定會滋養出現代化的課堂”;現代教育技術不一定能催生出現代教育。閱讀教學的“現代性”應該也首先表現為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性。而“閱讀教學中迫切需要落實的,仍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應該是閱讀課堂的主體內容,問題是:學生如何才能自主閱讀?學生的自主閱讀需要什么樣的方法指引?嚴華銀以閱讀能力為本位的閱讀教學追求,正是給了學生一把鑰匙:按照閱讀的要求、規律去引導學生、講解文本,讓學生遵循閱讀學習的規律,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領會,去歸納、概括;“讓學生在教師恰如其分的引領下,始終處于閱讀活動的主體控制狀態,從而真的有讀,真的有思,真的有悟”。
(二)寫作本位:遵循規律的個性化表達
嚴華銀認為,閱讀和寫作實際是兩種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心理過程。“寫作是作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表達思想情感的復雜的心理過程,說白了,寫作是把思想情感傾注于語言中,把要點、主旨寄寓在作品里”。他在確立閱讀教學本體地位的同時,也確立了寫作教學的本體地位。對作文教學,嚴華銀有著豐富的實踐和系統的闡述,其作文教學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寫作:培養個性化表達的能力。
現在的學生作文,編造痕跡明顯,內容雷同,套路化現象嚴重,虛假作文正在扼殺學生的“真”。在嚴華銀看來,學生作文套話連篇的原因復雜,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和信息化的社會本來就容易讓學生過早成人化;而傳統文化的慣性,比如要尊師敬長、為父母諱等觀念,也會影響到學生。除此之外,應試教育也是導致學生說套話的一個原因。個性化表達是作文寫作能力的最佳體現。而“哪個學生手里沒有《作文選》之類的范文?范文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表達。考試成績越來越重要,這種束縛越來越嚴重,兒童也就越來越失去個性化語言。怎么考就怎么教,我要這樣的產品,你就必須按照程序生產,達到標準就是‘優’,達不到就是‘次’。如果模式化代替了獨立的思考,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么,這一代人將是蒼白的、虛偽的、沒有想象力的”。為此,他建議,學生應有選擇地閱讀有品位的作家的作品,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個性。
2.寫作: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以寫促讀。
將讀寫結合作為寫作教學的原則和方法,通過閱讀來掌握知識,接受思想,陶冶情操,培養思維能力,學習表達技巧,增強想象意識,甚至激發傾吐熱情和宣泄欲望。如此,“在寫作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現狀和問題,巧妙地利用讀寫關系的這些規律,精選閱讀材料,巧命作文題目,精心營造寫作情境,適度激發表達情致,自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寫作課教學的效率”。
3.教學方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寫作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如認真寫字的習慣,審題、構思、立意的習慣,列提綱、打草稿的習慣,寫日記的習慣,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是“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嚴華銀認為,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其實很簡單,就是“只認真,只求真”。這是從品性和道德方面對寫作提出的要求,寫作文可以不寫不說,可以寫不好,說不像,但是絕不可以造假說謊,欺人騙己。他說:“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路徑就是不斷地寫。”“多寫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寫日記。”“寫日記不需要天天寫,每周三篇左右即可,主要是敘述事情,發表思考,一事一議。” 4.寫作訓練:強調寫作的規范意識。
嚴華銀認為,學生寫作整體水平的滑坡,原因在于文體概念的淡化處理、作文的“格”的標準沒有形成。要解決這個問題,應重點在記敘類文體和議論類文體的寫作上進行強化訓練。如記敘文,要建立過程意識、詳略意識和細節意識;寫議論文,要建立觀點意識、理據意識和分析意識。建立起常見文體的“格”的規范和要求,就可以“死”去“活”來,由合“格”到破“格”,從而寫出搖曳多姿的好文章來。
5.價值取向:達到思維創新的真實寫作。
與閱讀教學強調以閱讀能力為本位的要求相一致,嚴華銀倡導寫作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旨歸。他說:“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出作者、讀出自己的過程。”一旦在閱讀中真正讀出了自己,讀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自然的甚至是強烈的共鳴,讀者必然會生發一種傾吐的欲望和沖動,此時此刻,提供機會讓其盡情宣泄,這應該是最理想的閱讀方法,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絕佳途徑。在文本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寫作有理有據、相對集中地申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產生一定的穿透力、雄辯力。“這相對于傳統閱讀教學中當借助課文所作的寫作技巧的圖解完畢后,要求進行立竿見影、機械模仿的遷移性作文訓練,完全是兩回事”。這是真實的閱讀,也是真實的寫作。
二
基于閱讀教學的本位思考和寫作教學的本位思考,嚴華銀堅持語文學科本位,認為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前,確實有不少教師甚至專家對語文學科性質乃至語文學科的認識,犯了“泛化語文功能”的錯誤,甚至存在“徹底打破語文學科本位”的認識。但是,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其必然有自身的特點、功能,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就會導致語文的失效或微效。1997年以來,隨著學界對人文主義精神的高揚,語文教育界掀起又一波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大討論。嚴華銀并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細加剖析,仍然堅持“落實語文的工具性是基礎”的理論立場和姿態,認為“最該反思人文性”。
那么,什么才是語文的本位呢?嚴華銀曾將語文與中學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科相比照。在《也說語文是什么》一文中,對“語文是怎樣的一門學科”進行追索:一是從功能來說,“通過飽含人文內容的文本實現其語言學習、語文素養培養的功能,重點解決聽、說、讀、寫的知識、方法、習慣和能力的養成等問題”;二是從目標上來說,“目標主要或者說直接指向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三是從方法的角度說,“始終應該關注表達這種人事的詞、句、文、氣、勢、態,即使不能不動情,也只應熱淚盈眶,而不必點破使之失控而如江河之直瀉”;四是從教學重點來說,“語文教學重點,主要關注的是形式問題,而這個形式的關注、形式的學習和掌握,又不能不通過內容的學習、體會、揣摩來實現”。說到底,就是“將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訓練課”,圍繞語言能力這一中心,強化語言訓練,并貫穿以閱讀規律和寫作技巧的揭示。在這一點上,嚴華銀也曾對“語文味”做過深入的思考。他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11期上的《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談談閱讀教學中的“語文味”》一文,可視為其集中深入思考的代表。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應該體現“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呢?
(一)文本選擇:三味一體,側重含蓄
嚴華銀認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需要有語文味的文本支撐;最具有語文味的選文具有“語言味、文學味和文化味”諸方面,三“味”一體,其特點、關鍵又集中表現為語言的極富美感以及富于美感的語言所表達內容的含蓄。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教材開發的能力,但是,如果以此為標準,那么,進入教材、不具備這三“味”的文本能否上出“語文味”來?現實的狀況肯定可以,但僅僅以選文的三“味”要求,勢必會將很多的文本——尤其是實用類閱讀的文本——打入冷宮。此為題外話。
(二)教學內容:直面文本,品味語言
嚴華銀敏銳地注意到“游離于文本、游離于語言本身”的“架空分析”“無限拓展”的弊端,提出閱讀教學要“面對”并直接接觸語言文字本身,并稱之為“基礎的基礎”。但是,我們知道,任何學科的文本學習都是以言語形式存在的,任何文本都有其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如果只重視語言本身,而不去關注言語背后所承擔的“情感”和“思想”,而僅僅只是去玩味“語言”,那么,語文課即使再有“語文味”,它存在的價值也將會極其有限。文本所包含的價值,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閱讀和發現,并內化成為人格精神的養料。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文本教學價值的發現與厘定,可能并不是僅僅以語言而能一言以蔽之的。
(三)學習方法:獨立品讀,體味語言
嚴華銀認為,切入的最佳方法是“讀”,只有讀細、讀深、讀透,才會有體會、感受,才談得上味道和理解。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最要強調的是一個“獨”字。他說:“首先是獨立。”即使是合作學習,也不能忽略學生的獨立閱讀。“其次是獨到”,通過閱讀而能獲得獨到的體會和收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確實,閱讀需要獨立的見解,甚至是異于傳統的獨特的見解,將之視為閱讀教學的更深層次的目標確實無可厚非,且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大有裨益。
(四)教學策略:適度訓練,注重活動
嚴華銀對“訓練”的老調重談、老調新談,對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矯了枉,立了正。在新的教學程式中,傳統的讀讀寫寫、講講練練仍然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在閱讀教學中,穿插適度的訓練活動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如朗讀、靜思、推敲、分析,動腦動手,手腦并用。
在三十多年對語文教學規律從不停歇的探索中,嚴華銀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一個語文人的回答:回到本真,遵循規律,讓語文安靜下來,讓孩子自己學習,讓孩子獨立學習。這是一個語文人必須的擔當和應該的責任,也是一個語文人對母語教育應該作出的貢獻。
【嚴華銀語文教育教學思想的理論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學校體育管理思想理論研究論文07-04
亟待整合的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論文07-04
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理論研究論文07-27
高校鋼琴教學現代教育理論研究論文08-02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論文)12-06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03-30
語文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07-04
中學語文教學思想探究論文11-10
思想教育融入中職歷史教學論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