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淺析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論文

時間:2021-07-01 11:04:40 論文 我要投稿

淺析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論文

  依據國際上科學教育界的普遍觀點,公眾科學素養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對科學知識的基本了解程度; 二是對科學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三是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的基本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個方面都達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茖W素養可以有效地培養公眾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思維方法,從而促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綜合國力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于2003年進行了第五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調查結果表明, 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達到1. 98% , 而歐共體國家在1992年為5% ,美國在1995年達到12%。大學生群體不僅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而且還承擔著向其他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歷史重任,他們的科學素養水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確切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科學素養狀況,探索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我們進行了大學生科學素養問卷調查與分析。

淺析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論文

  一、科學素養問卷設計與調查

  大學生科學素養問卷為結構型調查問卷。在編制此問卷的過程中參閱了部分科學教育評價問卷、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問卷及相關的科普類期刊。問卷內容分為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對科學技術的評價、對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解三個部分,共20個大題,分別用于測試學生的科學信息來源、科學知識水平、對科技利弊的認識、對高新科技領域的了解、對科技的興趣態度、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

  對于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我們界定為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現代高科技知識。為此,問卷設計了科學基礎知識檢測題,共包括14個小題,其中包括物理、數學、化學、地理、生物學等學科基礎知識的檢測題。為檢測學生對高新科技領域的了解,問卷設計了1道關于高新科技知識的檢測題,共包括11個小題。對于科學技術的評價和科學方法的了解,我們也設計了相應檢測題目。大學生科學素養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分別在某高校理科的兩個本科班和兩個專科班進行,發放問卷118份,實收有效問卷112份,其中男性81人,女性31人。

  二、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的統計分析

  1.大學生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自己獲得科技信息的主要來源依次是: 報刊雜志( 71% )、廣播電視( 54% )、專業和其他書籍( 53% )、網絡( 46% )、與別人交流( 30% )。有55%的大學生每周都去圖書館閱讀書刊, 85%的大學生每個月都到圖書館借書,沒有大學生不去圖書館借書的。大學生閱讀的最多的書刊主要有: 文學類( 54% )、科普類( 30% )、時尚類( 24% )、專業類( 21% )、英語類( 19% )。

  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 98%的學生接觸過互聯網,每周上網時間為: 1個小時以下( 46% )、1到3個小時( 26% )、3個小時以上( 26% ) , 84%的大學生擁有自己的EM IL。大學生上網的內容也比較豐富(不象我們預計的那樣主要是玩游戲) ,主要是查資料( 54% )、讀新聞( 38% )、聊天( 36% )、收發電子郵件( 24% )、玩游戲( 16%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已經不是大學生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和唯一來源,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活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徑。

  2.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科學興趣。有89%的大學生表示對于科學技術的話題“很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 , 11%的大學生表示“不太感興趣”。高于對其他話題感興趣的選擇比例,如對教育話題感興趣的大學生為75% ,對政治新聞感興趣的大學生為67% ,對經濟信息感興趣的大學生為58%。

  3.對于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在關于科技基礎知識的.14道判斷題中,學生回答的正確率為82% ,特別是對一些常用的科技知識和科技觀點,回答準確率較高。如,“千百年來我們生活的大陸一直在緩慢的漂移”的答對率為96% , “拋一枚硬幣得到國徽面的機會是一半”的答對率是96%。但是,大學生對于現代科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不能令人滿意。例如,只有66%的大學生正確回答“人類呼吸的氧氣來自植物” , 62%的大學生正確回答“父親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性別” , 79%的大學生認為“抗菌素能殺死病毒” , 79%的大學生認為“被輻射過的牛奶經過高溫加熱后,可以安全飲用”。

  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對于當前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解相對較好,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的了解還處于一種比較低的水平,對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科學研究領域的了解很少。如對于新發明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醫學發現表示了解的比率分別為34%、21%。

  4.對于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評價。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客觀的認識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有89%的大學生認為科學研究利大于弊, 8%的大學生認為科學研究利弊差不多。

  高達93%的大學生充分肯定了科學技術對國家繁榮昌盛起決定性作用, 81%的大學生認為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62%的大學認為科學技術對公眾健康起積極作用。大學生對科學技術對世界和平的一些分歧明顯: 36%的大學生認為科學技術對世界和平起“積極影響” ,47%的認為“積極和消極影響差不多”。這表明大學生能夠比較客觀認真的考察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調查顯示,對于廣告大肆宣傳的某些科技新產品的態度,大學生能夠進行理智的選擇: 65%的大學生“觀察別人使用的結果再作決定” ,有28%的學生表示“不予理會” ,只有2%的學生相信廣告“馬上購買使用”。大學生認為我國科學技術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科技經費不足( 56% )、科學教育與科學發展脫節( 54% )、科研管理體制不合理( 37% )、科技研究與經濟建設脫節( 34% )。

  調查顯示,對于測字相面、電腦算命、占星術等迷信活動,只有37%的大學生表示“絕對不信” ,有40%的大學生表示“可信可不信” , 22%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有50%的學生“從未”讀過關于算命占卜的書籍, 50%的大學生“偶爾”讀關于算命占卜的書籍。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還缺乏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活動的辨別和判斷能力,表現出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缺失。

  5.關于科學方法的基本理解。調查顯示,對于科學研究方法,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非常了解” ,有26%的大學生表示“比較了解” ,而高達65%的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 ,有7%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這表明大多數大學生能夠運用科學方法處理比較簡單的日常問題,但對于科學方法的本質缺少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三、調查分析初步結論

  當代大學生對科學技術具有比較廣泛的興趣,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具備良好的科學技術基礎知識;能夠用辯證的觀點分析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對科技發展持積極的肯定態度;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和科技強國的信念;對高新科學技術知識和科技發展史了解較少,科學實踐能力較差,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科學方法的掌握不足,對偽科學及封建迷信活動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強。

  四、加強大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措施

  1.重視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的傳授

  通過科學教育,使大學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原理和規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解決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了解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及其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在講授經典科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增加科學教育的容量,不斷充實科學教育內容,把最新的科學發展動態、科學研究成果、科技應用等及時地介紹給學生;同時應加快課程和教材建設步伐,適應科學發展的新要求,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

  2.拓展充實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溝通文理教學。

  就大學專業教育而言,其專業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發展相比,往往會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不能夠及時反映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滲透也非常廣泛,這些新的進展和滲透之處也應該成為大學科學教育的必備內容。鑒于此,我們應立足于專業教學,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和背景,對課堂教學做出必要的調整,拓展和充實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識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能夠適應學習化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實行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方式。教師必須意識到,培養科學素養不僅僅是科學教育(理科教育)的任務,文科教學也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通過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加強基礎課來進行。具體措施如:

  ( 1)就理科專業而言,應該考慮提高理科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拓寬教學內容;開設科學、技術與社會( STS)選修課。

  ( 2)對于文科專業,可以開設一些科學類選修課程,如現代科技概論,科學史等課程,以培養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

  ( 3)開設一些跨學科文理滲透的綜合課程供學生學習,如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課程。

  ( 4)邀請校內外各專業的專家學者舉辦面向全校學生的學術知識講座,開設系列人文講座、科普講座,舉辦科技節,進行科技競賽,構建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科學教育環境。通過文理滲透,可以讓文科學生盡可能掌握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思維方式,讓理工科的學生盡可能接受人文學科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既具有本專業的深厚知識,又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3.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大學生的科學方法教育應結合專業學習進行,掌握科學方法中的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具體方法一般適用于各專業的研究工作,而哲學方法則滲透在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之中。大學生應該重點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學中常用的常規方法(如觀察與實驗、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理想化等)與非常規方法 (如直覺與靈感、科學美學思想等)。通過科學方法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常用的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體的科學方法,并進行必要的科學思維訓練(包括嚴格的邏輯思維訓練和非理性、非邏輯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運用方法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科技實踐活動。

  科學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首先,就課堂教學而言,可以盡量增加演示實驗的數量,盡可能地將實驗室向學生開放,給學生以實驗的場所和時間保證;對于學生實驗,應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研究性和探索性實驗。其次,在課外舉辦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可以在實驗室、工廠或者校外進行;可以結合專業學習建立各種科技興趣活動小組,舉辦系列科普講座,進行科技制作比賽。第三,將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學位論文寫作等環節與專業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第四,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較為全面的科學實踐訓練。通過參與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可以使大學生更好的領悟、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5.營造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

  首先,我們要營造生動活潑、勤奮學習、崇尚科學、學術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優良的學風和校風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有利于大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組織系列科普講座和人文講壇,建立積極活動的科技協會,創辦科技小刊物,舉辦校園科技節、體育節、文化節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活躍校園科學文化氛圍。其次,要著力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科學教育環境,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批判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良好環境。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的建立需要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社會力量的全力參與和支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可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體的科學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