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在數學課堂中以全納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

時間:2021-06-30 09:49:56 論文 我要投稿

在數學課堂中以全納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

  “全納教育”研究與實踐在國際上已成為一種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潮,將“全納教育”理念引入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對于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數學課堂中以全納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于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成了教育研究者和教師的普遍共識。但是從實踐層面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自由思考的主體作用缺失

  《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相關資料統計,學生在課堂中回答教師提問的行為在學生的課堂言語交往行為總次數中占91.3%,而學生提出疑問或者異議的行為比重僅占0.9%。這說明我國初中課堂教學中學生言語交往行為基本上是一個“聽師由命”的非自主過程,學生的學習缺乏自主性活動。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問題,就馬上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正道”,容不得學生有任何的自由思考。

  2.教師的問題針對少數學生,缺乏全體性

  全納教育認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更加關注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促進學生自己建構知識;課程是為了學生的學習而不是學生為課程而學習。課程與教學必須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難度過大,不適合大多數學生學習。

  二、相關概念界定

  1.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一項宣言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的中心思想是: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全納教育主張在學校中要創造一種關注每一個學生,加強合作,反對排斥人的氛圍。并按照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和需求進行教學,促進所有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當新課程理念相吻合。

  也就是說,提倡全納教育與我們現在開展的素質教育是不矛盾的,并且是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的,也是與現在貫徹執行的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2.問題意識

  對“問題意識”的概念界定,從各種角度提出的都有,形式比較多。而本文中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主要來源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營造的一種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產生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從心理學角度講: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問題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提供必要的時空。

  “問題意識”并不是簡單提出和解決問題,它是學生對數學教學中相對情境作出自覺反映的心理過程,是揭示問題本質的發現過程,是探究和發現問題的動態過程。

  三、“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根據“全納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數學教學策略如下:

  1.營造氛圍,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問題發現,以展現全納教育的民主化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根據全納教育的民主化理念,要反對把任何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之外,要努力促進所有的學生積極地參與,這就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這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基礎。

  2.拓展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有問題提出,以展現全納教育的價值觀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能有問題可提,使學生有自我滿足的價值感。全納教育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某個人的學習或活動有困難,或對知識的呈現無動于衷,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是班級集體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學習的集體,而對于我們的整體學習中感覺有問題的這寫同學,是屬于我們這個學習集體的一員,應該是我們學習集體中的合作者。

  因此,與我們通常的觀念不同,全納教育的立足點是集體,解決的方法是合作;就是通過與不同興趣、不同能力、不同技能、不同個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合作,人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的提出。做到上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營造使每個學生都有問題提出的空間。

  3.創造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有問題解決,以展現全納教育的課程教育觀

  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有問題的解決,教師必須創造出對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的問題。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認為,我們的教育原則應該是向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并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是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有問題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支持;要在學生取得成績和進步時給予贊賞和鼓勵。這就要教師善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有問題可以解決。

  (1)創造懸念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好奇中有問題解決

  好奇是學生自覺參與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如果能將要學習的知識創設到新奇的懸念式情景中,誘發學生產生揭開秘密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在強烈的好奇中有問題能予解決,那將是事半功倍的教學。

  例如,在進行初二(下)《4.4反證法》的教學時,可創設如下問題情境:

  中國古代有一個《路邊苦李》的故事:王戎7歲時,與小伙伴外出游玩,看到路邊的李樹結滿了果子,小伙伴們紛紛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動,有人問王戎為什么,王戎回答說:“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了李子嘗了一下,果然是苦李。如果你當時在場,會怎么辦?王戎是怎么判斷李子是苦的?你認為他的判斷方法正確嗎?

  這樣的問題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好奇心理;并且問題的情境面向全體學生,人人有興趣,也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符合全納教育課程教學觀,真正是“問題體現了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問題的需要。”

  (2)創設沖突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矛盾中有問題的解決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是認知矛盾運動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矛盾中有問題解決,這是符合全納教育課程教育觀的。

  例如:在初三的《2.4二次函數的應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某農場擬建兩間矩形的種牛飼養室,飼養室的一面靠現有墻,中間一道墻隔開(如圖),已知計劃中的建筑材料可建圍墻的總長度24米,墻面長10米,問矩形飼養室的寬為多少時其面積最大?有部分學生很快進行了計算:設飼養室寬為x米,則長為(24-3x)米,如果面積為y米2,則y=x(24-3x)=-3x2+24x,當x=4時,y最大=48米2時,也就是說,當矩形飼養室的寬為4米時,其最大面積為48平方米。

  .

  此時,正當學生還沉浸在“問題已經解決”的喜悅中時,教師點問一句:“大家再看一看,當x=4時,此矩形的長是多少?” “不對”!此時學生的心就會咯噔一下:“矩形的長是12米,而靠墻一面只有10米,說明x=4是不可能的!那等于多少呢?”

  學生陷入了認知沖突中。

  有沖突才能有更進一步的問題解決。“最大面積等于48平方米,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有問題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支持。此時,教師可以作適當的啟發引導:

  “本題中,矩形的寬,此時矩形的長為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在教師創設的沖突式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在產生的矛盾中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

  (3)創設操作式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動手中有問題解決學生動手操作既能引起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體驗,學生會在動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在初二下教學《5.5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時,知識目標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判定定理:①一組對邊平行并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②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剪兩個全等的三角形紙片,在平面上把它們拼在一起,使一組對邊互相重合,所得到的圖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根據手中的拼圖,畫一畫、量一量,尋找一些等量關系、或位置關系等,讓學生猜想一下,除了定義可以判定平行四邊形還可以有其它的什么方法嗎?

  這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踐,在操作的過程中考慮猜測,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通過定理證明上升到理性知識。

  四、確保策略有效的實施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達觀念的沖動,也就是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在教學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學生敢問、敢為的內在動力,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1.期望激勵評價

  根據皮革馬利翁效應,以滿腔的熱情關注每一個學生,表達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期望,應是每一位教師必做的“功課”。

  在課堂中,教師應時常走下講臺,傾聽學生們的討論,并與學生交談,以“你能夠……”,“我相信你會……”,“我知道你是可以……”的語氣表露對學生的期望。學生在受到鼓舞的同時,會信心大增———這也體現了全納教育的人權觀理念。即關注接納所有學生的思想,逐步在期望激勵中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2.表揚激勵評價

  在教學中,應多表揚少批評。在口頭表揚時應盡量運用諸如“問得好”,“了不起”,“真聰明”等賞識性語言表揚學生。當然,教師的表揚激勵評價,應是有針對性的,且千萬不能濫用。對于平時回答問題準確率不高的或者創造性回答不多的學生可多采用上述表揚激勵評價,如果對于成績優秀的且頭腦敏捷性格外向的學生,應采取的是“又有了新發現,真行!”“現在的回答更勝一籌”!“這個想法是不錯,有更進一步的辦法嗎?”等評價。

  也就是說,表揚激勵評價應常用,但不可泛用。應講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這應與全納教育提出的“關注每一個學生,而并不是僅僅部分人”是相吻合的。

  3.成功激勵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不斷激發學生提問的熱情,這就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就要教師努力創造出一種全納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每一個學生受到教育的權利都有充分的保障,老師和班內的同學歡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屬于班級的一員。

  在具體實施中,我根據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方式比賽,有小組競賽,比一比哪組學生提問最大膽,提問的次數,哪組提的問題最有價值,進步快。有個人比賽,看誰能解決的問題最多等。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千萬不能有歧視,排斥、分類的情形出現,至少要有全納意識,容納所有的學生,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激發學生積極提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數學課堂中以全納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相關文章:

培養問題意識提高課堂效率的教育論文02-18

試析新課程理念下地理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論文12-05

創新教育中問題意識的培養的論文02-18

體育教學改革全納教育理念探究論文07-04

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12-05

物理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論文09-23

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論文10-07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論文03-30

高中的政治課堂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論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