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意識培養論文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是對交際的預測過程,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交流涉及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因此,交際行為的意義取決于交際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交際雙方要共享交際環境,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外語語言教學應與文化比較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交際時才能真正把外語當成工具,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跨文化意識
一、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概念
交際(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ommonis一詞,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個動態多變的編譯碼過程,當交際者依附于言語或非言語符號時,就產生了交際。有效的交際只有在發出信號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統一或相近的語碼的系統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交往雙方使用同一種語言說話。但是因為交際行為是社會行為,它必然發生在社會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并受交際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只共享同一語言系統還不夠,交際雙方對其他相關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際環境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義的交際環境指交際的現場環境和國家、時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對象、內容、時間、地點等近的語外環境,狹義的交際環境指上下文。交際環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規定了言語的含義;規定了言語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口氣、詞語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語言表達效果。說話者如果不注意交際環境,話語就不會協調,難以達到交際效果。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或溝通成功。但愿望和現實是有距離的。《中外文化差異與經貿合作》一書的作者唐菊裳認為: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交流比語言的范圍更廣,它涉及到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而文化背景的范圍又是十分寬廣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條件下,有時即使同一種行為,不同文化環境中人們對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電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爺爺不幸出事,而這時小丹尼的頭被嗑破,父親許大同送小丹尼斯去醫院急診。認真的美國大夫在給孩子做全面檢查的時候,發現了孩子后背刮痧時留下的紫痕,以為孩子是受到了,直接打電話報了警。兒童福利院更是認定許大同有暴力傾向,在醫院當場禁止大同夫婦接近兒子,并試圖以法律手段剝奪其對孩子的監護權。又比如,在電視劇《迷失洛杉磯》中,孫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孫子”,小孩玩的皮球滾到了一片草地上,孫子旺就跑過去撿球。誰知競跑到了鄰居家的草地上。鄰居卻認為他不經允許進入到自家草地,嚴重侵犯了自己隱私權,感到非常憤怒差一點起訴孫子旺,后來經過調節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孫子旺卻感到委屈不理解,認為自己就是為了撿一個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這兩次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事件說明:交際是一個雙向過程,交際雙方必須結合交際環境,才能對對方的行為或語言作出適當的評價和反應。
二、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語言是社會交際的一種工具,交際環境(社會文化知識)是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際有依賴于它所處的交際環境。這里所說的交際環境包括寬泛的交際環境和具體的交際環境:寬泛的交際環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處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具體的交際環境指的是交際情景、角色關系、人際關系等因素。這些環境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質量,為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故障,交際雙方必須具備上述社會知識;反過來,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人們對于交際環境認識愈來愈深刻,人們對于交際環境的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也隨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策略也日益靈活。外語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文化,二是交際文化。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不僅學生是掌握知識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際文化,即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圖1來表示三者的關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交際環境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發現交際故障并能及時補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對交際環境的認識。交際是雙向的過程,只有具有交際對方的背景知識,才有可能達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外語教學應與交際環境(社會知識)相結合,把交際環境(社會知識)作為外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中應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外語界的共識。現階段高職高專“夠用”原則和“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要求:外語教學要突出外語的實用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涉外交際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對方的語言就行。筆者以為這有失偏頗。由于交際雙方對文化環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識,或是由于雙方在這兩方面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交際雙方缺乏有效的交際環境,因而在交際時可能出現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跨文化交際必須依賴交際環境。 三、注重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查清造成語言表面形態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一)利用課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的導入
利用課堂,創設交際環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一方面充分利用課本知識和練習,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英語國家文化、習俗知識的介紹。比如在講解雪萊的名詩OdetotheWestWind中,這時就要比較theWestWind(西風)和漢語中“東風”之意。這要從中國和西方國家所處地理環境說起:中國西面環山,東部臨海,從那吹來的和風叫東風,東風象征新的生機和希望,它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warm”和“hope”。而“西風(thewestwind)”往往給人以凄涼、憂傷的感覺;但英語國家(英國)西臨大西洋,東接歐洲大陸,所處地帶為海洋性氣候帶來自大西洋的“西風(thewestwind)”是溫和逸人的。所以這些國家對它的理解與中國人對“東風(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轍。這樣分析不僅使學生獲得了交際必須的語言基礎知識,并且逐步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跨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交際活動,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日常的英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從而增加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如講到大學英語精讀(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紹完中國的春節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過這種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寬閱讀面,掌握閱讀方法
學生畢業后能夠到國外并生活在當地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要留在國內,他們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有關資料。學習者可以在平時有意拓寬閱讀面,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和報刊等。然而關鍵在于如何閱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閱讀報刊只是了解國外一些新聞動態,那就所得甚少了。改變這種狀態需要師生兩方面的努力:從教師方面來說,要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報刊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從學生方面來說,在閱讀原版外國材料時,應從作者所在國家人們的思維模式人手,有意識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注意收集有關材料。
(三)舉辦各種英語活動,創設“準交際環境”
如邀請外國朋友或外教舉辦英語講座,介紹國外風俗文化,特別是其中與中國不同的文化習俗;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小品比賽、圣誕晚會等活動;舉辦國外節日(圣誕節、萬圣節)讓親身學生感受國外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
(四)培養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工作也逐漸涉人與外國交往的范圍。因此,外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語言基礎知識,也要涉及實際生活,如文秘、醫學等方面內容。教師要注重英語的實用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講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先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寫出報告,然后根據所學內容,設置具體社會交際場景。比如講解Myifrstjob時,為學生提供英語求職信的格式,并讓學生模擬寫出英語求職信,最后模擬求職場合,告訴學生在接受外國(特別是美國)老板的面試時,要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國人推崇的拐彎抹角式的提問方式,往往會使對方覺得你不夠誠實。
四、結束語
對交際環境的認識決定著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外語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學生語言知識的培養,而且更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外語有效教學的目的。
【試論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意識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意識培養論文12-04
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12-04
淺析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12-04
關于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12-04
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論文09-28
跨文化交際的意義08-28
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論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