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而學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論文
摘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是圍繞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活動,通常其教學流程是“先理論,后實操”的套路。而企業實際工作往往是“先做而后理解”,“習而學之”的教學設計即以“先粗做”來推動理論學習和后續的“精做”,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習而學之;教學模式;能力構建
19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學”的基本原則,認為學校里的教學過程就是“做”的過程,教學應該從學生現有的經驗出發,學生應該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認為“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做法、學法與做法是應當合一的”。如今,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在職業教育界走紅,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課程體系,以理論實踐一體化而展開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力求根除孤立地培訓操作技能的弊端,順暢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渠道,強調教學過程的實用性,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由過去強調“教的方法”轉變為“教的方法與學的指導并重”,探求指導學生學習過程的方法論。為此,筆者在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活動中,對“習而學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實踐。
一、“習而學之”教學模式的背景因素及其理論依據
我們都知道,任何知識都是來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并經人們總結、歸納、提煉出來,再返回來指導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而往往越抽象、越深奧的理論知識通常離實踐、特別是離基礎工作的實踐就越遠,也越難以學習和掌握。如工程學中大量的定理、推理、證明、模型、假設、繁瑣復雜的運算等,顯然這些理論知識也離職業教育的目標很遠。根據人的認知過程規律,學習不僅是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應遵循于“先實踐后理論”的規律。但不幸的是,長期以來我們所執行的傳統教學方法卻是反其道而行,即一般是由教師先講解各種專業理論知識,然后為學生安排一定時間的實驗或實訓;即便是一些已進行了課程改革的學校或專業,在具體的教學中還常常是這樣的安排模式。這樣的教育順序讓學生獲得的是零碎散亂的理論知識,并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無從談起,更造成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難以服務、指導實踐的尷尬局面,有悖于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今天的職業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啟迪他們提出問題的創新思維、錘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以學會學習、學會工作為終極目標。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認為:“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后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只有學習而沒有參與其中的和沒有實際演練的對象,是無濟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據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顛倒了的職業教育順序恢復過來。“習而學之”的教育模式,就是讓學生“先習”使其“知其然”,而后“學之”再知“其所以然”,且“習和學”的過程是以企業崗位活動(生產、經營、服務等)為載體。這種結果能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與未來職業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
二、“習而學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操作
1.“習而學之”教學模式構建的基礎
“習而學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是建立在課程改革基礎之上的,即須先對課程進行整體性的設計,包括:實行課程結構的模塊化和理實一體化的設計,借助工作任務以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訓練為軸心,學習課程的“多元性整合”。關于課程改革的模式和操作非本文的核心內容,在此不表。
2.“習而學之”教學模式的操作
在進入學習模塊(或學習單元)的學習時,教師應先對先做的任務(如用實驗或適當簡化了的實作項目)做一些描述性的說明,接著展示任務完成的效果,讓學生對所做的任務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動手嘗試的動力。“習而學之”教學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見下表(并與傳統學習模式比較):例1,設“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中的一個學習模塊是“鹽酸品質檢測”,其教學主流程可這樣排列:設立工作任務“工業酸堿品質的檢測”→學生實驗“鹽酸溶液的標定”→進入理實一體化的學習→仿照企業要求再完整、精細地完成該任務→綜合能力考核評價。例2,設“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中的一個學習模塊是“汽車發動機的維護”,其教學主流程可這樣排列:個人或小組拆裝一臺汽車發動機(先習之)→進入系統的理實一體化學習(后學之)→考核評價檢驗本模塊的綜合能力(形成能力)。
3.采用“習而學之”的教學模式時建議遵循的原則
第一,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后,無須做任何的理論知識鋪墊,對實操結果不提出指標性的要求,可為大致性、粗線條的要求,即不必關心結果的優劣(如數據是否準確、產品是否合格、服務是否規范等。第二,操作前,教師須提供操作程序作為指南,最好配以視頻演示或教師示范讓學生模仿,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第三,學生在整個“先習”過程中的操作,必須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首先應交代設備儀器、工量具等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安全防護知識,對操作過程中所涉及的條例、規范、設備儀器等的使用等都不必用理論知識來解釋。第四,特別重要的是,必須確保人員的安全和設備儀器的完好無損。如安全系數低的項目或需使用復雜、大型、精密的設備儀器而不能確保安全,則強烈不推薦該教學模式,畢竟安全永遠是第一要素;對耗材多、成本較高的工作項目,也應慎用該模式。
三、“習而學之”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
從上述可知,“習而學之”的教學順序,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與技能學習的細枝末葉之前,能夠對他們所面臨的工作任務先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如過程、結果等)。比如在穿越森林之前,先登高看一眼大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先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以后走到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教學方法改革,重在“激發”,“習而學之”的教育模式是一種探究式學習的具體體現。發展學生的學習力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探究式學習方法是課程改革中發展學習力的`一種嘗試。它把“舞臺”中央的位置讓給了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活動、理解學習過程、真正體驗學習樂趣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習而學之”的教學模式顛覆了以往“先理論,后實操”為主的教學方法,從而構建體現了項目課程特性的新型教學關系,形成了以行動導向法為主要特點的教學模式,能切實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習而學之”教學模式是“做中學、錯中學”的學習理念的凸顯。不難想象,每面對一個陌生任務,因學生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實操結果的“處女作”必定是“千瘡百孔”甚至“慘不忍睹”,而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的結果。正因為有了“先習”的預演,在后續的系統化學習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在任務制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并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融合到任務中進行解釋并給予矯正和指導,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知道該工作任務該干什么,也能十分清楚地知道所學的理論知識怎樣應用、用在何處,曾經出現的錯誤是什么原因及怎樣解決等等,進而認識到各知識點、技能點上下環節銜接的關系以及在整個工作鏈中的位置。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積累,學生必然會對每個環節、過程的現象其原理產生強烈的探知愿望,孕育著創造力的學習能力在探究過程中迅速提高,感悟出其中的規律,學會舉一反三。這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大有裨益的。這種“先習→后學→再習”的學習模式,體現了“不教而教,以做定學,以學促做”的職教理念,并使教學達到最優化;也為學生鋪設了一條認識事物的思維路徑,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建構和自我擴展,于是學習成為一個自然的延續和探索過程,即達成了職業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學會學習,學會工作!
四、小結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一切的學法與教法無非是達到學生所有所獲、學以致用、學有所成的目標。世間不存在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們不能期待某種教學模式和方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教學必須體現“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思想,切切實實地做到“簡單、根本、開放”。教師要成為“導航儀”,發揮好主導作用,這是學生學得好的根本前提。正像許多生本教育實驗教師所說:“教學以學生真實的水平為起點,要給予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調動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進步”“老師的精力用在思考學生在學中的問題和有效地指導學生上”“離開了教師的學生,學習本領要靠自身認識和工作,學生的生命得不到激揚,主體性就無從發揮。”
參考文獻:
[1]王文槿.能力本位課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R].2009.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習而學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因學而導學導結合理念下的教學論文05-10
生態設計理念下環境設計教學論文推薦06-06
高等院校教學理念下廣告學論文09-09
初中議論文:學而習之,不亦智乎06-30
關于綠色建筑理念下節能設計論文06-03
新課程理念下創新的教學設計06-07
新教學理念下鋼琴教學的轉型論文07-04
新課標理念下的作文教學與反思論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