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技園史述論論文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農業型向現代農業型發展,社會與科技對現代農業提出了具體的三高要求,即: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因此,要發展農業生產力,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于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科技園開始醞釀發展。農業科技園是以市場為導向,在一定區域內運用信息技術、生物學等科學技術手段發展農業生產,以達到經濟、環境、社會最佳的協調狀態和經濟最高效益的產業綜合體。農業科技園是我國新時期農業改革中制度創新與制度變遷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科技與經濟組織活動[1]。也是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1 中國農業科技園概況
我國對農業科技園的探討始于20世紀80年代,1994年提出農業科技園建設,到1996年才開始發展,至1999年后全國開始進入建設農業科技園的高峰。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65個,分別是2001年8月第1批認定的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2004年4月認定的第2批1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2010年12月認定的第3批國家農業科技園27個,另外,還有2010年3月有公布確定沈陽輝山農業科技園和江西井岡山農業科技園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目前,全國縣級以上的地方農業科技園已達六千多個,園區的類型也呈現多樣化,有政府主導、科研院校主導、企業主導、國際或者地區之間的合作以及其他類型的農業科技園。
我國農業科技園的概念是在1994年提出的,從無到有,至今雖只經歷了18a的發展歷程,但農業科技園的學會組織、發展模式、類型、理論等各方面不斷深入,發展迅速,如:成立了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已舉辦過11屆中國農業園區論壇等,出版了《中國農業科技園區持續發展》和《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與實踐》等眾多的相關專題論文集。現階段有關農業園區規劃的法規有:《農業科技園區指南》、《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十一五“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綱要》、《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等,以及各省、市、縣的農業科技園均有相關的法規和政策,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關于全國農業科技園區通用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規范體系,致使各地的農業科技園發展導向模糊,各農業科技園良莠不齊,但總的方向仍然保持快速向前發展。
2 中國農業科技園的歷史沿革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要經歷從萌芽到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只有經歷了曲折漫長的成長,才能不斷的完善。本文把農業科技園發展歷程和前人研究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從科技史的角度展開研究,針對農業科技園史進行梳理,把農業科技園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進行研究,力求呈現中國農業科技園清晰的變革過程。
2.1 農業科技園萌芽(20世紀80年代~1992年農業產業化的提出)
農業科技園萌芽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到農業產業化的提出。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一直是傳統型農業。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體制和結構的調整,人們的認識也進入質的深化,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農業與科技的相聯性變得更為緊密,農業技術與農業科技大步的走入普通農民的視野,探討如何推動發展生產力是這個時期的主旋律。與此同時,改革開放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同一時期這個階段,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完全實行了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轉化到集約型,其農業生產特點和效益有較之明顯的優勢。
我國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但是如何突破呢?人們已經意識到應該實行農業科技變革。農業科技變革是一個求變的過程,是呈隱性的,人們開始大量的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種整體與部分相結合,只是當時無法清晰的表達出這個概念,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農業產業化的提出。
2.2 農業科技園的發端
農業科技園的發端是以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誕生于1992~1993年,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主題是探討如何形成規模和提高產量。
20世紀80年代末新加坡首先明確提出了農業科技園這個新概念,新理論需要一個時間檢驗的過程,直到新加坡農業科技園成功得到肯定時,很多國家開始效仿設立農業科技園區的做法。中國此時正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運作期,各地都開始運行農業產業化,打造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經營特色。國內對農業科技園探討還只停留在與農業產業化進行對比,以及對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進行研究,如:發表最早的農業科技園的論文是1992年刊登在《東南亞研究》期刊上的《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一文,中國農業科技園區正是基于此而開始發端。
2.3 農業科技園的興起
農業科技園興起階段為1994~1999年,這時期農業科技園的建設還處于摸索階段。
隨著科技的進步,利用科技成果圍繞農業產業化進行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現代農業概念,即:利用生物學、信息技術等高科技運用到農業產業化生產當中。當然這一期間的類型是以政府主導為主,科研院校參與為輔。因為在建立農業科技園的時候,選擇的是高投入、高技術的項目,同時需要配置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這一時期農業科技園主要是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1993年北京建立的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范農場,1994年上海建立的引進荷蘭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的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2]。值得注意的是,煙臺、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城市也都相續開始在做農業科技園的實踐嘗試,雖然規模和動作比較小,還處于興起階段,但這一舉動直接推動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
2.4 由點到面發展
農業科技園興起后實踐的直接后果,即經濟效益導致了對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由點到面全面鋪開,這一階段為2000~2011年。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合管理辦公室統計,2002~2008年間,試點的3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就自主開發科技項目2331個,引進農業新技術3870項,實現年產值959.92億元[3]。
這一時期各種農業科技園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全國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園已達六千多個。從類型上來看,由興起的政府主導單一模式發展為以企業型主導園區、科研院校主導或參與的綜合農業科技園等各種類型。從功能上看,從示范功能發展出培訓功能、科研功能、示范功能、推廣功能以及公司與農戶形成基地的“龍頭”功能。當然,還可以從經營方式、立項類型、生態類型等各種角度進行劃分。總之,不管如何劃分,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蓬勃向上,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民的增收起著顯著的作用。
2.5 農業科技園現今狀況
農業科技園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功能的示范園區,包括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園區、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工廠化高效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4]。農業科技園有效輻射帶動了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農業產業化,使大家認識到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科技園的必然選擇。
企業—生產—科研三者高度結合,相互依賴的程度加深,但農業科技園只是一個平臺,與國外對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管理體制和政策及科技人員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人的因素決定著農業科技園的發展之路,目前急需突破現有的理論框架,加深農業科技園的認識,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把外延和學科交叉結合進行徹底研究應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產潛力,所以現今階段依然處于成熟完善階段。
3 中國農業科技園的未來發展
農業科技園自萌芽、發端、興起、發展,這一切悄然的轉變,它的歷史進程與人們的認識和政府的重視程度緊密相聯。從事物發展的關鍵主體來看,人的因素至關重要。為農業科技園源源不斷地輸入人力資源,才能保證農業科技園日益發展壯大,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由此,培養適應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相關人才就成了必然。目前,國家研究生教育逐步加大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力度就在此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別是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僅學制縮短至兩年,而且更加注重與生產實際的結合,這無疑為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儲備了潛在的人力資源。農業科技園建設逐步走向常態化和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一方面可以促進涉及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培養正迎合了農業科技園發展的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具有很大的合作潛力。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二者密切合作,定能開拓更為廣闊的互惠雙贏空間。
參考文獻
[] 王朝全.從農業技術的物品特性論農業科技園的制度邏輯[J].中國科技論壇,2003(2):67-70.
[2] 張天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 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2008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度報告[R].北京:2008.
[4] 俞菊生.現代農業科技園的類型與規劃要點.冀獻民,盧布,胡長龍.中國農業科技園區持續發展[C].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154.
【中國農業科技園史述論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農業科技園史述論的論文11-03
綜述論文范文07-14
關于戰略計劃的論文綜述論文05-07
中國農業現狀論文08-08
職業數學教學的論述論文09-26
窮達以時研究綜述論文04-14
科技倫理研究綜述論文04-11
周邦彥的研究綜述論文04-12
姜夔的研究綜述論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