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肌肉綜合訓練對女運動員的影響分析論文
摘 要:通過一個縱向的前、后測試來量化神經肌肉訓練對于提高女子足球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以及預防運動損傷的影響,分別在訓練干預前、后進行了運動能力測試和生物力學測試。假設該訓練可以顯著提高運動表現(垂直跳、側向單腳跳、速度和靈敏性、臥推和深蹲最大力量)以及改善下肢動作模式(提高關節活動度和降低膝內翻和外翻扭矩)。結果表明,訓練干預后,實驗組與未進行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對照組相比,縱跳、單腳側跳、速度、靈敏性、臥推和深蹲1RM、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內翻和外翻的力矩均有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提高(P<0.05)。研究結論: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重視屈膝落地動作以及穩定性動作練習,改變了膝關節發力的生物力學模式,尤其是在跳深落地瞬間的屈膝動作有明顯改善,提高動作生物力學合理性,而且能夠直接提高運動表現和動作質量。建議:在以后的訓練中,應合理的結合超等長訓練、抗阻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平衡訓練以及速度靈敏訓練等訓練方法,這些訓練的累積效果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提高下肢運動生物力學的合理性,降低運動損傷。
關鍵詞: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運動表現;運動損傷。
1 前言。
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INT)是指結合一般的功能性動作訓練和特定的力量、平衡、速度、靈敏性以及超等長的訓練,其訓練目的在于提高運動表現和預防運動損傷(圖1)[19,20,26,49,50].這一訓練模式也有利于發展運動員在競技運動中的本體感覺和認知能力。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首要目的是提高運動員預防損傷的能力,發展功能性動作質量,但有研究也表明,Key words:integrated neuromuscular training;sport performance;sport injury.該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表現,包括的提高下肢爆發力、靈敏性以及速度等能力[17,18,38,39,65].另外,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干預可以通過改善機體的肌肉-韌帶結構提升身體的協調能力[55].
對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女運動員比男性運動員更加受益,女運動員表現出較低的力量和爆發力水平,專門為她們設計的全面的神經肌肉訓練項目可能會顯著增加女運動員的爆發力、力量、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降低性別差異[39,40].動態的神經肌肉訓練也得到了證實,該訓練可以減少在性別上的差異,同時可以增加骨骼、韌帶和肌腱的強度[21,23,34,57],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女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然而,目前鮮見研究證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可以顯著提高女子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本研究的目的是檢驗整合性的神經肌肉訓練對于女運動員提高運動表現以及改善下肢生物力學的訓練效果(即預防運動損傷)。研究假設,該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女子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垂直跳、單腿跳的距離、速度、靈敏、臥推以及深蹲),改善下肢發力模式,降低下肢運動損傷機率(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和降低膝內翻和外翻扭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18 名大學女子足球運動員自愿參與了本次實驗,受試者均有3年的訓練年限(表1)。在本研究之前受試者無骨折等重大運動性損傷,實驗前1天無劇烈性運動。所有受試者均了解實驗意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實驗結束后得到相應的報酬。受試者被隨機均分到實驗組(EG,N=9)和對照組(CG,N=9)。
2.2 實驗測試。
在本研究通過縱向的前后測試來量化神經肌肉訓練對于運動表現的影響。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進行 INT 干預的前一周進行了前測,在干預后的第7周進行了后測。對實驗組受試者進行了6周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表2),對照組按照女子足球隊的日常訓練安排進行訓練(主要包括每周 4 次的技、戰術訓練,在每周三進行 90 min 的傳統力量訓練)。
2.2.1 運動能力測試。
1. 縱跳測試。
縱跳測試(Vertical-Jump Test)的測試儀器選用 Op-toGait 意大利智能運動分析系統(Optojump,Microgate,Bolzano,Italy)。在測試前,受試者均進行了熟悉性練習,并進行了15 min的慢跑以及動態拉伸等熱身活動。3次測試中的最高的1次測試記錄成績。根據前人研究,本研究實驗條件的縱跳測試的重測信度為0.993[59].
2. 單腳側跳測試。
在單腳側跳測試(Single-Leg Side Hop Test)前,運動員進行了15 min的熱身慢跑和動態拉伸。測試時,受試者單腿站立,并盡最大努力向一側跳躍并用另一只腿站立,如果測試時單腿落地身體不能保持在3 s以上,成績不予采用。記錄3次測試中最遠的1次成績(支撐腿的兩腳趾尖的距離)。Noyes的研究表明,單腳側跳測試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53].
3. 力量測試。
在最大力量(1RM,1 Repitition Maximum)測試前1天,要求受試者按照規范的動作進行深蹲和臥推練習,在熟悉性練習后,進行了最大力量的間接測試[36,63].采用了Brzycki 等人[11]的 1RM 計算公式:1RM = 100×重復重量/(102.78 - 2.78×重復次數)。深蹲測試時要求受試者采用固定足距、足尖角度,每次深蹲大腿平行于地面,并且要求受試者的膝關節不超過腳尖[1-3].臥推測試時要求受試者保證每次杠鈴觸及胸部后再將手臂上舉直至伸直。Kravitz 等人[41]的研究表明,1RM測試具有較高的精確度。
4. 速度和靈敏性測試。
30 m 沖刺跑測試(30 m Sprint Test)由 1 名測試員進行測試,記錄受試者在2次測試中最好的1次成績,時間的精確度為0.01 s.運動員在正式測試前均進行了15 min的慢跑和動態拉伸準備活動。正式測試時,運動員采用站立式起跑,聽到開始信號后起跑,2次測試間隔時間為5 min.
靈敏性測試(Illinois Agility Test,IAT)主要用于測試運動員在不同方向上加速、減速以及變向奔跑的能力,并且IAT 具有較高的組內相關系數,ICC 為 0.97[5].在IAT正式測試之前1天,受試者均進行了3次熟悉性練習。正式測試前,運動員均進行了15 min的慢跑和動態拉伸活動。聽到“開始”信號后,受試者首先向前沖刺10 m,然后轉向回到起跑線,繞4個標記桶進行S型跑,接著完成2個10 m沖刺(圖2)。通過秒表記錄2次測試最快時間,2次測試間隔5 min.
2.2.2 生物力學測試。
運用三維生物力學分析測試(Three-Dimensional Bio-mechanical Analysis Testing)對受試者進行了 marker 點標記(兩邊的大轉子、大腿中部、膝蓋內側和外側(結合線)、小腿中部、腳踝中部和外側、腳背的第二、三跖骨中間)并進行靜態建模。額外的一個marker點貼在左髂后上棘上以區分左右側的數據。由一個 8 攝像頭高速攝像機組成的三維運動捕捉系統(Vicon Motion Analysis Inc.,Oxford,UK)采集受試者身上 marker 點三維運動軌跡,頻率控制在200 Hz.運用三維測力臺(1 000 Hz,Kistler InstrumentsAG Corp.,Winterthur,Switzerland)采集起跳過程中的地面反作用力。三維測力臺頻率控制在 1 000 Hz,時間與 Vi-con 動作分析系統同步。在進行下落縱跳(DVJ,Drop Ver-tical Jump)時取下大腿中部的 marker 點。在 DVJ 測試前,受試者均進行了15 min的慢跑和動態拉伸活動。正式測試時,受試者站在高度為30 cm的箱子上,然后跳下箱子,并立即進行一個最大的縱跳,同時做雙手上舉,搶籃板球的動作。DVJ 測試有較高的組內和組間的信度[24,25].記錄受試者 3 次成功的測試。用直接線性轉換法和頻率為12 Hz 的低通濾波器來評估三維的 marker 軌跡[64],同時記錄左右側膝關節屈伸角度[30],通過動作和力的逆動力學(inverse dynamics)計算膝關節內翻和外翻扭矩[64].
2.2.3 訓練干預方案。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神經肌肉訓練計劃借鑒了前人的研究[13,28,31-34,37-39,43],包括了超等長動作訓練、核心力量與平衡訓練、抗阻力量訓練、間歇性速度訓練以及靈敏性訓練。在訓練干預前期更加側重動作的準確性和動作完成質量,當受試者因為某些原因(如疲勞)不能準確完成動作時則停止練習。記錄受試者所完成的組數和訓練時間。所有受試者在訓練前均進行了深蹲和臥推的最大力量(1RM)間接測試[2].
訓練干預在每周一、三、五下午進行,訓練共持續 6周,每次課訓練總時間為130 min左右,其中包含15 min的熱身活動以及15 min左右的放松活動[1,31,34].運動員在訓練前均進行充分的動態熱身活動,包括慢跑、后退跑、側向移動跑以及動態拉伸活動[37-39,43].周一的INT訓練包括超等長訓練和核心平衡訓練[13,28],周三的INT訓練包括速度靈敏性訓練和抗阻力量訓練[31-34],周五的INT訓練包括速度靈敏訓練和超等長訓練[31-34].單一板塊訓練模式為循環式的訓練,以周一訓練安排為例,訓練的組合為完成每一大項(如超等長訓練)之后進行下一項內容(如核心平衡訓練);具體的訓練手段(如連續蛙跳訓練)在完成所有組數之后,進行下一個訓練手段的練習(如原地收腹跳練習),由 polar 團隊心率儀監控受試者練習的間歇時間,恢復程度低于100次/min時才進行下一練習[2,3],表2為本研究的INT 訓練的練習形式、訓練負荷、以及組合的安排。由于INT 訓練與傳統訓練相比,更加強調下肢爆發力、靈敏性以及速度、神經肌肉支配能力、本體感覺控制能力的發展,本研究安排的力量負荷偏小,著重訓練運動員的核心平衡能力以及速度靈敏能力。力量練習中的深蹲和臥推負荷參照了 Mayhew,Izquierdo 等人[36,47]研究的建議。對于超等長訓練、速度靈敏訓練,安排的間歇時間較長,以保證運動員的充分恢復。
2.3 數據分析。
實驗數據記錄每名受試者的平均值和標準差。EG組和CG組的`前、后測成績均導入SPSS 17.0進行配對t檢驗分析。
3 結果。
6 周的 INT 干預對于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下肢生物力學影響結果見表3.研究結果表明,INT 干預前后,縱跳測試成績提高了4 cm(P<0.01,圖3);經 INT 干預后,受試者的沖刺能力和靈敏性也得到明顯改善,30 m 沖刺跑和靈敏性 IAT 測試成績分別提高了 0.23 s 和 0.5 s(P<0.01,圖4);實驗組的深蹲 1 RM 和臥推 1 RM 測試分別提高了 7.8kg 和 5 kg(P<0.01,圖 5);左右腿單腳側跳測試分別提高了6.3 cm 和 5.7 cm(P<0.01,圖 6)。對照組在進行了 6 周的日常足球技、戰術訓練后發現,只有左腿單腳側跳成績提高1.8 cm(P<0.01),右腿單腳側跳成績提高了 1.2 cm(P<0.01),其他測試均無顯著性變化。
實驗組受試者在6周INT干預后,在落地動作中下肢生物力學變化顯著(圖7),通過三維運動分析系統發現,受試者在垂直下跳測試中的左側膝關節屈伸活動度由70.2o±1.6o 增長為 76.8o±2.7o(P<0.01);右側膝關節屈伸活動度由71.2o±4.0o 增長為 76.6o±3.8o(P<0.05)。對照組受試者在 6周INT干預后,落地動作的下肢生物力學變化不顯著,左右膝關節活動度變化不顯著。在訓練前、后分別測試了受試者的左、右膝關節內、外翻力矩。在INT干預前,實驗組受試者在落地時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力矩(3次測試的平均值),訓練后受試者的膝關節力矩明顯降低(圖 8)。其中,左側膝關節內翻力矩降低了 1.3 N·m(P<0.05);右側膝關節內翻力矩降低了5.7 N·m(P<0.01);左側膝關節外翻力矩降低了6.2 N·m(P<0.01);右側膝關節外翻力矩降低了 16.2 N · m(P<0.01)。對照組的受試者膝關節力矩前、后測試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
本研究中的測試均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組內相關系數[4,8](臥推r=0.94;深蹲r=0.98;縱跳r =0.91;速度r=0.93;膝關節活動度r=0.89;內翻力矩r=0.68;外翻力矩r=0.74)。
4 分析與討論。
INT 整合了動態穩定訓練(下肢和核心)、協調性、力量、平衡、速度、靈敏性以及超等長的訓練,其訓練目的在于提高運動員的基本運動能力和預防運動損傷[19,20,26,49,50].INT可以通過改善機體的肌肉-韌帶結構提升身體的協調能力[55].女運動員表現出較低的力量和爆發力水平,INT對于提升女運動員的爆發力、力量、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可能會更為顯著[39,40],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女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該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女子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垂直跳、單腿跳的距離、速度、臥推以及深蹲),改善下肢發力模式,降低下肢運動損傷機率(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和降低膝內翻和外翻扭矩)。
4.1 INT 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INT提高了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動作質量。實驗組受試者在進行了6周INT之后,與訓練前相比,縱跳、單腳連續跳、速度和靈敏性、臥推 1RM、深蹲1RM 以及膝關節內翻和外翻力矩均有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提高(P<0.05)。
本研究的 INT 整合了超等長訓練、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以及速度靈敏性等訓練。由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與傳統訓練相比,更加強調下肢爆發力、靈敏性以及速度、神經肌肉支配能力、本體感覺控制能力的發展,本研究負重蹲跳和臥推訓練的負荷是參照了Mayhew,Izquier-do 等人的最大功率輸出的負荷安排。股后肌群練習(ham-string curl)是訓練安排中的一個重要練習,主要用來提高女運動員薄弱的股后肌群力量[34,35].阻力訓練目的是用來提高所有大肌肉群的力量,為超等長訓練和速度訓練提供力量和爆發力基礎。本研究中超等長訓練和動態動作訓練隨著訓練階段的變化漸進性地從強調雙側腿的動作轉為強調單側腿的動作[48],最初的訓練重點是如何安全地進行腿部動作練習使運動員更快地提高身體重心的動態控制能力[48],運動員在軟的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訓練,使其適應這種挑戰性的平衡以及姿勢控制訓練,漸進地進行大量的單腿動作訓練同時需保持正確的動作技術[34,48].例如,單腿連續跳訓練被用來訓練運動員落地時身體重心控制能力。
據前人研究[7,14,27],抗阻力量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力量水平,在本研究中的深蹲和臥推測試驗證了這一研究結果,INT干預后,實驗組深蹲1RM和臥推1RM測試分別提高了7.8 kg和5 kg(P<0.01)。已有研究也表明,INT 干預可以顯著提高受試的最大力量、輸出功率、協調能力以及運動成績[9,42].Adams 等人[4]的研究發現,超等長訓練與深蹲訓練相結合的訓練效果與僅施加超等長訓練或者僅施加深蹲訓練相比,能更顯著的提高運動員的縱跳能力。另外,Fatouros 等人[22]對 3 組受試者分別進行了12 周的超等長訓練、抗阻力量訓練以及兩種訓練相結合的訓練,研究發現,超等長訓練和抗阻力量訓練相結合,不僅可以顯著提高運動員的跳躍能力,而且能夠提高運動員的腿部力量(P<0.05),值得一提的是,兩種訓練方法相結合的訓練效果要顯著優于單獨一種訓練方法的效果。Kravitz 等人[41]研究也發現,通過施加6周超等長訓練,受試者腿部力量、最大力量以及爆發力顯著性提高(P<0.05),其認為最大力量的提高并不是通過增加對下肢肌肉剌激,而是提高了肌肉和肌腱協調性[41],增加了肌肉產生興奮的速度從而使得肌肉產生最大力量的速率提高。Delecluse 等人[15]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力量訓練手段,超等長訓練方法對提高最大力量效果更為顯著,另外,其對兩組短跑運動員分別進行9周的高速訓練和高阻力訓練,其研究發現,運動員的不同階段的速度能力,高速度訓練組要顯著優于高阻力訓練組(P<0.05)。Bauer等人[6]的研究發現,將多種訓練方法相結合的訓練,對提高受試者的下肢爆發力效果顯著優于單獨一種訓練方法。本研究的INT 整合了一般的功能性動作訓練和特定的力量、平衡、速度、靈敏性以及超等長的訓練,這一訓練模式也有利于發展運動員在競技運動中的本體感覺和認知能力和發展功能性動作質量。已有研究也表明,INT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表現,包括下肢爆發力、靈敏性以及速度等能力的提高[17,18],本研究中的左、右腿單腳側跳測試分別提高了6.3 cm和 5.7 cm(P<0.01);縱跳測試成績提高了 4 cm(P<0.01),受試者的沖刺能力和靈敏性也得到明顯改善,30 m沖刺跑和靈敏性 IAT 測試成績分別提高了 0.23 s 和 0.5 s(P<0.01),并且相對于單一的超等長訓練、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速度靈敏訓練和抗阻力量訓練,其對于運動能力的訓練效果要更為顯著[38,39,64].本研究中的深蹲力量提高幅度明顯高于臥推力量(P<0.01)。超等長訓練主要發展動作速度能力或者反應力量,對最大力量并沒有直接影響,這種差異更可能是力量訓練負荷安排差異造成的,但Vossen 等人[62]的研究表明,額外的上肢超等長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上肢能力。因此,在INT訓練中,應將上肢的超等長訓練和上肢最大力量訓練列入到訓練計劃中。
綜上所述,INT 干預后,運動員的縱跳、單腳側跳、速度、臥推和深蹲1RM 等測試顯著提高,說明INT可以顯著提高女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在今后的訓練中,應合理的結合超等長訓練、抗阻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平衡訓練以及速度靈敏訓練等訓練方法,來提高女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4.2 INT 對下肢生物力學的影響。
實驗組受試者在6周INT干預后,在落地動作中下肢生物力學變化顯著,垂直下跳測試發現左、右側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顯著提高(P<0.05)。在INT干預前,實驗組受試者在落地時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力矩,但在INT干預后受試者的膝關節力矩明顯降低(P<0.05),有研究表明[33,34,55,60,61],膝關節內、外翻力矩過大,易造成下肢運動損傷。通過本研究結果表明,INT 可以降低女子運動員的膝關節內、外翻力矩,能夠降低潛在的下肢運動損傷。
本研究也驗證了Hewett等人[34]的研究結果,其通過動作技術訓練和輔助性的力量訓練旨在改善運動員的動態動作模式和肌肉失衡問題,該研究發現,與未參與INT干預的女子運動員相比,參與訓練的女子運動員膝關節穩定性有了顯著提高(P<0.05)。與本研究的實驗結果相同的是,受試者的縱跳成績和膝關節內翻和外翻力矩有顯著提高(P<0.05)。Hewett等人[33]研究發現,神經肌肉訓練對于改善運動員嚴重的膝關節損傷具有顯著作用,以動作技術為導向的超等長訓練和一定的抗阻力量訓練可以有效地減少足球、排球、籃球運動員ACL[8,44,51]的損傷。Hewett等人的研究為本實驗所采用的訓練方法提供了借鑒意義[33,34],其訓練內容強調跳躍與落地時的膝關節姿勢。在本研究中,運動員在進行多方向的剪切動作練習之前,首先進行了運動姿勢練習,包括準備姿勢、啟動姿勢以及結束姿勢[33].超等長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在多方向上的跑動能力以及降低下肢損傷的風險[12,33,34].女子運動員在做剪切動作時表現出更大的膝關節外翻角度[45,46].在運動中突然無意識的剪切動作會使膝外翻的力矩增加兩倍[8].通過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動作技巧,使其在做剪切動作時減少膝關節外翻扭矩,從而降低前交叉韌帶(ACL)的負荷[44].另外,通過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反應時間,為其提供更多的時間來動員下肢肌肉的募集,從而做出合理的力學上的動作調整 ,ACL 的負荷可能在運動中會降低[8,51].
從研究結果來看,INT訓練重視屈膝落地動作以及穩定性動作練習,改變了膝關節發力的生物力學模式,尤其是在跳深落地瞬間屈膝動作有明顯改善,極大地降低了膝關節損傷機率。Henning等人的研究[29]發現,在運動中極易發生潛在運動損傷的3個動作,需要通過改變動作發力模式來預防ACL損傷,并建議運動員在落地時應充分屈膝以緩沖地面反作用力對于膝關節的沖擊作用,以及在進行剪切動作時應盡量減速后再改變身體運動方向。Boden等人[10]通過生物力學分析驗證了Henning的研究,其研究表明,大量的膝關節ACL損傷幾乎都發生在落地以及剪切動作時的伸膝瞬間。潛在的運動損傷預防和改進的運動力學表明,膝關節屈曲練習應納入日常的運動訓練中。
1目前超等長訓練動作主要為跳深和下蹲跳。對于跳躍動作的下肢運動學和動力學指標,不只是與跳落高度有關系,而且還與運動模式有關系。Newton 等人[52]研究認為,跳深落地后不同的運動方式對下肢負荷不同,其對 8名運動員進行兩種運動模式旳跳深研究,第1種跳深落地后迅速跳到最遠,第 2 種跳深落地后迅速跳到最高,研究發現,第2種方法的地面反作用力為體重的7~9倍,為第1種方法的2倍。Zhang等人[67]研究發現,不同的落地方式對下肢關節緩沖地面沖擊力具有顯著影響,落地緩沖下肢屈曲角度不充分時,踝關節相對吸收更多能量,落地時下肢屈曲充分,則髖關節吸收更多能量。Schmitz等人[58]的研究表明,相對于男性,女性在單腳落地中,通過下肢關節屈曲緩沖的能量要顯著少于男性,換言之,女性的落地緩沖動作模式更易造成運動損傷。Yeow等人[66]的研究發現,通過改變膝關節的屈曲角度以及角速度,可以有效緩沖落地時的地面沖擊力。Decker等人[16]發現,在下落高度為0.6 m時,膝伸肌對緩沖落地時的地面沖擊力起主要作用。
對于同時提高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降低運動損傷的訓練方案至今為止尚無定論。Heidt 等人[31]的研究發現,通過一定的速度和靈敏性訓練可以獲得預防運動損傷的效果,長期訓練與未經訓練的女子運動員相比,下肢損傷率降低了 19%.有研究表明,速度訓練可以提高速度表現,超等長訓練和抗阻力量訓練亦可提高運動員的速度能力[56].本研究中,安排的速度訓練,通過間歇性的阻力跑進行速度訓練,后面同伴根據教練的指導來給受試者施加低-中的阻力強度。間歇性速度訓練目的是為了改變受試者的跑步用力方式,提高短距離跑的速度與爆發力,同時提高肌肉的抗疲勞能力。
綜上所述,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結合預防損傷的功能性動作技術訓練不僅可以有效減少下肢損傷的潛在風險,提高下肢動作生物力學合理性,而且能夠直接提高女子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對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最佳組合方式和安排順序、訓練安排的負荷以及結合不同運動項目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5 結論。
1.INT 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縱跳、單腳側跳、速度、臥推和深蹲 1RM 等測試顯著提高(P<0.05),說明INT能夠直接提高女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2.INT 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內翻和外翻的力矩有了顯著性改善(P<0.05),尤其是在跳深落地瞬間的屈膝動作有明顯改善。說明INT 可以改善膝關節發力的生物力學模式,提高下肢運動生物力學合理性。
6 建議。
建議在以后的訓練中,應合理的結合超等長訓練、抗阻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平衡訓練以及速度靈敏訓練等訓練方法,這些訓練的累積效果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還可以有效改善下肢發力模式,降低下肢運動損傷機率。
參考文獻:
[1] 劉瑞東,陳小平。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肌肉募集特征和身體素質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5):73-79.
[2] 劉瑞東,洪揚,陳小平。 穩定與多級非穩定條件下徒手與負重深蹲的肌電特征研究及其對當前力量訓練的啟示[J].體育科學,2015,35(8):45-51.
[3] 洪揚,劉瑞東,陳小平。 基于肌電均方根和包絡線的穩定與多級非穩定條件下徒手與負重深蹲的肌電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3):67-73.
[4] ADAMS K,O'SHEA J P,O'SHEA K L,et al. The effect ofsix weeks of squat,plyometric and squat-plyometric training onpower production[J].J Strength Cond Res,1992,6(1):36-41.
[5] AMIRI-KHORASANI M,SAHEBOZAMANI M,TABRIZI KG,et al. Acute effect of different stretching methods on Illinoisagility test in soccer player[sJ]. 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10):2698-2704.
[6] BAUER T,THAYER R E,BARAS G. Comparison of trainingmodalities for po-wer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extremity[J]. JStrength Cond Res,1990,4(4):115-121.
[7] BEN-SIRA D,AYALON A,TAVI M. The effect of differenttype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concentric strength in women[J].JStrength Cond Res,1995,9(3):143-148.
[8] BESIER T F,LLOYD D G,ACKLAND T R,et al. Anticipa-tory effects on knee joint loading during running and cutting ma-neuver[sJ].Med Sci Sport Exer,2001,33(7):1176-1181.
[9] BLAKEY J G,SOUTHARD D.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eighttraining and plyometrics on dynamic leg strength and leg power[J]. J Strength Cond Res,1987,1(1):14-16.
[10]BODEN B P,DEAN G S,FEAGIN J A,et al. Mechanisms of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J]. Orthopedics,2000,23(6):573-578.
[11]BRZYCKIi M. Strength testing-redicting a one-rep max fromreps-to-fatigue[J]. J Physiol Edu,Recre Dan. 1993,64(1):88-90.
[12]CAHILL B R,GRIFFITH E H. Effect of preseason condition-ing o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high school football knee in-jurie[sJ]. Am J Sport Med,1978,6(4):180-184.(6):62-76.
[22]FATOUROS I G,JAMURTAS A Z,LEONTSINI D,et al.Evaluation of plyometric exercise training,weight training,andtheir combination on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and legstrength[J].J Strength Cond Res,2000,14(4):470-476.
[23]FLECK S J,FALKEL J E. Valu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thereduction of sports injurie[sJ]. Sports Med,1986,3(1):61-68.
[24]FORD K R,MYER G D,HEWETT T E. Reliability of dynam-ic knee motion in female athletes[C]//Americ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2003 Annual Meeting. Toledo,OH,2003.
[25]FORD K R,MYER G D,HEWETT T E. Valgus knee motionduring landing in high school female and male basketball players[J].Med Sci Sport Exer,2003,35(10):1745-1750.
[26]FORT- VANMEERHAEGHE A,ROMERO- RODRIGUEZ D,LLOYD R S,et al. 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 in youthathletes. Part II:Strategies to prevent injurie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J].Strength Cond J,2016,38(4):9-27.
[27]FRY A C,KRAEMER W J,WESEMAN C A,et al. The ef-fects of an off- seaso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program onstarters and non- starters in women's intercollegiate volleyball[J].J Strength Cond Res,1991,5(4):174-181.
[28]GRIFFIN L Y,AGEL J,ALBOHM M J,et al. Nonconta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strategie[sJ].J Am Acad Orthop Sur,2000,8(3):141-150.
[29]GRIFFIN LY. Prevention of Noncontact ACL Injuries[M].Chi-cago:Amer Academy of Orthopaedic,2001.
[30]GROOD E S,SUNTAY W J. A joint coordinate system for theclinical descrip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tions:application tothe knee[J].J Biomed Eng,1983,105(2):136-144.
[31]HEIDT R S,SWEETERMAN L M,CARLONAS R L,et al.Avoidance of soccer injuries with preseason conditioning[J].Am J Sport Med,2000,28(5):659-662.
[32]HEJNA W F,ROSENBERG A,BUTURUSIS D J,et al. Theprevention of sports injuri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strength training[J].Strength Cond J,1982,4(1):28-31.
[33]HEWETT T E,LINDENFELD T N,RICCOBENE J V,et al.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the incidence of knee in-jury in female athletes 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Sport Med,1999,27(6):699-706.
[34]HEWETT T E,STROUPE A L,NANCE T A,et al. Plyomet-ric training in female athletes decreased impact forces and increased hamstring torques[J].Am J Sport Med,1996,24(6):765-773.
[35]HUSTON L J,WOJTYS E M. Neuromuscular 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 in elite female athletes[J].Am J Sport Med,1996,24(4):427-436.
[36]IZQUIERDO M,HAKKINEN K,GONZALEZ-BADILLO J,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training specificity on maximalstrength and power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in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J]. Euro J Appli physiol, 2002,87(3):264-271.
[37]KRAEMER W J. A series of studies-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strength training in american football:Fact over philosophy[J].J Strength Cond Res,1997,11(3):131-142.
[38]KRAEMER W J,DUNCAN N D,VOLEK J S. Resistancetraining and elite athletes:adaptations and program consider-ation[sJ].J Orthop Sport Phys,1998,28(2):110-119.
[39]KRAEMER W J,HAKKINEN K,TRIPLETT- MCBRIDE NT,et 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with periodiz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women tennis players[J].Med Sci Sport Exer,2003,35(1):157-168.
[40]KRAEMER W J,MAZZETTI S A,NINDL B C,et al. Effect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women's strength/power and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s[J].Med Sci Sport Exer,2001,33(6):1011-1025.
[41]KRAVITZ L E N,AKALAN C,NOWICKI K,et al. Predic-tion of 1 repetition maximum in high-school power lifters[J].JStrength Cond Res,2003,17(1):167-172.
[42]KUBO K,MORIMOTO M,KOMURO T,et al. Effects of ply-ometric and weight training on muscle- tendon complex andjump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 Exer,2007,39(10):1801-1810.
[43]LEHNHARD R A,LEHNHARD H R,YOUNG R,et al. Mon-itoring injuries on a college soccer team:The effect of strengthtraining[J].J Stren Con Resear,1996,10(2):115-119.
[44]LLOYD D G. Rationale for training programs to reduce 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Australian football[J].J OrthoSport Phys,2001,31(11):645-654.
[45]LLOYD D G,BUCHANAN T S. Strategies of muscular sup-port of varus and valgus isometric loads at the human knee[J].JBiomech,2001,34(10):1257-1267.
[46]MALINZAK R A,COLBY S M,KIRKENDALL D T,et al.A comparison of knee joint motion patterns between men andwomen in selected athletic task[sJ].Clin J Sport Med,2001,16(5):438-445.
[47]MAYHEW J L,JOHNSON B D,LAMONTE M J,et al. Ac-curacy of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determining one repetitionmaximum bench press in women before and after resistancetraining[J]. J Stren Con Resear,2008,22(5):1570-1577.
[48]MYKLEBUST G,ENGEBRETSEN L,BRAEKKEN I H,etal. Preven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team handball players: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udy overthree season[sJ].Clin J Sport Med,2003,13(2):71-78.
[49]MYER G D,FAIGENBAUM A D,FORD K R,et al. Whento initiate 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 to reduce sports-re-lated injuries in youth?[J]. Cur Sports Med Rep,2011,10(3):155-166.
[50]MYER G D,SUGIMOTO D,THOMAS S,et al.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to reduc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in female athletes a meta-analysi[sJ].Am J Sport Med,2013,41(1):203-215.
[51]NEPTUNE R R,WRIGHT I C,VANDEN B A J. Muscle coor-dination and function during cutting movements[J].Med SciSport Exer,1999,31(2):294-302.
[52]NEWTON R U,YOUNG W B,KRAEMER W J,et al. Ef-fects of drop jump height and technique on ground reactionforce with possible implication for injury[J]. Res Sport Med IntJ,2001,10(2):83-93.
[53]NOYES F R,BARBER S D,MANGINE R E. Abnormal low-er limb symmetry determined by function hop tests after 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J].Am J Sport Med,1991,19(5):513-518.
[54]PATERNO M V,MYER G D,FORD K R,et al. 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ostural stability in young female athletes[J].Mde Sci Sport Exer,2004,36(5):S188[55]PATERNO M V,TAYLOR-HAAS J A,MYER G D,et al.Prevention of overuse sports injuries in the young athlete[J].Or-thop Clin N Am,2013,44(4):553-564.
[56]REYNOLDS K L,HARMAN E A,WORSHAM R E,et al.Injuries in women associated with a periodized strength trainingand running program[J].J Strength Cond Res,2001,15(1):136-143.
[57]ROOKS D S,MICHELI L J. Musculoskeletal assessment andtraining:the young athlete[J].Clin Sport Med,1988,7(3):641-677.
[58]SCHMITZ R J,KULAS A S,PERRIN D H,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 during single leg landings[J]. Clin Biomech,2007,22(6):681-688.
[59]STOCKBRUGGER B A,HAENNEL R G.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medicine ball explosive power tes[tJ].J Strength CondRes,2001,15(4):431-438.
[60]TROPP H,EKSTRAND J,GILLQUIST J. Stabilometry infun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and its value in predicting inju-ry[J].Med Sci Sport Exer,1983,16(1):64-66.
[61]TROPP H,ODENRICK P. Postural control in single-limb stance[J].J Orthopaed Res,1988,6(6):833-839.
[62]VOSSEN J F,KRAMER J E,BURKE D G,et al. Compari-son of dynamic push-up training and plyometric push-up train-ing on upper-body power and strength[J].J Strength Cond Res,2000,14(3):248-253.
[63]WATHEN D. Load assignment[M]//. Essentials of Strength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1994:435-446.
[64]WINTER D A. Biomechanics and Motor Control of HumanMovemen[t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09.
[65]WROBLE R R,MOXLEY D P. The effect of winter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strength,power,agility,and body composition[J].J Strength Cond Res,2001,15(1):132-135.
[66]YEOW C H,LEE P V S,GOH J C H. Sagittal knee joint kine-matics and energetic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anding heightsand technique[sJ]. Knee,2010,17(2):127-131.
[67]ZHANG S N,BATES B T,DUFEKk J S. Contributions oflower extremity joints to energy dissipation during landings[J].Med Sci Sport Exer,2000,32(4):812-819.
Med Sci Sport Exer,2000,32(4):812-819.
【神經肌肉綜合訓練對女運動員的影響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冰上運動員肌肉群力量訓練論文07-11
業余長跑運動員訓練方法分析論文11-02
心理調控對跳高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影響論文07-11
短跑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分析論文11-02
運動員運動訓練中茶飲料的作用分析論文11-01
心理訓練對田徑運動員的影響及有效方法論文09-13
瑜伽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論文09-23
體操教學對幼兒大肌肉動作的影響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