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探析論文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問題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問題,它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能否實現、教育體系可否運轉,教育質量能否保證。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與其管理模式及本土文化和環境具有很強的社會適切性密切相關。因此,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界關于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研究多傾向于融政府一高校一社會為一體的宏觀層面上的質量保障活動研究。研究內容也比較寬泛,例如有學者將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外部監督主體的獨立性、高校參與質量管理的競爭性、質量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認證工作的經常化等。然而,基于國家層面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尚不夠深入、系統。因此,本文研究立足于國家層面,通過對美國聯邦教育部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政策進行梳理與分析,探尋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國家框架模式,并對其框架模式的塑成機理及其合理性進行分析,以期揭示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世界領先地位與其國家層面的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適切性密切相關。
一、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實現路徑
國家層面的質量標準規范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高校制定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及采取相關的質量管理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在美國,聯邦教育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Education,USDE)并不具有法定的權力為高等學校制訂標準和定義質量,質量標準的主要依據是院校或專業自定的使命和認證機構的認證準則。而USDE掌握美國高等教育法授權管理的聯邦助學金及其他聯邦項目,為實施國家戰略目標,通過撥款和貸款等政策措施,出臺關于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評估問題的系列政策,對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方向等)實施整體規劃。USDE出臺的有關高等教育質量標準規范的體系框架包括三個層面內容,即“三個必須”準則:一是院校或專業必須經教育部認可的認證機構認證(Accreditation),其院校或專業的學生方可獲得資助,簡稱“資格標準”;二是院校或專業每年必須向USDE提供信息,即質量信息規范,簡稱“信息標準”三是院校或專業必須達到USDE的財政和行政管理最低標準,簡稱“條件標準”。
1.資格標準
“資格標準”不同于英國QAA的學術資格框架,它包括認證資格標準和資助資格標準兩個層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條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認證資格標準包括院校和專業兩個層面。依據美國USDE規定,高等學校和專業參與聯邦助學金項目或其他聯邦項目的資格標準是要通過聯邦教育部認可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認證。這個認證比較注重事實和數據的價值,強調在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評價院校或專業的質量。美國聯邦教育部要求認證機構制訂的評估標準或準則包含五方面內容,即宗旨與學校的誠信度、實現宗旨與目標的能力、教與學的有效性、促進知識的研究和應用、服務回饋社會。認證標準涵蓋了學生成就,教育計劃,師資,設施、設備和供應,財政與行政管理,學生后勤服務,教務,學位與證書,投訴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為了確保認證機構的認證標準符合聯邦政府對高等學校和專業的要求,美國聯邦教育部每年都需要對全國的官方和非官方高等教育鑒定機構進行審查評估,即所謂的元評估。而美國聯邦教育部對高等學校和專業的認可評估有效期則為五年,即每五年需要鑒定一次。
資助資格標準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規定院校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資格,即院校資助標準;二是規定學生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資格,即學生資助標準。美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高等院校獲得USDE資助的資格和應承擔的責任,其評價指標包括院校管理能力、財政能力、學術水平、錄取率、畢業率等。而院校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前提條件是它必須滿足政府對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各種規定和要求(如認證資格標準),聯邦政府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也因此建立了密切聯系。學生資助初旨是為促進入學機會均等,因此聯邦政府的學生項目資助更多地傾向“基于需求”的資助標準;隨著聯邦政府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意愿的不斷增強,“基于需求”的資助標準逐漸被“基于優秀”的資助標準所代替。
2.信息標準
USDE要求通過資格簽訂的高等學校每年向它提供教育信息。這些教育信息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納入高等教育綜合數據系統(IntegratedPostsecondaryEducationDataSystem,IPEDS)供分析、研究之用;二是供教育消費者了解院校和專業情況。因此,美國高等教育的信息標準包括面向高校的IPEDS信息統計標準和面向消費者的信息發布標準兩個層面。
IPEDS信息統計標準的具體指標內容包括:學校特性,學生注冊,學生完成學業率,全職教師的工資、任期、福利,教職員工,畢業率,財政統計,圖書館等質性或量性規定。此外,聯邦教育部還委托全國教育數據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根據IPEDS提供的數據開展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面向消費者信息標準的具體指標內容包括:院校和專業認證,州許可證,傷殘學生服務,學費和助學金,學位和專業,師資和員工,學生成就,學生投訴方法,校園犯罪,體育等質性或量性規定。這些數據指標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為學生、家長以及公眾在院校和專業選擇中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國聯邦教育部通過信息標準對教育質量的'管理和監督,增加了高等院校的辦學透明度,增強了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了解。同時,它也促進了高校廣泛地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及時修訂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及時適應當前和未來的需要與變化,滿足社會的人才培養質量要求。
3.條件標準
條件標準是指美國聯邦教育部關于財政和管理的最低標準要求,包括管理標準和財政標準。管理標準包括兩方面內容:(1)學校確實提供了它在其出版物和手冊中廣而告之的各項服務,即服務管理標準;(2)學校的行政管理確實能夠遵守聯邦助學金項目指定的規章和準則,即行政管理標準。而財政標準包括三方面內容:(1)確實盡到了學校的財政責任,包括退款,還債等,即財政責任標準;(2)經設計證實學校財務健全,即財務健全標準;(3)確實達到了其他因學校類型而異的各種財政最低限度,即財政基準,或稱財政最低標準。
由上可見,USDE“主要是通過立法、撥款、科研投入、評估認證和頒發指導性文件等途徑,對全國高等學校實施調控”。從標準化管理視角審視,美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是一個由資格標準、信息標準和條件標準及其子體系所構成管理模式實現路徑的彰顯。的三維體系(如圖所示),它是美國高等教育質量。
二、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塑成機理及合理性分析
1.塑成機理分析
分析事物的塑成機理不外乎是內部機理和外部機理兩個層面。無論是對內部機理還是外部機理分析都是離不開美國社會分權主義和民主政治之社會大背景影響。內部機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部諸因素影響與制約,我們認為,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以下簡稱“美國模式”的主要內因。外部機理主要指向高等教育系統外部環境因素,即指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環境因素和市場、制度等微觀環境因素等影響和制約,而其中塑成美國模式最有力的環境因素是功利主義文化傳統。
一是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國模式的主要內因。美國高等教育結構特征之一是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并存,且私立大學在教育體系中占居主流地位。目前,美國共有公立和私立大學4000多所,私立大學在美國一流大學中不僅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也是引領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鮮明旗幟。如2013年美國大學排行榜中排名前20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包括8所常春藤大學盟校在內(如表)。從院校管理視角審視,私立大學的管理機制是依法自主辦學、自我管理、自我負責,不依靠政府撥款。由于對政府依賴性不高,較少有對外部權勢的順從及附隨行為,私立大學擁有較強的學術、管理等自主權,這是導致美國聯邦教育部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下放到州政府、社會認證機構及高校或高等教育機構的直接動因。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因,同時也是從此種意義上說,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對高等學校學術自治的目的適切性的彰顯。二是功利主義文化傳統是塑成美國模式的主要外因。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對其本土文化與環境具有很強的適切性,它不僅與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而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符合美國國情并切實可行。實用主義是美國本土文化的根源,實用主義又稱功利主義。阿什比認為,“在美國,最有力的環境因素不是像牛津、劍橋那種歷史悠久而權威極大的大學統治權,而是對高等教育所持的功利主義態度”。
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看,由于人們一直不滿高等教育狹隘的服務理念,助推了高等教育增加服務社會功能和大眾化發展的趨勢。《增地學院法案》和《退伍軍人安置法案》的頒布分別標志著美國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功能的出現以及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在工業化時期,由于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增加了服務社會的功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已超越了工業化階段,進入了以高科技創新為特征的高新科技發展時代,同時,人被異化為科技的載體,大學不再單純是為了探究高深學問,而是培養社會的服務者和改造者,以增進社會福祉。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級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強,美國高等教育規模隨之迅速壯大,高等教育中適齡青年入學率由1980年的56%增長到1995年的81%(注:世界銀行1998年報告)。依據馬丁?特羅的“三階段”理論,以毛入學率達到50%為進入普及化階段的臨界點,那么美國高等教育在20世紀90年中期已經進入了后普及化階段。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不僅對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具有社會適應性,而且對新時期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更具制度適切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學校培養人才規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人才培養促進科學發展,通過發展科學促進社會發展。學術自由環境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而美國聯邦教育部權力下放的管理模式是保證大學學術自治、學術自由的制度安排。
可見,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對其分權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等基本社會要素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產物。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它既保證了高等教育適應美國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而得以發展,又保持了高等教育發展遵循自身的內在邏輯和正確方向。
2.合理性分析
按照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二元分析框架”理論,人的活動分為“價值合理性的行動”和“工具合理性的行動”。從此種意義上看,探究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依據可以從兩個方面審視:一方面是價值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導的行為是否具有合價值性;另一方面是工具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導的行為是否具有合目的性。
從價值合理性方面分析,馬克思?韋伯認為,所謂的“價值合理性的行動”,就是單純出于對某一種特定行為方式(如倫理的、審美的、宗教的、政治的)本身的絕對價值的自覺信仰,是純粹由特定價值的意識形態決定的,它與成功的希望無關。換言之,價值合理性是指人的活動在內在精神層面上陶冶、涵養人的精神,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到普遍性狀態,使人的行為體現為一種價值合理性。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價值合理性就在于其實踐含義在價值理性層面所彰顯的合價值性。在美國,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想,因此,美國大學有著自由開放的辦學理念,其教育哲學是把學校擴充到以收容全部合格的考生為止,即彰顯其全納的教育理念。美國大學或學院自身具有對學術知識及學術專業進行界定的法定權力,因此不依據任何標準模式發展。聯邦教育部不為高等學校制訂標準或定義質量,而是采取財政撥款、信息管理等間接手段對高等院校的學術標準和質量施加影響。美國聯邦教育部的這種合價值性的管理理念凸顯了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價值合理性存在。
從工具合理性方面分析,“工具合理性的行動”,是一種對處于周圍和他人環境中的客體行為的期待所決定的行動,這種期待被當作達成行動者本人經過合理衡量和合理追求的合理性目的之“條件”或“手段”。英國學者阿什比曾指出:“美國的教育質量千差萬別,學士學位的標準多種多樣。初看起來,這似乎是體制上的弱點,但從長遠來看,這恰恰表明它對美國的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力。社會上所要求的合格標準,并不是學術上所力求達到的合格標準;學校所發的廉價證書,正如市場出售的廉價汽車一樣,具有它的合法市場。這種市場在任何方面都未曾損傷優秀院校的質量。相反,胸無大志的學生被那些標準較低大學吸收去了,正好可以保證那些享有國際聲譽的學府的高標準。可見,美國模式不僅具有適切的合目的性,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性,是其工具合理性存在的合法性依據。
【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Partnering項目管理模式探析論文07-04
酒店管理模式革新探析論文10-31
高校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分析論文10-29
淺析高等教育質量風險管理的思考論文07-02
民辦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論文10-31
新常態下班級管理模式探析論文10-31
燃氣電廠的生產特點與管理模式探析論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