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民俗文化資源論文

時間:2021-06-23 14:38:10 論文 我要投稿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民俗文化資源論文

  摘要:語文課程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發民俗資源,有利于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民俗文化精華,了解獨特的民族審美藝術,提高學生的民族思維特質。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發自內心地熱愛民族的語言文學。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民俗文化資源論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民俗文化;開發與傳承

  一、挖掘民俗,豐富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章節中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應關注民俗,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民俗資源,豐富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讓斑斕多彩的民俗文化為語文教學服務。1.挖掘歲時節令民俗。這類民俗在課本中最常見,像《大自然的語言》中出現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節氣。教學此文時,可向學生介紹二十四節氣歌以及二十四節氣釋義,讓學生了解四季耕種的依據。2.挖掘節日民俗。當中國傳統的節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習俗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時(如:大年三十守歲、清明祭奠、端午劃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搜集資料,去采訪前輩,讓他們在學習中去感受、去欣賞民俗文化,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閱讀層面和課余生活,又能增強他們繼承、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3.挖掘技藝民俗。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動,包括競技、戲藝、體育、工藝等方面的內容,它往往充分表現在民間游藝和各種廟會、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戲》中讓“迅哥兒”為之魂牽夢繞的“年規戲”,《泥人張刷子李》中兩人精湛的技藝等,教師教學時,可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介紹自己本地區的民間文化(如踩高蹺、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鄉民俗文化的風采,欣賞獨特的民族審美藝術。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屬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習俗。在對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護。如《故鄉》中閏土要走香爐和燭臺等,這些情節牽涉到信仰民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探究它產生的社會淵源,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問題,懂得用科學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國建筑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無論在技術還是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故宮博物院》《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課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的特點,表現了我國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飾民俗、禮儀民俗等民俗資源,讓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民俗文化精華。

  二、借助民俗,提升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

  “民俗”是一個社會歷史文化的心理積淀,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傳統精神,透過這些民俗可以直觀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內的歷史文化以及一個社會發展的年輪。作家,特別是現實主義作家,不僅是模擬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覺與不自覺中表現民間風情,反映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地域風俗。教學中借助民俗,既能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又能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時代氣息。語文教材中選的近當代著名作家魯迅、老舍、沈從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成。他們的作品都是從自己熟悉的風俗習慣、風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語言風格也都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時代氣息。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教給“我”的許多規矩:辭歲之后得到壓歲錢;大年初一,睜開眼睛,就要對人說“恭喜恭喜”,還要吃一點福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學生對著匾和鹿行禮、拜先生和孔子等。魯迅在這些鄉土風俗的描繪中刻畫人情世態,從微觀的角度對風土民俗進行真實細膩的描述,顯示出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會》中那清新的裝束,爛漫的山花,齊唱的山鳥,長長的屋廊,人們唱和相續,濃郁的民族氣息撲面而來,表現了一種獨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輕的后生在黃土高原上酣暢淋漓的舞姿,既有濃濃的地域色彩又有濃郁的時代氣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風情的作品,把學生帶進特定的社會生活,領略民俗的古樸,感受作品生動的時代感和歷史的親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會涵義與情思。我國古典詩詞中也蘊含著眾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當時民俗心理觀念所積淀的特殊社會涵義與情思。在古詩詞中,“月”“柳”“菊”“茱萸”“龍舟”等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常常用來表達豐富的內涵。教學中,若能借助詩中的民俗,就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涵,更深層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滲透的情感。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風情的佳作。時當仲秋季節,詩人仰望如盤之月,頓萌人心思圓之情。民間由供月、賞月、全家歡宴組成的總稱為“圓月”的'習俗活動,觸發了蘇軾心頭的離愁別緒,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表達了作者對故園的思念,對家鄉的熱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寫出了隱居生活的悠閑自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表現了作者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凡此種種都熱烈而深切、暢達而含蓄地表達詩詞的主題,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人文內涵。那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風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學生在學習詩詞時,除了透過其生動的藝術形象去發現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還能從中得到獨特的美感享受。

  三、鏈接民俗,傳承與弘揚優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資源是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開掘和運用民俗文化資源,才能讓教育在多元文化沖擊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強勢文化入侵背景中不喪失自己的文化精髓。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教學時,我不但注意給學生們講解具體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導學生搜索各種前沿的研究資料和研究信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最寶貴的傳統。我利用第二課堂,以講座形式上了《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等民俗課程,還上了綜合實踐活動課《漫話對聯》,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到民間采風去》。學生通過聽講座、調研、采風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動,從課內走向課外,拓寬視野。健康樸素的民俗文化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強。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也是語文課程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為語文教師,理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做一名傳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讓優秀的民俗文化走進課堂,融入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王獻忠.中國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民俗文化資源論文】相關文章:

滿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論文10-07

開發語文資源提高語文素養的教育論文07-04

貴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探究論文10-01

高職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優化論文07-05

貴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探討論文10-05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7-04

如何做好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7-03

初中數學教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論文08-27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