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論文
論文導讀:從音樂的織體的差異看,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于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意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
關鍵詞:音樂作品,中西文化,音樂體系
1. 中西方對音樂本質之定義的比較分析
1.1 音樂本質與社會政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是人類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講究人格,把自然理解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審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體驗,強調悟性,這都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和音樂美學思想生長在中國獨有的政治、經濟、倫理土壤之上。作為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及其本質、特征、形態和功能都與中國傳統政治、經濟、倫理息息相關。在中國的音樂審美標準中,政治需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把音樂看做一種完善道德規范的途徑,一種獲得靈魂內省的把握,一種對社會大眾教化的工具,認為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學思想的出發點是音樂服務于政治、禮法等。①如孔子認為音樂家可以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但在感情上必須受到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準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免費論文參考網。這種對音樂本質的認定,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也認為音樂可以鼓舞前方將士勇敢征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合人們溫良禮讓等。免費論文參考網。而我國重要的音樂美學文獻《樂記》代表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是由音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但同時《樂記》也提出了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征、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這種音樂美學思想,有的內容和審美標準到今天仍還是適用的,如《樂記》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一方面,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批評標準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1.2 音樂與自然科學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8—約公元前500年,把“數”當做音樂的本原;認為音樂的基本法則是“數”的關系;提出音樂的美與和諧只能到“數”的關系去尋找。畢達哥拉斯有著敏銳的音樂耳朵,對于鐵匠打鐵的聲音,人們都習以為常,并不覺得它們彼此之間有什么不同,但他卻聽出了差別。畢達哥拉斯最先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認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猜想是由于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并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其間的關系,隨后,又用不同長度的弦的振動實驗發現了弦長與和諧音的關系。他還發現諧聲是由長度成整數比的同樣繃緊的弦發出的—事實上被撥弦的每一和諧組合可表示成整數比,按整數比增加弦的長度,能產生整個音階。例如,從產生音符C的弦開始,C的16/15長度給出B, C的6/5長度給出A, C的4/3長度給出G, C的3/2長度給出F, C的8/5長度給出E, C的16/9長度給出D, C的2/1長度給出低音C。他天才地用數學觀點研究音樂,并闡明了單弦的樂音與弦長的關系,從而為現代音樂理論奠定了基礎。他關于旋律、節奏、調的演說和對音響學的論證對音樂科學地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僅僅關心數字和音樂與宇宙的和諧一致,他們將它們認同。音樂是數字而宇宙是音樂。而且,畢達哥拉斯在他的哲學中區別開三種音樂:用后代的術語來說,器樂——通過撥過琴弦,吹響簧管等創造的平常的音樂;musicahumana(人的音樂)-一由每個人的器官,特別是心靈和身體之間的和諧(或者不和諧)的`回響所創造的連續但聽不見的音樂:和musica mundane(世界音樂)-一宇宙自身所創造的音樂,被人們稱做天體的音樂。免費論文參考網。
2. 中西方音樂創作的差異
中國傳統的音樂,單聲部居多,即使有些多聲部的,也僅屬于支聲性(heterophony)或原始性的多聲部,這與西方近幾百年來高度發展了的多聲部音樂大相徑庭。西方音樂的最大特征是多聲而非單聲,但從順序上,兩方的專業音樂卻可以說是以單聲音樂作為出發點,單聲是多聲的基礎,單聲音樂的形式構建原則完全影響到多聲音樂,多聲音樂的出發點可以推演到嚴格的平行奧爾加農。嚴格平行奧爾加農在縱向結合上的“均等”特征,使其表現出單調、缺乏變化,但它的這一特征卻是后來復音音樂發展的結構基礎。正像圣詠中的裝飾風格是通過引入非結構因素而獲得變化和豐富一樣,多聲部音樂也是由非結構因素的插入而突破了嚴格平行奧爾加農的枯燥和乏味。14世紀以來,西方藝術便沿著中心結構原則發展,無論是建筑中的大廳樓梯還是繪畫中的焦點,或是音樂中的終止式,都是這一原則的體現。西方以主音上方三和弦的大小區劃調式色彩,是大三和弦的一類調式稱大調性色彩,是小三和弦的一類調式稱小調性色彩,形成了經緯分明的調式色彩體系。從音樂的織體的差異看,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于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意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音樂的織體思維主要是以縱向和聲為主的網狀立體織體思維。復調音樂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幾個旋律結合為樂曲,旋律伴有定量節奏,文藝復興和巴羅克時代的西方音樂呈現這種特點。在西方音樂中,.主調音樂體系也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說來,它只有一個曲調具有主旋律的意義。
3. 結論
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音樂更注重旋律美,旋律處于主宰一切的地位,并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各種旋律都講究線條,這些旋律線的神韻可以與書法、繪畫、舞蹈、戲曲、園林、建筑等其它藝術形式比美。有的延綿起伏,有的跳動劇烈,有的明顯地呈現拋物線型,有的音符密集,有的音符稀疏。旋律中大量的運用“帶腔的音”(又稱音腔)旋律技巧,有效卻不著痕跡的手法把一個不斷重復的樂段連接起來而不使人覺得沉悶乏味,或把幾個不同來源的樂段連接起來而使全曲具整體性,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創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組織思維方式,是構成中國音樂及其美學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大鵬. “中西合璧”在于補短揚長[J]國際音樂交流, 2001,(04) .
[2] 周薇. 俯而彈,仰而思—學習《西方鋼琴藝術史》[J]鋼琴藝術, 1997,(01) .
[3] 張凌飛. 中西合璧 古今融會—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鋼琴藝術, 2005,(04) .
【音樂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閱讀中的應用論文09-28
淺談中西方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意義論文08-08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08-12
中西方禮儀文化07-20
中西方文化差異淺談論文12-17
中西方文化與人格差異論述的論文09-28
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語的應用論文10-04
中西方繪畫藝術中的詩意藝術淺析論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