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德育功能的論文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動態載體,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二課堂,發揮著極為重要的隱性德育功能,包括教育內化和思想引領功能、品德塑造和價值引導功能、榜樣示范和行為規范功能及審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等。但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種種壁壘,影響其隱性德育功能的發揮。所以針對各種問題,高校必須從管理者、實施者、參與者、活動媒介等各個角度,尋求正確的德育路徑,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滿足學生內在道德需求,為學生的道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德育;隱性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重視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較高的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校園文化具有無限魅力,凝聚師生力量,影響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為學生的道德發展保駕護航。
1德育內涵: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動態載體,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二課堂,發揮著極為重要的隱性德育功能。校園文化活動基本可分為思想引領類活動、志愿服務類活動、社會實踐類活動、科技創新類活動、文明禮儀類活動、文體藝術類活動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既滿足了教師及學生對課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溝通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及學生與學生的橋梁,加強交流,構建和諧校園,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從內隱學習理論角度分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內隱的無意識的學習更能滿足其潛意識的學習需求。而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更多則是無意識的內隱式過程,通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不斷發展。所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動態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思想引導等產生了隱性影響,發揮其隱性德育功能。
1.1教育內化和思想引領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隱性教育的載體,其影響力和說服力遠大于課堂教育,更容易被學生認同和內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教育內化和需求滿足功能是指根據高校教育目標和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組織策劃校園文化活動,將教育內容合理融合在活動中,使學生樂于接受,真正將收獲體會內化為個人自身素質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是一個社會文化組織機構,其中各種類型的活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層次的需要后說:“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際交往需求等基礎上,校園文化活動也就從主觀上滿足了其幸福感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感,達到了預期的主觀效果,即高級需要的滿足。學生能從中得到鍛煉,正確認識自我,準確定位,為終生教育奠定基礎[1]。
1.2品德塑造和價值引導功能
個體的思想品德結構主要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根據德育過程的規律,個體品德的形成是通過培養個人的知、情、意、行逐漸形成的[2]。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評價和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價值觀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歷史性、選擇性和主觀性。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品德塑造和價值導向功能是指通過活動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促進師生道德認知的發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另外,榜樣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領類教育活動將正確的價值觀念滲透到師生的思想和行動中,引導其價值取向,對師生進行合理性教化,從而塑造思想品德結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3榜樣示范與行為規范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在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夠形成很強的凝聚力,是學校發展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園文化活動的榜樣示范和行為規范功能是指,通過活動教師與學生能夠團結合作加強溝通,激發師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榮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責任心,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產生激勵力量,約束規范師生言語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大學生處于思想的形成和穩定期,校園文化活動尤其是思想引領類活動以參與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實施,豐富多彩,發人深省,可以使參與者結合自身的實際體會和感悟將理論文化知識和思想哲理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個人信仰,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大學生的愛校情結,一定程度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責任心激勵學生為個人、學校及社會的發展努力貢獻力量。另外,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時期,面對一種全新的環境和生活,經常難以適應這種急劇的變化,尤其是從高中繁忙的學習生活轉變為大學寬松無人監管的生活環境,他們很容易由對家長和中學教師的依賴,轉向對新群體中同伴的歸屬需求。大學生較強的從眾心理就是他們歸屬需求的一種突出表現。大學生極易受群體效應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不斷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并使之盡快融入群體之中。這種規范作用,有助于學生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文化活動中樹立的榜樣示范要求自己,在學習及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模仿優秀榜樣或大學輔導員、專業教學教師、師兄姐或同輩群體來規范約束言行,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創新精神[3]。
2道德審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
2.1高校硬件條件相對薄弱,資金分配不合理,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條件仍然相當薄弱,區域分配及校際分配不均衡,加之學生基數大,盡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現代化的綜合體育館、活動中心、禮堂音樂廳等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場所,還是無法適應大眾化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對活動的需求。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的資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經費用于學校的大型文化活動上,一般為文體藝術類活動,鋪張浪費現象嚴重,形式主義色彩濃厚,而忽視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小型活動,例如學生自發組織的讀書活動或志愿援孤活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組織參與該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行為的規范,未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服務他人的需求。
2.2校園文化活動與教學活動嚴重脫節,影響其功能的發揮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者沒有真正找到校園文化活動與教學活動的結合點,總是把文化活動與課程教學截然分開,導致兩者嚴重脫節,從而使校園文化活動失去了與教學活動相互補益的意義。高校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很多,但大部分屬于文體藝術類活動和志愿服務類活動,其中與專業結合緊密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科技創新活動、教學技能活動相對較少,學生覆蓋率較低。一些志愿服務活動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體力勞動或者募捐方面;而社會實踐類活動也只是一些宣講或者體力勞動,無法真正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習到的理論脫離實際,幻化成為空殼。這不僅影響校園文化活動教育內化功能的發揮,同時也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3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力與參與度的高低影響隱性德育功能的發揮
根據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調查研究,文體藝術類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最強,志愿服務類活動和社會實踐類活動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可見,文體型、娛樂型活動較受學生歡迎,實踐實用型次之,知識型、學術型和科技創新型活動受歡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領、學術講座等類型的活動形式較為枯燥無味,情操陶冶、科技創新類活動門檻較高,參與機會少,所以并未真正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隱性德育功能的發揮。另外,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設計單一,未和廣大學生進行交流,無法切實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進行活動設計和策劃,繼承性過強,依賴原有的活動形式,缺乏特色和創新性,不能與時俱進,宣傳力度和廣度不夠,導致活動參與覆蓋面小,吸引力弱,喪失了活動預期的價值,不利于隱性功能的發揮。
3德育路徑: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審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我們發現,種種壁壘影響了其隱性德育功能的發揮,活動規模具有局限性,活動方式單一化,活動內容形式化,活動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因此,應從高校管理者、組織實施者、參與者、活動媒介等各個角度,尋求正確的德育路徑,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3.1加強教育部門及高校的重視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動物資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部門及高校應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活動在隱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證物資配備,不能以缺少資金為由減少削弱校園文化活動的物質投入。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科學規劃校園環境,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優美的環境,符合美學要求,體現校園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備齊全的教學科研設備和活動設施,健全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禮堂音樂廳、多功能報告廳、會議室、體育場所及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工作辦公區等,有利于開展學術科技文化活動和文體藝術類活動,提高活動質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動物資,根據活動的重要性和隱性功能分配活動物資,加大對科技創新類活動和社會實踐類活動的資金投入,在原有基礎上相應減少對文體藝術類重形式輕內涵活動的投入比例,重視校園文化活動對師生的凝聚激勵和行為規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價值導向功能,側重對具備該功能的活動的物資支持,通過對活動物資的分配達到引導和協調各類活動全面均衡發展、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隱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尋求校園文化活動和教學活動的結合點,將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
校園文化活動和教學活動相輔相成,緊密相關,兩者在形式、內容、手段、途徑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卻有絕對的相關性即教育目標一致,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的第二課堂,是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間接地獲得文化理論知識,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而校園文化活動則以文化活動形態的擴張力來消解教學活動面臨的障礙,將所學知識立體化、飽滿化,鞏固深化教學活動成果,為教學活動的進一步拓展提供動力保障和實踐支持。在知識的立體建構上,文化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檢驗和完善,從而獲得新知[6]。所以,校園文化活動必須結合專業特色組織開展,例如心理學專業學生深入軍隊、監獄、醫院、太陽村或災區進行團體或個人心理咨詢,既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時間過程,也塑造了助人為樂、傳遞幸福、為人民服務的人格品質,規范自我行為,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另外,校園文化活動還可彌補教學活動的不足,通過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動激發理科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動組織實施者的綜合能力,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首先完善師德建設,加大教師參與、指導校園文化活動的力度,使校園文化活動成為凝聚師生的橋梁。加強完善師德建設,使教師群體樹立全面科學的育人觀,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注重言傳身教;教師應積極參與和指導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教師的課余生活,又能為學生的發展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幫助,還能凝聚師生力量,構建和諧校園;另外,教師應將科研學術貫徹到文化活動中,樹立教學活動和文化活動相結合的觀念,使學生靈活學習,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其次加強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及團支部、班委會等基層組織的管理,使學生充分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應負責活動的組織策劃、實施等環節,突出活動的思想教育意義,減小形式性,注重活動的創新性,與時俱進,結合時事政事開展相關活動,使參與者及時了解和認識社會現狀,保證活動質量。同時學生黨員及骨干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個人素質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樣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也發揮著隱性功能,影響他人的行為和思想動態。
3.4挖掘參與者的內在需求,激發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
首先,校園文化活動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參與者的內在需求,知道參與者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能夠接受什么,從而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實施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滿足其內在需求,使參與者能夠主動將所聞所見真正入耳入心,進行思考并內化成個人道德認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認同,并在模仿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個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真正發揮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參與者組織參與活動的層次。參與者不能僅僅局限于鍛煉能力、擴大人際交往、增強個人競爭力等參與動機,還要以塑造品德和價值觀、規范行為、凝聚思想等為目標參與到活動中,善于思考和總結,真正適應并融入社會,既能培養優秀人才,達成育人的顯性功能,鍛煉組織者和參與者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也能強化德育隱性功能的發揮和落實,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顯性及隱性的雙重需求。
3.5重視利用網絡平臺擴大活動宣傳力度
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校級報刊、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臺、校園宣傳欄的作用。首先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前期宣傳和后期匯報總結,擴大活動的宣傳力度,使師生能夠了解活動,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動的影響,最大程度上發揮活動的隱性功能,使隱性功能顯性化,激發師生參與活動的熱情,還可以對學校及品牌活動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和美譽度,將活動的作用輻射到社會層面;其次利用齊全的媒體設備提高活動質量和層次,將媒體設備運用到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增強活動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觀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隱性德育教育,使媒體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另一種載體,發揮活動的各類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尤其是新媒體,加強網絡管理,拓寬校園文化活動的渠道。高校應基于互聯網的交互性、開放性和適時性等特點,利用網絡平臺開設、組織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師生之間進行互問互答,釋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網上的虛擬與客觀的現實聯系起來,使網絡真正融入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傳播文明的作用[7]。總之,高校是文化組織和學術場地,高校校園文化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塑造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引導力,塑造師生人格品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能夠習得規范的行為方式,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同時,參與者能夠陶冶情操,增強審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將精神力量輻射至社會中。所以,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緩,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視,能夠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全面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校園,培育適應社會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林玉.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強化對策探析[J].南方論刊,2011(7):65-67.
[2]肖玲.論大學校園文化與德育滲透的幾個問題[J].咸寧學院學報,2007,27(4):151-153.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王繼強,李華濤,賈斌,等.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力現狀與對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02):138-139.
[5]鄒志強,陳錦秀.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和載體淺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7]王德勛.試論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研究,2007,27(5):17-19.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德育功能的論文】相關文章:
校園體育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論文10-02
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發揮思考論文09-30
儀式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思考的論文09-30
高校德育體系建設論文04-27
高校德育教師角色論文04-07
有效課堂中的德育功能初探論文04-16
高校德育下的創業教育論文08-07
關于高校德育教學探究論文06-04
校園傳媒與德育研究的論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