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動腦教學管理論文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形成鮮明的表象,是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小學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1、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是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現代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對數學的認知過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他們對數學的認知過程。這個轉化過程通常經過“動作(感知)——表象——概念——符號”的發展階段才能完成,其中,“動作”或“感知”是認識的源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開始;“表象”是相對應事物經過動作或感知之后在大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轉化的媒介,同時也是記憶的主要對象。最后在大腦中將所獲的表象進行加工處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概念(并把某些概念符號化)。這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他們認知發展順序的一般規律。
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直接制約著我們的教學工作,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采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有關實物、圖像等形象的感知和對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的領會,在大腦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后通過表象中介作用建立相應的數學概念。
2、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是解決教學中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兒童思維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它不僅僅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同時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個自然數、一個算式,都是客觀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數量或數量關系的高度抽象。這種純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數學知識本身最顯著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構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障礙。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構成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系,并且這一矛盾勢必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因此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在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兒童克服學習數學的思維障礙,妥善解決數學知識特點和兒童思維特點所引起的矛盾,這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教學實踐經驗證明: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在教學中切實引導好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動口。只有通過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語言描述去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才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結構與兒童原有的認識結構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最終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上述分析表明: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既是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又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關于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這一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二、怎樣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
根據小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以及新大綱的要求,首先應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呢?
1、在為新課的鋪墊中教師選擇有趣新奇的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我們在講授新課之前,要根據教學內容,用簡單的方式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氣氛,喚起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如講“三角形內角和”時,首先讓學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教師能很快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學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師為什么那么“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說:“這節課我就告訴你們這個秘訣,便開始板書課題,講授新課。這種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引課,使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從平靜狀態向活躍狀態轉化,用學生急需和感興趣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在講授新課中,教師選擇直觀、具體的材料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教師在講授新內容時盡量從操作直觀起步,引導學生憑代理操作中獲得的具體形象和表象及時展開抽象思維。
如講“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時,部分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復習不退位減法42—21,進而列出退位減法算式42—28,讓學生找出上節課所講的`算式和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的不同點。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42—28,個位上2減8不夠減怎么辦,是通過演示和操作進行。學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樣,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開,和表示個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開是10,先從被減數個位上減去2,再從10里減6,最后個位上還等于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開是10,10—8=2,2+2=4。操作之后教師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學生異口同聲說:“第一種方法最好!蓖ㄟ^擺小棒過渡到豎式42—28──的計算,并且學生能自己說出計算方法。就這樣讓學生比一比前后所學知識的不同點,動手擺一擺小棒,說一說怎樣列豎式子相減。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中國學習聯盟腦,促進了大腦的積極活動,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在練習中教師精心設計練習題,選擇能加深學生認識的內容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課堂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要繼續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它的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如講“加減法對比運算”。第一步寫出3+2=5的算式,問學生這是什么算式,用的是什么運算符號,加號把哪兩個數連接起來了,3表示的是什么數,2表示的又是什么數,結果是多少;5表示的是什么數,把兩個數合起來用什么方法計算?緊接著教師出4道應用題,讓學生判斷用什么方法計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圖片或火柴棍,4+3=7,3+7=10等四個算式各怎樣擺?進而教師再問:求一共有多少,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計算?
第二步用同樣的方法復習減法的意義與計算。
第三步運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教師問:加法是求什么?減法是求什么?再讓學生看具體的實物、圖形列式計算。比較是研究事物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但是這里主要說的是通過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活動,加深對加法意義和減法意義的理解。完成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三、應注意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既然是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在引導中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的具體內容、課堂上采取的方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發展水平等因素來確定。一定要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防止走過場、擺花架子。
2、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對學生要有明確的要求。比如動手操作,應告訴學生課前要準備什么樣的學具,操作時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讓學生操作要有步驟,統一行動。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
3、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要適度。它既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那就應該緊緊圍繞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恰當、合理地安排。適度就是每一項活動的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教師要控制好時間,要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準。
【淺談數學動腦教學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教學管理的論文07-24
教學管理淺談論文07-24
小學數學論文淺談04-07
數學幻燈投影教學管理的論文09-26
淺談興趣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論文07-03
淺談高校教學管理中激勵理論的運用論文06-29
淺談導入式數學教學論文09-26
淺談語文心理素質教學管理論文09-15
動腦筋的數學謎語題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