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PSD病患的心理干預論文報告
腦梗死后抑郁癥(PSD)是腦血管病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大量臨床觀察證明,腦梗死不僅可直接致病人產生抑郁癥狀,還間接影響病人心理情況,發生率高達20%~60%[1]。腦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種疾病,對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憂慮,又因疾病本身常帶來失語、表達、溝通等功能障礙,抑郁情緒發生率更高。本研究對我院住院腦梗死病人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幫助病人緩解抑郁情緒,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間住院腦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表排除有認知障礙的病人,再通過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2]進行評分,篩選確診患有抑郁情緒的病人180例,均經過臨床有效體征與CT確診,全部入選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3](多臟器功能損害、昏迷、聽力或意識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等病人除外)。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90例,干預組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81.2歲±4.1歲;對照組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79.4歲±5.0歲。
1.2方法
所有確診患有抑郁情緒的病人均給予原發病及合并癥的對癥和支持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于腦梗死發病后第3天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傾聽、暗示、安慰、鼓勵、幫助釋放情懷等心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①群體心理干預,在病人床邊采用小講課方式指導剛畢業或新入職護士如何做好腦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內容還可以包括疾病的轉歸、治療措施及自我護理等知識,邊講課邊聯系病人實際情況,并肯定該病人的可康復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導護士工作,真正目的卻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許多病人雖然一直沒開口,但聽完小講課后絕大多數會受鼓舞,有意識嘗試參與各項相關康復治療。②個體心理干預,根據測評結果以及產生抑郁的原因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如有目的、有效地溝通及引導,讓病人明白主動參與康復鍛煉是恢復肢體功能的最好辦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歡音樂的病人也可播放其愛好的樂曲,暫時忘卻負性情緒,效果好的還能重新喚起對生活的夢想。④宣傳家庭和社會給予支持,爭取家屬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幫助[4,5],讓病人感受到關注與關愛的同時,明白自己也有為他人而活著的義務。⑤嚴防自殺,自殺觀念與行為是抑郁病人最危險的癥狀,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變化,采取24h看護及時發現問題,適當口服抗抑郁劑治療,激勵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結果分別于1周及3周后進行療效比較并詳細記錄。
1.3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病人精神狀態明顯改善,行心理干預后的SDS標準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狀態有所改善,干預后SDS標準分下降3分~6分。無效:病人精神狀態改善不明顯或加重,干預后SDS標準分下降<3分。總有效是顯效和有效之和。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1周后進行SDS療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周后進行SDS療效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腦梗死并發抑郁情緒的機制及因素
腦梗死后由于中樞神經元的損傷,影響了神經通路,導致代償性的受體水平不能上調而產生抑郁;炎癥細胞因子過度分泌導致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系統功能障礙而引發抑郁;左側大腦半球損傷在腦梗死后抑郁發生率更高[6]。突發腦梗死給病人帶來自尊障礙、孤獨心理、經濟生活負擔及軀體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脅等恐懼心理而引發抑郁情緒的發生[7]。
3.2早期心理干預的重要性
抑郁情緒可使腦梗死病人的軀體疾病惡化或加劇,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起到不可忽視的負性作用。護理人員通過自身的`態度、語言、表情對腦梗死后抑郁病人施行早期的心理護理干預,給予耐心的安慰、疏導、關心與鼓勵,消除其孤獨、焦慮、消極等不良心理因素,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緩解精神壓力,降低認知障礙的發生,促進病人身心康復,有效提高腦梗死后抑郁癥的治愈率。
本研究顯示,對腦梗死后抑郁癥病人實施早期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腦梗死后抑郁癥病人的抑郁情緒,并促進其身心的康復,可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早期心理干預不僅僅能促進病人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病人軀體癥狀的改善與恢復,使病人獲得全面康復而提高生存質量,早日回歸社會,更對減少家庭和社會負擔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