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教學反思論文
第一篇:會計電算化案例教學法的研究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中職教育即是為社會培養所需技能人才,并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教育活動。人才培養目標也越來越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實操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應用性較強的會計電算化專業,更是要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實操水平,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進而推動職業會計專業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動手能力;教學實踐
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專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具有操作性強、實用性廣的特點,目前來說“理論+實踐”即“講授+上機操作”模式仍然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進行理論講述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按部就班的進行操作,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突出,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性的發展。因此實際案例為教學載體,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擺在中職會計教育面前的主要問題。
一、案例教學法在會計電算化中的應用意義
會計電算化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會計信息處理自動化,代替了人工記賬、報賬等工作,同時也完成了企業信息管理的分析、預測和決策等,實現了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和信息化轉變。具體到中職教育來說,會計電算化最基礎培養目標即是學生有較強的會計軟件應用能力。會計軟件一般包括了會計工作的所有科目,例如賬務處理模塊、資產管理、工資管理、成本管理、預算管理等等基礎模塊,可以完全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可見會計電算化不僅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問題分析與處理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法的使用,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思考和實操,許多教師也深刻的認識到案例教學法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會將案例教學和舉例教學混為一談,舉例教學僅僅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例子說明問題,可以將知識難點變的淺顯易懂,它與案例教學法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案例教學法是以教學內容和目標為基礎,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實際應用案例中,讓學生在分析案例內容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內容一般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啟發性的特點。其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而教師起到引導和起發的作用,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在應用中,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來科學引用,在保證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精心的設計交流流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優化與實踐
(一)教學案例要緊貼以教學內容
在采用案例教學法時,為提高教學效果,必須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設計和選擇。例如在教學賬務處理模塊的應用時,雖然簡單,但是由于所涉及的內容較多,而且實用性強,因此案例教學要僅僅的圍繞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選擇。在賬務處理中的付款憑證錄入時,就包括錄入憑證摘要、會計科目、發生金額等等。尤其是在會計科目的錄入時,更需要學生對所發生事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考驗的是學生的會計基礎知識,就要設置針對性的案例題目進行實踐。
(二)教學案例要客觀真實
有鑒于會計工作的應用性較強,在設計教學案例時,教學案例要更加的客觀真實,案例要以現實工作問題為素材,對工作問題進行客觀的描述,能夠反應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在固定資產盤點與清查時,經常會遇到“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學生對該科目的理解不夠,很容易記錯借貸方向,這就需要利用案例教學法,舉例一些社會企業中常見的問題,加深學生的印象與理解,進而在此基礎上多進行實踐操作,在一遍遍的操作中進行鞏固。
(三)案例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
由于中職學生在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上存在的不足,采用案例教學法時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案例時要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選擇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學生多熟知的案例內容,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可以讓復雜的財務問題簡單化、直觀化,將課程內容化繁為簡,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財務報表分析章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章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且比較枯燥。為加深學生理解,筆者采用了學生耳熟能詳的小米科技為案例:作為我國電子消費行業的新秀,小米科技的利潤率、凈資產報酬率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利潤率為28.60%,凈資產報酬率為57.82%,銷售毛利率達91.42%,銷售凈利率為36.51%,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為126.17%,凈利潤增長率達58.38%,呈現出強勁的生命力。消費電子作為學生們最常接觸的經濟活動,案例一出立刻引發了學生積極的關注與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利用電算化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得出該企業是否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消費電子企業成長的案例引導學習新的分析方法,排除了學生對繁雜數據的反感情緒,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在對案例選擇方法進行科學選擇之后,還要精心設計實施。具體來說,根據實施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案例講解與演示,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作用,讓學生參與問題討論、分析過程以培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一步步的接近和解決問題,降低重點和難點知識的難度。避免因知識難以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對案例進行歸納與總結。針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疑問,教師要進行釋義。其次對出現的缺陷和不足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在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廣民.對會計電算化教學的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8,12:100-101.
[2]李孟軍.基于ERP系統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探析[J].北方經貿,2010,09:68-70.
第二篇: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在會計業務處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亦應與時俱進。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利于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校會計專業教改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會計電算化人才為出發點,思考高校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會計信息化
2009年4月12日《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頒布,提出力爭在5-10年左右,力爭使我國會計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會計電算化》課程對于提升學生會計信息化處理能力,培養滿足社會信息化需要、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從當前的就業市場了解到,多數企業對應屆中、高職畢業生會計信息處理水平持質疑態度。有用人單位反應招聘的會計電算化專業畢業生雖然已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是相關崗位負責人要求其在財務軟件中填制有關發票等單據信息時,存在無從下手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實現“職業崗位‘零距離’、課程教學、職業資格認證”有機結合,值得思考。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定位和培養目標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中、高職院校中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等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會計電算化原理,重點掌握一兩種常用會計軟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觸會計電算化軟件的功能,判斷軟件質量的優劣;要求學生能應用電子表格軟件等進行一些財務分析工作。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和財務軟件進行會計業務處理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操作技能嫻熟、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學課時有限,實踐基礎薄弱
《會計電算化》課程課時嚴重不足,學生上機練習時間有限。大多高校受課時限制只講授財務鏈部分內容,課時安排在50-70之間,理論講解與實驗上機比例分配為2:1,導致實踐上機課時偏少,學生操作技能難于提升;另外,學生大多沒有電腦,計算機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過每周3-4個課時的實驗上機進行練習,大多高校實驗室建設工作滯后于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張,學生動手能力不足而上機鍛煉機會偏少,前后業務間的連續性、銜接性亦不足,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2.教學方法單一,創新性不足
當前大多高職院校將《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安排在公共機房或會計專業實驗室內進行,教師結合教材邊講解理論邊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設置不同的情景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具體任務,進行知識點的鞏固練習。采取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能較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但大多學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對課程體系的整體把握。教師教學方法大多選用講授法、案例演示法,每節課模式較為單一,學生新鮮感不足、興趣度不高,教學效果難于保證。大學課程教學應專注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并能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亟需開拓更為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創新,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3.教學內容有限,不夠豐富
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可分為財務鏈、供應鏈兩大部分,財務鏈主要包括總賬、固定資產系統、薪資管理系統、UFO報表系統等內容,供應鏈部分主要包括采購管理系統、銷售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存貨核算系統等模塊。受課時限制,高校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通常只選用市場上使用較多的通用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選取軟件配套教材,模擬一個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主要以財務鏈為主,即以總賬系統為核心,兼顧固定資產、薪資、UFO報表等模塊,而對比較重要又較難掌握的供應鏈不做要求,對于軟件中的財務分析、決策系統更無法顧及。此外,教學中只選用單一財務軟件,學生對其他會計軟件適應能力較差。
4.課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輕平時,考核方法單一
大多高校對于《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期末總成績以學期末的考試成績為主,即以期末的一張理論試卷定成績,雖然部分高校購買了教考系統亦可以進行上機考試,但仍然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體現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時成績(一般占比30%)與最后測評成績(一般占比70%)相結合,也只是參考平時出勤率與作業成績,對于學生平時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操作水平考核體現有限。
5.教師綜合素質不足,實踐技能有待提升
會計電算化是將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會計學、管理學融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已成為本科院校、高職高專、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必修骨干課程。對于任課教師而言,要想將本門課程上好,不僅要有豐富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需要具備嫻熟的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技能、精通財務軟件和計算機操作,綜合素質、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然而,真正接受過會計電算化高等教育的復合型人才較少,當前高校大多數任課教師大部分非會計電算化專業畢業,畢業后直接從教,財會專業知識、計算機專業知識難于兼備,實踐經驗有所欠缺,制約著會計電算化教育的發展。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1.增加實驗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高校可以根據日常教學安排、實驗室使用情況,為《會計電算化》課程增加30-50課時,總課時可安排在120個左右,可將理論講解與實驗上機比例分配為1:2,使學生有足夠時間掌握財務軟件常用模塊操作技能。鑒于本門課程技能性要求較高,分散教學不利于業務操作的連續性,課時安排上可進行四節連排并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可先安排單項任務訓練,然后進行綜合實訓,再加以介紹Excel表格以及其他財務軟件的簡單應用,根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會計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選取多種實訓資源,力爭完成中小型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個模塊的內容,實現財務業務的一體化,后期亦可增加財務分析、管理決策的內容,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亦可促進高校培養的會計電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決策型轉變。
2.引進或開拓網絡學習空間,促使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高校對于專業核心課程應引進或開拓網絡學習空間,搭建網絡教學平臺,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課程資源的網絡化、電子化,亦可以使師生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極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時間。教師可以上傳各種形式教學資源,如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案例練習、初級電算化習題等,可以以PPT、音頻、視頻、微課錄像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瀏覽,也可以進行下載便于隨時學習。此外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法、角色體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可在會計電算化日常經濟業務處理中安排4-6個學生一組,分別擔任制單員、審核員、出納員、記賬員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務,之后可進行角色互換,進一步鞏固練習,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也可以分配小組任務,針對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分組截圖制作PPT,對理論知識及軟件操作進行講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重視會計專業實驗室建設,實驗室適當對學生進行開放
隨著信息化的推進,不僅是《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其他課程的教學亦需利用實驗室來開展。有關領導應進一步重視會計專業實驗室建設工作,將校內計算機實驗室與網絡機房有機融合,使高校實驗室建設工作與招生規模的擴張協調發展,并將實驗室適當向學生進行開發,切實保證《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有序進行。為營造良好的仿真會計工作環境,可依照企業實際財務部門設置來規劃實驗室建設,配備財務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單據、記賬憑證等,實際操作時,可在實驗室進行仿真模擬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4.重視過程性考核,安裝無紙化測評系統
當前會計專業學生的大多考試已實行無紙化,例如省級技能大賽、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等,在實驗室安裝無紙化測評系統已成為大勢所趨,學生可以直接在該系統平臺進行專項練習、模擬考試,由軟件供應方提供技術支持、及時更新,在練習模式下學生可進行單題評分,考試模式下學生交卷后系統自動判分傳送到服務器,方便教師及時查閱考試成績。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組織多次考試,使講練考融合,充分發揮無紙化測評系統的優勢,加大過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學生努力學習,提升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練程度。
5.引進與培養人才相結合,提高師資綜合素質
高素質的師資團隊對于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針對會計電算化師資問題,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特別實踐經驗豐富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師資的培訓。高校可聘請會計財務軟件專業技術人員為會計任課教師舉辦專題講座,特別是有關財務軟件日常的數據庫維護、“營改增”下財務軟件新變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勵相關教師到會計財務軟件公司或者實行會計電算化的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增加會計實務經驗,優化會計電算化教學。當然作為教師個人,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更新現有知識結構,時刻了解會計電算化發展新動向并運用于日常教學之中,為學生成長成才貢獻力量。總之,《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應立足高校發展現狀,迎合時代發展潮流,突出職業教育特色,不斷開拓新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切實培養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會計電算化人才。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余瑰.論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訓手段之創新[J].經營管理者,2016(3):365.
[2]張家勝,程苗.基于過程性會計電算化課程考核教改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4):251-252.
[3]姜琴.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30):121-122.
[4]韓金紅.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3(1):80-81.
第三篇:會計電算化課程中任務式教學法的運用
摘要:本文介紹了任務式教學法應用于會計電算化課程中的教學組織過程,著重分析了學生對任務式教學法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表明,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是認同的,研究中還發現,學習主動性不同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任務式教學法;會計電算化;小組合作
我校是獨立學院,屬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為適應形勢,目前正在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我校財務管理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該課程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既要使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財務軟件的實際操作技能,具有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為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引進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以期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為獨立學院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轉型提供經驗借鑒。
一、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法,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種教學法實踐性強,重視學習情境的營造,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任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確任務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任務,而是對于新的知識點,圍繞任務進行適量的教學和實際操作演示;對于學生面臨的問題,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怎樣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師生互動,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后及時評價總結[1]。由于任務式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語言以外的其他課程教學中也受到重視,有不少課程都嘗試著采用這種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任務描述與教學組織
我們在2013級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該門課程有三分之二的課時使用了傳統教學法,由于任務式教學法的探究式特點,沒有會計軟件基礎將很難實施任務式教學,在使用傳統教學法讓學生對會計軟件(金蝶)有初步了解后,余下來的課時運用另外一種教學軟件(用友),使用任務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
1.任務描述。模擬企業會計角色中的會計主管、會計、出納等,創設出會計主管、總賬會計、出納三種崗位。會計工作崗位不同,其任務也不同,教師將每一特定崗位的具體任務和注意事項向學生交代清楚,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具體任務分配如下:會計主管:負責系統運行環境的建立以及系統安全、有效、正常運行;負責初始建賬工作以及總賬系統的憑證審核、記賬、賬簿查詢、月末結賬工作;負責報表管理及其財務分析工作。會計:負責總賬系統的憑證管理工作以及客戶、供應商往來管理工作。具有總賬、報表、工資、固定資產、應收、應付系統的全部操作權限。出納:負責現金、銀行賬目的管理工作,具有與現金和銀行存款有關的一切操作權限。
2.教學組織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組三人,為更好地配合教學,分組時先征求學生的意見,遵循自愿組合與協商組合的原則,分別在會計主管、會計、出納崗位上進行輪換。教師在分配任務后,把重點和難點以及注意事項向學生交代清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演練。在演練過程中,教師密切關注每一個小組的工作進展,隨時準備解決各小組工作中遇到的專業難題。出于節約教師資源的考慮,一個班由一個老師指導,小組間完成任務的時間不一致,先完成任務的小組充當小老師,去幫助有困難的小組。當學生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后,每個學習小組以截圖的方式上交完成任務的結果,教師根據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總結和啟發,學習小組之間交流心得,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效果反饋
結課時,為探索任務式教學法在會計電算化課程中運用的有效性,采用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問卷大部分問項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將“很不滿意”賦值為1,“不滿意”賦值為2,“一般”賦值為3,“滿意”賦值為4,“很滿意”賦值為5。要求學生實名填寫,記作一次平時作業,共收回有效問卷135份,問卷中問題項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問卷中設有提問項“你在你們組做實驗時是屬于領導者還是跟隨者”,用以測量學習積極性不同的學生對任務式教學的效果的評價有無顯著差異,運用單因素ANOVA分析法.學生認同任務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絕大部分學生認同小組合作方式,認為小組合作能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能增強集體榮譽感,能提高自主解決問題以及自學能力。表2中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前提下,學習積極性不同的學生對任務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有顯著差異。將數據分為“領導者”和“跟隨者”兩組,分別求均值,結果表明學習時主動性強、屬于領導他人一起完成任務的學生對任務式教學法總體的滿意度更高,認為任務式教學模式對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以及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也更大;而學習中喜歡跟隨他人一起完成任務的學生更加滿意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認為小組合作對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的作用更大。
四、結束語
總之,學生對任務式教學法從是認同的。由于財會專業的復雜性,學校很難安排對口的校外實訓基地供學生實習,向職業教育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任務式教學,每個小組崗位的設置模擬真實的財務工作室,小組成員挑選的時候先要摸底調查,一個組需要有一個學習熱情高、主動性強、愿意帶領其他學生學習的組員,實行崗位輪動,學生可以全方位地熟悉每個崗位的工作特點。推廣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要加大實驗室的教學投入,切實改善實驗室條件,全真模擬現實工作中的會計工作情境,增強真實性感覺,以提高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第二,需要培養“雙師型”教師,他們一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高超的教學技術,另一方面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歷,能第一時間解決學生在軟件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能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2]。
參考文獻:
[1]趙廣健.任務驅動教學實踐研究———以《個人與團隊管理》課程為例[J].高教探索,2010,(04):78-82.
[2]劉燕.高職“雙師型”一體化會計實訓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8):43-44.
第四篇: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創新
摘要:相對于傳統會計專業來講,當前的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講,由于傳統教育理念、模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其教育水平,其教師必須要探索出更科學、新穎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中職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創新思路
前言: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才市場對會計人員綜合素養要求的逐步提升,也給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育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挑戰和契機。而怎樣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會電人才也是目前各中職院校應考慮的首要問題。另外,再加上各高校的不斷擴招,不僅導致中職生源的大量流失,生源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因此,為了全面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必須要探索出更加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一、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結合當前市場需求,以及會電專業各層次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通過修訂、完善教學計劃于課程標準,來進一步優化其課程內容與體系。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應注重專業培養與素質教育的有機整合。中職院校在教育培養人才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與其相關知識內容相適應的道德理念、情操,以及基本素養的培養發展。為了更好的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與技能,應適當開展一些經濟政治、職業道德,以及數學、體育等一系列關于職業道德、學習能力素質的課程。其次,應結合工作過程來進行課程設置。會電專業課程體系來源于企業,又在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中職院校應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適當的融入一些基本、專業,以及崗位方面的技能課程,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在走入崗位后,以最短時間適應企業工作需求。再者,科學安排課程課時。在建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過程中,各中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現有條件,適當的增加一些實驗課程,并盡可能的將其與理論課程的比例維持在1:1,以此來增強實踐教學,也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技能練習時間,從整體上提高中職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應對市場需求做出全面調查,尤其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要考慮到當前行業人才知識、技能結構水平,并在此基礎上,科學整合其培養方案與具體崗位需求,從而建設出科學、完善的會電展業實踐教學體系。其教學體系主要可劃分為綜合實訓與分階段實訓。首先,綜合實訓,主要涉及到校內模擬實訓,以及社會與頂崗實習,校內綜合模擬主要是將企業實際經濟業務作為實訓資料,而在企業會計環境中,主要是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分工,從審核原始憑證一直到登記賬簿,以及報表的編制開展較為完整,且綜合性較強的會計業務處理訓練。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崗位方面的合理分工,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需承擔的業務,進而對會計業務的整個流程進行較為系統的掌握,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深刻理解,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核算能力。其次,分階段實訓。這方面的實訓內容主要設包括認知、會計電算化,以及手工會計等方面的模擬實訓,其中主要涉及到專業基礎、技能課程的學習探究。認識實訓主要是帶領學生前往具體工作、理論知識場景進行體驗,讓其在此過程中,對會電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也對該專業的整個實踐操作流程,及其在單位經濟活動中的所處地位有更準確、全面的認識。手工模擬實訓著重培養的是學生掌握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告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從而對相關基本理論概念、方法應用有更深刻的認識。而會計電算化實訓著重培養學生的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對各種會計軟件的熟練運用。
三、注重會電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應注重雙師型隊伍的建設。中職院校的教師通常都是在畢業后直接上崗授課的,大多都沒有實踐教學經驗,這也是會計電算化專業教育水平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的關鍵原因之一。對此,必須要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通過學歷提升、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等形式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或者是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來為教師提供更多掛職鍛煉的機會,以此來促進其業務水平的逐步提升。其次,應積極聘用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來本校進行兼職。中職會計專業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有著很高要求,為此,學校可以著重聘一些技能過硬,且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來充實師資隊伍,并以此來對師資隊伍結構進行不斷優化。
四、加強實訓與實習基地建設
首先,應建立校內模擬實訓室。校內模擬實訓室的建立主要是將企業各種業務、管理活動有機整合在某實訓室內,進而讓學生在實訓室中,利用較短的時間來對財會專業知識、技能進行全面學習與掌握的環境。其建立內容主要涉及到硬件、軟件兩部分內容。結合財會工作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各中職院校在設立模擬實訓室時,可以為學生模擬出當前各企業的實際辦公環境,并進行分崗設置,以此來讓學生對具體的工作流程、規范有更準確、全面的認識。而在實訓室外圍可以進行稅務局、銀行等財務會計工作中可能會接觸到的一系列外部環境,以此來培養、鍛煉學生對外業務的操作水平。其次,注重校企合作,構件校外實訓基地。各中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教育發展需求,不斷加強各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準確把握企業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進而對當前的教育培養模式做出適當調整,也為學生傳授更加新穎、適用的專業知識,以此來不斷增強學生未來就業中的專業價值。另外,學生也可以獲得更多頂崗實習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更豐富的實踐操作、處理業務的經驗。
結語:
綜上所述,各中職院校及其會電專業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實踐教學創新研究,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推動會電教育事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新穎、豐富理論知識的開發與傳授,還應注重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與模式等方面的設計與創新,進而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在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培養出更多新穎、優秀的會電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林艷.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8):283-284.
[2]馮洪江.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3):46.
[3]李玉建.中專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施[J].學周刊C版,2013,(4):11
【會計電算化教學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會計電算化論文大綱03-30
會計電算化參考論文精選06-09
會計改革與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論文02-04
會計電算化的運用與建議的論文07-01
會計電算化教學課件03-22
會計電算化論文關鍵詞03-30
會計電算化專業論文范文04-01
有關會計電算化畢業論文03-23
論文淺談:會計電算化的幾點看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