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論文
摘要: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初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形式,初中歷史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其教學內容的呈現能夠為初中學生提供了解中華歷史文明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進行探究,分析人文精神塑造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促進意義,并分析目前初中歷史的人文教育現狀,并提出有效的人文精神塑造教學方案,旨在促進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進而提升初中歷史的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初中歷史;人文精神;培養
初中歷史教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夠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和社會價值觀念,豐富自身的知識閱歷,在以歷史學科為基礎的人文精神塑造之中,形成對中華文明的理性思考,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悟。
一、人文精神塑造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促進意義
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不僅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相對全面的普及,同時對世界歷史知識內容也有所涉及,學生能夠在全面的認知下,對歷史進行客觀解讀,這些自我意識的表現,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人生觀念和社會價值理念,這些內容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塑造能夠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教育目標,將歷史教育不僅限于對歷史事件、時間和人物的記憶及歷史習題的完成上,拓展了初中歷史的教育意義,教師能夠在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理念引導之下,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完成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摒棄了單純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教師放下權威的教學身份,建立與學生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之間對于教學問題能夠民主平等地溝通和交流,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促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目前初中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現狀
(一)學校進行歷史課程教育的功能性認識存在偏差
初中歷史教育課程需要根據其自身政治性、民族性以及倫理性的特點,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文化的精髓通過教學的形式進行傳承,但是面對巨大的升學考試壓力,很多學校和教師似乎已經忘記了歷史學科教學本質性的教學目標,逐漸使歷史教育呈現出功利色彩。這種教學目的的偏差,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有沒有對知識點全面記憶,能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忽視了其中對人文意識的培養,沒有將歷史學科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
(二)初中歷史教師缺乏人文精神素質
學生的學習壓力大,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壓力也很大,升學率成為衡量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標準。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公眾的價值觀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歷史教師也是公眾中的一員,自然也難以免俗,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升學率、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學經濟價值中,而忽視了對自身素質的提升。歷史課程也是系統性較強的科目之一,其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具有無窮的挖掘價值,教師缺乏對歷史學科學習和研究的專注力,自然難以實現自身人文精神素質的提升。還有些教師自身知識水平偏差,特別是在教育欠發達地區,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歷史學科的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對該學科的教師資源配備遠低于語文、數學等科目,這也是制約初中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教學內容缺乏對人文精神培養的安排
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內容基本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安排進行規劃,而教學大綱的制訂也基本都是按照應試教育理念而設定的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而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則相對較少,學生缺少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無法有效地對其中具備的人文精神進行感悟和學習,自然難以實現人文精神塑造的教學效果。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塑造的可行性方案
(一)轉變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理念,體現歷史教學內容的人文性
若要實現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改變學校和教師的傳統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的教育宗旨,摒棄應試教育的束縛,體現歷史教學內容中的人文性,能夠使學生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歷史學科本身具備的文化趣味性。比如:教師在進行“宋元文化”的教學時,宋徽宗統治時期宋朝滅亡,當朝皇帝沒有發揮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政體統治的作用,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由于自身朝政的沒落以及另一個國家的興起而造成的,宋徽宗雖然在政績上毫無建樹,導致宋朝的衰敗,但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動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教師在進行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將宋徽宗在繪畫、書法以及詩詞方面的造詣進行闡述,在其對文化和藝術的癡愛之下,也推出了相關的政策促進了民間文化的發展,宋詞和宋瓷對現代社會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清明上河圖》不僅反映了當朝文化的造詣,同時也映射了當時動蕩的社會以及不安的朝政。歷史本身就是辯證的,教師將這些具有辯證性卻充滿人文性的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能夠使學生對宋朝歷史有獨到的見解,提升自身的'文化認知和人文素質,能夠促進其自身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深度挖掘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人文思想
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時,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挖掘,能夠體會到知識點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利用這些教學內容,實現人文教學,促進學生人文意識的提升。比如:教師在進行有關近代史的教學內容時,中國的近代史本身就是血淚史,中華民族的熱血青年為了改變當時的歷史現狀,而不斷地進行革命性的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正是由于這些運動推動了歷史的車輪向現代前進、向文明前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闡述發生這些歷史事件的時期、人物以及事件所產生的影響,更要向學生闡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將其中表現的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向學生進行解讀,不僅僅是一次運動,更是無數的革命志士為了挽救祖國的生命而做出的流血和犧牲。即使現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愛國主義精神是每一個學生、每一名公民都應該具備的,教師要通過教學過程,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影響學生的人文思維意識發展。
(三)拓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弘揚人文精神
初中歷史教學有對于世界文化的教學內容安排,對于沒有直接接觸過另一種社會和背景的學生來說,這些教學內容是存在距離感的,教師可以拓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對世界歷史有真實的感知,在教學過程中弘揚文化共榮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在教學準備階段,搜索有關世界歷史文化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向學生展示《英雄交響曲》的魅力,向學生展示托爾斯泰作品的有關電影情節,向學生展示凡高對藝術的執著,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化和藝術其實在有些角度而言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因為文化和藝術的美好,這些美好的作品得以產生世界范圍的影響力。
(四)創新教學模式,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
教學改革的推行深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和自主探索知識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存在,促進其個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比如:教師在進行有關改革開放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搜集,讓學生能夠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對改革開放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國因為改革開放而發生的變化,在課堂教學時間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使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更為直觀深入的理解,同時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內在的不斷探究、敢于創新的奮進精神,使學生能夠在無形之中實現人文精神的塑造。
四、結語
教育的本質目的是教書育人,初中歷史教育課程不僅需要讓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還需要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歷史知識結構,對歷史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教師要重視歷史課程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利用多樣的途徑和方式,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塑造,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迎合新教育形勢下對初中歷史學科的教育要求,實現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峰.人文價值視角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索[J].成才之路,2015(17):19.
[2]李高原.初中歷史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J].未來英才,2015(10):205.
[3]李揚儒.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34):20-21.
【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學論文)12-06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04-02
論文語文教學呼喚人文精神04-27
人文精神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論文07-22
數學教學中人文精神初探論文04-02
歷史教學初中歷史的論文07-27
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論文04-02
學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融合論文06-24
高師鋼琴教學能力塑造及培養論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