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與建議論文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影響學生的規格和質量。為了了解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通過訪談等方法對G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存在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系不緊密、教育實踐類課程實施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增進專業技能類課程比重、重合專業理論課內容和拓展教育實踐課程的方式等措施加以改進。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因此,對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1 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
“課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課程水平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素質水平,課程結構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1]什么是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指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2]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存在專業理論課程的課時較多,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課時偏少的問題。高師院校學生來自于高中畢業生,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后才開始學習技能,學習專業技能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技能類課程課時少,導致練習技能的時間少,專業技能不夠扎實。在訪談中,學生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類課程之間如何設置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發展的需求和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的要求,多數學生希望專業理論課程、技能類課程的課時分配能夠更加合理,希望增加技能類課程的課時。
在就業時,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技能不扎實,在面試應聘的時候沒有競爭優勢。針對調查對象的訪談也說明了學校目前的專業課程結構分配需要進一步完善,“多開技能課,有利于就業”是很多學生的共識。如一位大四學生說:“在招聘面試時,人家會問,你有哪些特長,很尷尬,不想過分夸大自己,但確實也沒有特長。課程安排是泛而不精,沒有拿手的技能。
學校比較重視理論課程,但這些都是隱性的東西,在就業時很難衡量,而很顯然,舞蹈、繪畫、鋼琴屬于顯性特長,你是否擅長一眼就很明了,并且幼兒園的面試往往也很注重這些,所以個人覺得學校應增加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課時比例,讓我們可以多練習。”
2 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系不緊密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較多,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專業理論課程講授中,都會聯系幼兒園實際,但存在與實際聯系不緊密的情況。由于專業理論知識不能與幼兒園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已畢業的一位學生說:“大學時雖學習了有關五大領域教育的課程,但是結合在幼兒園工作一年的經驗發現,很多基礎且重要的概念在上課中雖然提及,但沒有結合實例來說明,印象并不深,直至工作后才會發現問題,再返回書中去深層次理解。”另一位已畢業的學生說:“有一次我上公開課,進行反思和評課時,一位老師對我的課堂設計提出質疑,我說我是按照所學的理論來做的,但那位老師指出在校所學的理論和教學實際不符合。”
3 教育實踐類課程實施效果不理想
作為師范生,教育實踐是非常重要的,進入工作單位后無法立即勝任教育教學的話,對求職者來說是很明顯的短板,面試單位更青睞于有幼兒教育實踐經驗的求職者。教育實踐類課程一般指見習和實習,在見習和實習中,學生可以把所學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能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見習和實習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G師范學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教育見習和實習必須有18周時間。
G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見習和實習一般是在幼兒園,見習和實習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有時效果不理想。雖然從大一就開始每學期一周的見習,但是見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一學生去幼兒園見習,積極性挺高,感覺后面的見習跟前面差別不很大,積極性不高。在進行訪談時,一位大三學生認為:“之前的見習活動并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去見習大多是為了拿到學分,應付報告之類的,當成是考核,而實際上我們如果能夠增加見習機會的話,對見習效果的體驗應該會更好。
比如說可以每周都固定去實習基地,與幼兒園老師充分地溝通交流,而不只是看到一些很流于表面的東西,這樣對于我們日后的工作會更有幫助。”也有學生建議增加更多的實踐機會,一位大四學生建議:“大學課程應有更多的實踐調研學習,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可愛又天真的孩子,有時孩子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要去讀懂他們的肢體語言,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多實踐會更了解孩子,從而幫助他們成長。”
二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1 增加專業技能類課程比重,體現專業特色
適當減少專業理論課程的比重,增加專業課程中技能類課程的比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技能機會;同時,專業技能類課程要與藝術院系的課程有所區分,體現學前教育的專業特色。在對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訪談時,他們提出學校的專業技能類課程設置可以考慮重點突出學前教育的特色,重點訓練學生對學前教育領域相關內容的掌握,一位已畢業的學生說:“現在有藝術類的學生也去幼兒園應聘,他們技能比我們強很多,和他們比舞蹈、畫畫、鋼琴肯定不行,但他們學的偏重于成人,沒有針對學前兒童,因此我們的課程設置內容可以偏重幼兒的,突出學前教育的特色。”
針對專業技能類課程設置課時偏少,學生的專業技能底子薄弱的問題,教師可以因材施教,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技能基礎和個人需求參照不同的評價標準,而不必整齊劃一地要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擅長音樂,但在舞蹈方面差,這就需要我們對待兩門課程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特長。
2 整合專業理論課程內容,改革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但掌握理論知識也是必要的。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應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內容,應整合各類課程內容,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將有關聯的課程整合在一起。
另外,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程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提出“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 [3]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注重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改革。教師可以嘗試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特點、能力等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單純的.講授為主;也可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通過小組討論,以某課題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主動獲取理論知識;也可以成立固定的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探究,從而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課程中加強模擬教學、現場教學、說課、評課等實踐環節。
3 拓展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方式,重視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見習和實習地點應不局限于幼兒園,應拓展見習和實習的地點,也可以是早教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等機構,實踐類課程的實踐方式也可以是小組匯報、參加社會活動、調研等方式,以便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與機會提高他們各方面的實踐能力。
為了使見習和實習獲得良好的效果,應對見習和實習進行系統地規劃,領導、帶隊教師和學生等方面也應重視見習和實習。有關領導應加強對見習和實習的檢查,加強過程管理和監督;帶隊教師要與見習和實習單位緊密合作,與見習和實習基地的教師多溝通,也要加強學生對見習和實習的認識,對學生在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掌握,并提供及時的幫助;見習和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也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見習和實習的目的以及重要性,認真完成見習和實習的各項任務,并加強對見習和實習的反思,反思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促進實踐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
總之,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課程作為學科發展的支撐,在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專業的時代背景下,高師院校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當前幼兒園對教師素養的需求,改革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4]只有不斷改革和完善,才能形成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擁有高尚的師德、廣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能力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