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小學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論文
當前,新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快速地向前推進,不少學校領導將之作為一種在新形勢下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創設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教師帶著極大的熱情關注并投入到這項教育工作中來,學校領導和教師有這樣的積極性當然是好事情,但是,我們也必須透過這種心理熱,做一些冷靜思考和嚴謹的探索及研究,以保證心理教育工作作為一門科學健康地發展下去。
一、關于此項工作的稱謂
對于學校心理教育這一概念,無論是學術界、大眾媒體,還是學校的實際工作者,都有一些不同的稱謂,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人對這項工作內容理解上的混亂。就筆者所見,對此項工作的稱謂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教育”等。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辭海》對心理教育的解釋是:以培養心理素質和解決心理問題為基本目標的教育,包括心理培養、心理訓練、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等。有兩種形式:一是積極的心理教育,指培養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是占主導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極的心理教育,指解決心理問題,保持心理健康。這正是我們大多數心理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只能代表消極的心理教育,因此此稱謂似有不妥。
關于“心理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這樣的稱謂具有時代性,內容上與德、智、體一樣,己成為學校重要工作內容。筆者認為,學校心理教育有其特定內涵,在稱謂上不宜過于寬泛。“心理素質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說除了身體素質之外,其他什么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素質之中,各門學科都能發展學生心理素質,這樣,心理教育融化在各門學科、各項活動中,就忽視了它的特殊性和針對性。
關于“心理輔導”。它強調了教育與輔導的區別。這一問題只有在將教育限定在“傳統教育”時才存在,而事實上,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模式己受到沖擊,按照現代教育觀念,輔導也屬于教育的范疇,它主要是一種教育方法,而教育的內涵與之相比要豐富得多,而且教育也并非排斥“為學生服務”、“注重潛能發揮”等輔導的特定內涵。因此,以“心理輔導”來命名也不妥。
關于“心理咨詢”。其實它是心理輔導的一部分。學校心理教育不僅包括心理咨詢,還包括各種活動課、團體輔導、社區服務等。單純地以“心理咨詢”來命名不能包容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內涵。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辭海》對“心理教育”的稱謂和解釋是最恰當的。
二、關于學校心理教育承擔者的稱謂
時下有“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員”,和‘心理輔導員”等稱謂。“心理教師”是相對于學科而言,如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等,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綜合性教育活動,并非一門學科能擔當。它注重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助互助,増加體驗,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是體驗性和生活性活動,和學科教學相距甚遠。因此,將心理教育的承擔者稱做“心理教師”是不合適的。“心理咨詢員”,中小學教師大多沒有專門學過臨床心理學,而是由學科教師或班主任通過短期培訓而走馬上任,若用“心理咨詢員”的稱謂,強化了精神醫學的色彩,拉開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故也不合適。“心理輔導員”則較為合適,對應和區別于“政治輔導員”,它既包含有心理咨詢員的職責和任務,也有學校教育的色彩,體現了學生心理教育的特殊性,便于學生認同和接受。
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場所的稱謂
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設置有心理咨詢室,這種設置無疑是必要的,但這種稱謂值得推敲。實際上,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心理影響,社會公眾對心理咨詢的接受意識不強,小學生自我認知和辨別能力很有限,甚至搞不清什么是煩惱、焦慮等心理問題。中學生處于心理“閉鎖期”,對青春期的心理問題更是‘諱莫如深”所以,中小學生踏進心理咨詢室的比例是比較低的,這與“咨詢室”的稱謂有一定關系。雖然使用“咨詢室”,可以體現心理教育的專業性,但同時,也給人一種“精神醫學門診的感覺”。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較好的學校,往往將“心理咨詢室”稱之為“陽光心理室”、“青春心理屋”等,筆者認為,這種叫法有它的現實性、合理性,既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意義,又符合學生認識接受的習慣,名字溫馨、生動、自然、不嚴肅刻板。
四、關于心理教育熱的興起,是否意味著德育工作已經過時
目前有種不良傾向,似乎認為學校德育工作是“空對空”,思想政治教育己過時,沒必要了。而心理問題人人都有而且越來越多,人們更多地是關注心理健康問題。還有人認為,抓心理教育容易出成績,能夠形成“特色”,產生效應,而德育己無“潛力可挖”,再提德育,就是沿襲傳統教育模式,只有心育才能順應教育改革潮流。這是一種誤解。德育與心育,都是學校教育中缺一不可的教育內容,兩者的總目的都是為了育人,只是側重點不一樣罷了。德育主要是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負責,心育主要對學生個體的發展與終身幸福負責,德育主要靠先入為主、科學灌輸,而心育則是要調動起學生內在的心理能動性來發展自己。在實踐中,我們擁有一支龐大的德育隊伍,他們為了提高德育實效性,自然而然地將目光盯著心理教育上,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再加上長期的德育經驗積累,對心理教育很有悟性。另外,德育的重要性己普及到各個方面,如果充分認識心理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也容易使心理教育工作受到各個方面的重視,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就學校德育來說,一旦能與心育結合,合理吸收心育的有關理論和技巧,就有助于増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根基,使學校德育躍上一個新的層面。
五、關于學生心理疾患者的比例
當代中小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十分復雜,生活和學習壓力大,社會各種誘惑多,而他們的身心發展正處于人生的“過渡期”和“危險期”,他們在復雜的影響下,極易形成許多不健康的心理,甚至產生各種心理疾患。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客觀存在,心理教育勢在必行。盡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任意夸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媒體刊載,中小學生有心理問題者的比例竟然達到了28%甚至有11%的'中小學生有心理缺陷,而有關中小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或逐年遞増等話語更是屢見報端。勿庸置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夸大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對心理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是有害無益的。之所以得出有如此高比例的中小學生有心理問題,是因為目前我們并沒有一個權威、科學、統一的測定方法,于是便各行其是,各拿自己的一套東西去測定,造成了混亂。
六、關于心理測驗和心理檔案
目前,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學生心理檔案。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心理教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材料。然而,在中小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中,一些學校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準則,造成不良后果,如有的心理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影響了心理測量結果;有的人誤用、濫用心理測驗,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心理測驗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心理特點加以武斷的解釋;有的人未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原則,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心理教育的健康開展,并可能引發一些不良的社會效果。從心理科學的角度講,任何心理健康的檢測工具均有其局限性,更何況中小學生的心理正處于高速發展變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測驗而給發展中的學生‘下定論”就可能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從而給學生的一生都造成不良影響,這是反科學的錯誤做法。因此,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謹慎使用心理測驗手段,更不能強迫學生接受心理測驗。
【對中小學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中職心理教育思考論文06-21
淺談對心理教育的思考論文07-03
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06-22
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論文06-20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與思考01-13
微課應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論文06-2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1-22
中小學心理教育模式探索論文06-20
網絡教育平臺界面學習心理思考論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