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淺談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改革論文

時間:2021-06-15 16:02:23 論文 我要投稿

淺談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改革論文

  素質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綜合于一體的教育。李嵐清同志曾說“: 美育教育是貫徹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方面,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音樂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1〕音樂教育堪稱心靈的凈化劑,它通過培養人的審美觀,繼而對整個人產生全面影響,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具體到綜合類大學的音樂教育,其教育成果的提高與否將直接關系到綜合類大學素質教育改革的成敗。

淺談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改革論文

  一、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音樂教育對美育的積極作用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為了培養人們具有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活動。音樂教育主要是以音樂的形式將美傳遞給人們,讓人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感染力,并逐步提高人們的音樂素質和審美能力。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指導大學生用心聆聽音樂,從而感受樂曲中的歡愉、憂傷、激昂或感動,領悟每個音符所傳遞的情感,從而觸碰到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演奏者在演奏樂曲時的情感和意境,并最終在樂曲中得到美的享受。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將美的內容傳播給大學生,使大學生接受并喜愛這一形式,并將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內化為個人的藝術修養,從而逐步養成欣賞音樂的審美習慣和符合自身知識結構的審美理念,并促成內心審美的和諧發展,甚至升華到洗禮心靈的功能境界。

  (二)音樂教育對德育的積極作用

  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視音樂為培養人們高尚道德品質以及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對德育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從古至今,音樂一直被認為是提高道德素質及修養的有效途徑,音樂的育人思想也長期被人們所提倡。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正處于逐漸成熟的時期,他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極易被錯誤的思想觀念所毒害。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犯罪現象的發生概率會隨著音樂的健康程度發生波動,所以,加強美育對于引導大學生認清美丑、是非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重大,它典雅高貴、優美純凈,包含著歌頌美好、贊頌人生的內容。聆聽高雅音樂可以提升品格、凈化心靈。總而言之,在培養大學生品德方面,音樂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音樂教育對智育的積極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人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分管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功能,如果能夠合理調整大腦的工作與休息,將能獲得較高的效率,反之,將會嚴重阻礙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高。正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說“: 每周至少聽一次音樂,我腦中那些已衰弱的部分就會保持它們的`生命力;如果失去這些愛好,無疑就會失去一部分幸福,同時也會影響智力及創造力。”〔2〕錢學森同志也曾說過,他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的藝術家夫人。他認為: “只注意邏輯思維,就易犯了機械的、片面的毛病,導致缺乏整體的認識。”這些實例足以證明,音樂是保持生命和智力發展的重要保障,它既可以發展大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自我認知、社交、創造思維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充分調動和發展大學生的各種潛能,又可以平衡左右大腦的功能,發揮其創造才能。

  (四)音樂教育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

  人的內心感受直接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比如,愉快的心情可以積極改善和加強人體的活力;反之,憎恨、焦慮等消極的情緒則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干擾和刺激,并給人體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例如,欣賞作曲家冼星海所創作的《保衛黃河》時,伴隨著驚心動魄的音響,聽眾一方面會為之熱血沸騰,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會感同身受地使人格高尚起來。正像貝多芬所說:“音樂之于心靈,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學還崇高的啟示。”作曲家正是運用了這種對應的邏輯關系,通過精妙的音樂沁人心脾,實現了樂曲與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上世紀 80 年代至今,我國綜合類大學的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和發展。第一方面,從教育觀念來看,人們對音樂教育的特殊作用已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其中包含對培養創造性人才的認識,正是這樣的認識也促使了高校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第二方面,從教育實踐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來看,我國部分綜合類大學通過設置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如音樂學院等負責學校的音樂教育,對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與推動作用。第三方面,從教育對象來看,音樂已經深入到了大學生的生活中,音樂在大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也持同樣的意見,認為音樂對于邏輯思維主導的他們也有著積極的影響。針對目前綜合類大學的基本狀況,應全面構建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課程,例如,進行特殊的教學改革實驗、構建創新的教學模式、建立合理的課程設置等。

  三、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內容改革

  我國高校的普通音樂教育長期處于教學專業化、技術化的誤區,即利用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求大部分大學生,最終的考核評價也嚴格依照專業音樂教育進行。毫無疑問,這種做法促進了大學生整體音樂素質水平的提升。但在另一方面,“填鴨式”、強制式的教學可能會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引發大學生對音樂教育的反感,進而影響普通音樂教育功能的發揮。把握問題的本質,筆者認為,部分綜合類大學對于普通音樂教育的原則和相應的課程構建并沒有清醒的認識,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合理、培養目標脫離市場需求、課程架構不協調等,都是構建音樂教育內容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音樂教育內容設置的基本原則

  鑒于音樂教育服務的對象有所差異,且音樂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大學生的音樂鑒賞、創作與實踐能力,綜合類大學的課程內容設置需要本著以公選課為主、特別課為輔,普及與提高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公選課為例,它是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課程,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相應的音樂審美能力為核心,因而必須要考慮到大學生音樂素質水平不一的情況,通常可以開設“音樂入門”“怎樣識簡譜和五線譜”“中外音樂鑒賞”等課程,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一定音樂學分或選修一定數目的音樂基礎類課程,強力助推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針對那些具有藝術天分的大學生,可以開設不同門類的特別課或者跟隨固定教師學習,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潛能。對于學校而言,這種方式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 不單單在于這些大學生可以為學校爭得榮譽,更是因為這部分大學生所表現出的榜樣作用。站在某種角度看,這些大學生將會成為校園藝術(音樂)文化的主要傳播者與發起者,為校園藝術氛圍的營造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需要為他們的藝術天分負責,為他們提供一個升華和表現的平臺,并針對這部分大學生的興趣特長,將聲樂、指揮、高難度樂器等內容加入到特別課的學習中去。

  (二)音樂教育內容改革策略

  1.課程內容安排更加廣泛

  音樂教育的內容應當是廣泛的,主要包括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音樂鑒賞與創作以及音樂文化三類。學習音樂,首先要掌握基礎的樂理知識和具備一定的音樂實操能力,但是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我國綜合類大學普通大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偏低。據相關報道顯示,超過 60%的在校大學生缺乏對音樂基礎理論的認知。時下,大學生普遍沉浸于流行音樂之中,對高雅音樂、傳統音樂“聽不懂、看不懂”,更不用說賞析其中的內涵。審美離不開必要的認知。馬克思就曾說過:“對于辨不清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并不是他所能涉及的領域。”可能這句話略顯偏激,但是確實表明了音樂基本素養的缺乏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行為。其次,音樂是一門實踐性的藝術, 它從人們長期的情感表達與內心吐露行為中演化而來,可以說,人的情感與心靈在音樂實踐中得到了升華。正如托爾斯泰曾經在聽到了《如歌的行板》,感受到了人民苦難的內心一樣,若想充分地了解音樂,必須要有一定的音樂實踐基礎。教師通過在音樂教學中安排一定的音樂實踐內容,如音樂賞析、交流情感、共同創作等,能夠使大學生在真實的藝術體驗中領略音樂的細節與美,同時,具體的實踐過程也會無形地鍛煉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培養大學生樂觀向上的性格,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積極的影響。最后,音樂教育課程內容還應該包含藝術批評、藝術相關以及藝術史的研究。很多院校忽視了這一點,但是這一方面恰恰是幫助大學生建立完整音樂體系,促進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所在。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在大學階段彌補之前高等教育的遺憾,讓大學生掌握基礎音樂知識,這既是多元化社會面向當代大學生提出的實際需求,也是高校出于完善、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2.課程內容組織趨于整體,更具綜合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穩步前行,人們愈加意識到音樂課程內容過于專業化、技術化,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眼下的音樂課程內容組織上,應當淡化課程個體之間的界限,強化整體的關聯性,這是未來綜合類大學音樂課程體系構建的主要方向。課程的綜合性指的是將幾門具有明顯或潛在關聯的課程有機地聯合起來,這種做法最大的優點就在于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它能有效地避免課程內容之間的獨立與重復。同時,大學生在綜合教學中可能會接觸到單一課程中難以發現的潛在問題,既增加了文化信息量的積累,大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也以更加具有綜合性的方式獲得強化。

  根據上述觀點,當下綜合類大學的音樂素質教育可以考慮以一門課程為主體、關聯課程內容為輔,如在進行大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時,可以憑借樂理、歌唱、鑒賞、音樂史等音樂教育內容之間的一般規律,將審美對象的某一構成要素視為中心點,通過關聯課程之間的整合學習,讓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掌握完整的音樂藝術體系。綜合類大學畢竟不是專業的藝術院校,且普通大學生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與興趣接觸音樂,因而綜合性的音樂課程內容組織為大學生群體營造了一個廣泛關聯、整體的學習平臺,在引導大學生多角度思維、開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課程內容植入更加多元化

  這里主要是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多元文化相結合的音樂教育體系。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一直以歐洲音樂文化為中心,而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卻長期處于從屬地位,造成了傳統音樂教育形式及文化不受重視的現狀。為了傳承優秀中國音樂文化,應當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融入中國音樂文化基礎知識、中國民族音樂鑒賞及中國音樂展示等課程,這種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課程體系對于大學生來說才是最全面、最合理的。再者,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是內容多元化的重要表現。音樂的發展幾乎貫穿了人類所有的歷史階段,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文學、宗教、哲學等因素的影響,甚至與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只有涉及了這些領域,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構架才會是完整的。音樂教育絕對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上,作為藝術,音樂有著傳播和開放的天性。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通過系統地組織音樂節、歌手大賽等活動,一方面為整個校園營造了濃厚的音樂氛圍,同時也給予了部分有興趣、有天分的大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極大地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深化了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人類把握和認識客觀有三把鑰匙,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是音符。”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提到了相當的高度,但在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仍是薄弱環節,相應的課程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及統一的課程標準。本文對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的構建合理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思路仍需在教育實踐中得到檢驗。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不斷地觀察、總結,充實這一構想,以期對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

【淺談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論文03-31

大學音樂教育論文03-31

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與文化研究論文06-23

淺談商務禮儀論文內容04-11

淺談小學教育改革方向論文12-29

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傳統論文04-23

淺談膠帶機控制改革論文04-03

淺析企業工資改革的意義論文08-09

淺談繼承傳統藝術的意義論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