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音樂教學的主動脈的論文
我們應挖掘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使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培育情感,鍛煉其審美的感受和表達能力。
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音樂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最初,可選擇一些臉炙人口的名歌名曲,如:(我愛你,中國》、《黃河大合唱》、《我的太陽》及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使學生直接感受音樂,打破學生對欣賞音樂的神秘感,讓學生感到自己能昕懂音樂。在方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欣賞-首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聽辨不同的樂器,分析作品的段落、風格等。音樂可以賦于學生展現情感的空間,情感的交流又使學生對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運用有利于教學的→切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獲得更多地情感體驗。
二、培養學生對聲樂作品情感的理解性
想要準確表達一首作品的情感內涵,光有熱情和激情是遠遠不夠的,準確的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才能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例如歌曲《十五的月亮),從歌曲的歌詞來看,描寫的是軍人和軍人的妻子兩個人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一個在邊關守衛邊疆,另一個在家中照顧孩子、父母,為了祖國做貢獻,丈夫的軍功章有丈夫的一半也有軍人妻子的→半。我們仔細的`分析其中的每一個字、每個詞、每一句、每一段,都能夠看出-對恩愛的夫妻,為了祖國一同奉獻,歌曲中飽含著濃濃的情和深深的愛。從旋律的發展來看,前面仿佛是深情的訴說,節奏平穩,旋律優美流暢,中間部分曲調逐漸推起,表達了情緒的興奮和內心的美好,到了歌曲的后半部分,隨著音高的升高,高潮出現,強調了豐收的果實和對祖國的貢獻有著兩個人的共同的奉獻,結尾的旋律又變平緩,飽含著軍人對妻子的贊嘆和認同,尾聲以一個單音的"啊"的旋律變化,帶出了全曲的情感總結。有了這些對歌曲的內容和情感上的認知,我們的學生才會準確的把握情緒,完美的表現出歌曲的情感。
三、運用體驗式欣賞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體驗式欣賞方式則是一種以情感體驗為中心,調動自身聯覺的各種感知完成整個欣賞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體驗情感和情緒是最重要的,通過想象的活動來理解音樂所描述的各種內容。當然,這種體驗式的欣賞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主觀能動性。比如當我們欣賞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時,也許我們并不知道這首樂曲的內在含義或寫作背景,同時對作曲家的生平也不了解,但只要我們聽到終樂章《哈利路亞》時→樣會被感動,會覺得肅然起敬。顯然,我們被→種激昂、肅穆的感情聽打動。有些音樂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去加以體驗,并與樂曲所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由此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例如舒曼的鋼琴組曲《兒童情景》表現的是對兒童時代生活的美好回憶。我們在進行昕賞時,也會勾起自己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音樂中活潑的旋律,讓人感受到童年的天真爛漫,以及無憂無慮的游戲生活。這種欣賞方式要求欣賞者是具有豐富、深刻的感情內涵的人,并且情感知覺敏感,這樣對音樂的體驗才更深刻。
四、運用音樂來陶冶情操培育情感
以音樂來陶冶情操,培育情感是非常見效的。司馬遷說過"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樂"感心動耳,蕩氣回腸",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等這些音樂大師或以悲槍、或以憂郁、或以歡快、或以雄壯……激蕩著人們的心弦,對這些音樂的欣賞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健康豐富的情感。
如,貝多芬的《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是一首規模宏大、氣勢磅暗的作品,激烈的矛盾沖突、頑強的斗爭精神等典型的風格在此-覽無余。評論家們更是將這首樂曲比作"火山的爆發"、"花崗石河床中的熔巖"等等。而貝多芬自己在回答學生關于這部作品的內容時說"去讀一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描述的是人與大自然爭戰,人通過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戰勝大自然,貝多芬的《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也正是表現了這樣的情感。根據高爾基的回憶,列寧非常喜歡這首奏鳴曲,曾經稱贊道:
"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愿每天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1日此的一部音樂著作,如果能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和理解,則不難增強學生與艱難困苦做斗爭的精神。
五、結語
《標準》強調在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學生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同時也說明了音樂教學應貫穿情感教育來實現教學中的學生主動參與與和諧發展。
【把握音樂教學的主動脈的論文】相關文章:
音樂教學論文08-10
把握教材特點搞好單元教學的論文06-15
關于音樂的教學論文03-29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03-29
音樂優秀教學論文03-29
小學的音樂教學論文03-29
高中的音樂教學論文03-29
教師音樂教學論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