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高等學校發展規劃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及日趨激烈的辦學競爭,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科學合理地制定并實施發展規劃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作為戰略規劃表現形式的規劃文本,不僅是規劃前期調研成果的表現,也是后期實施的依據。通過從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數量化指標、辦學特色、戰略管理五個方面對我國百余所高等學校的發展規劃文本進行的闡述和分析,發現在各級各類高校的發展規劃中普遍存在著不盡完善之處。
一、樣本選擇
二、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
指導思想是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的理論基礎,也是關系到學校未來走向的核心和靈魂,對學校的發展起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任何發展目標的制定,都必然有相應的思想作指導。以先進、科學思想為指導制定的戰略目標,對組織的發展將起到極好的引導作用;相反,則有可能將組織的發展引向岐途。縱觀這一百所院校,其指導思想多涵蓋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體現學校社會主義辦學性質的政策理論指導;涵蓋學校精神、理念及特色的辦學思路;規定學校工作重點及發展任務的總體闡述。
1.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在高校十一五發展規劃中主要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211”、“985”工程高校紛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積極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努力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各高職高專院校也在為大力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創造條件。而學生的主體地位明顯受到忽視,一般本科公辦高校表現尤甚,即使有對學生的關注,也多集中在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
2.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關系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主要表現為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我國高校表現出自上而下的內涵發展道路趨勢,在“985”“211”工程高校中,幾乎所有高校都提出走內涵發展道路;但是在高職高專院校,呈現出明顯的規模擴張、粗放發展態勢;一般本科院校的內涵發展道路也面臨著很多挑戰。
首先在規模上,“985”、“211”工程高校提出要穩定或控制本科生的數量,重點及適度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逐步構建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不僅說明了我國高層次的高校走向更加理智成熟的發展道路,也對我國其他層次的高校指明了科學發展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多在“十五”規劃時期完成了規模擴張,這部分院校本科生的規模已基本趨于穩定,另一部分發展較晚的本科院校年擴招率多在10%以下。此外,一般本科院校還積極申報碩士學位授予點,其研究生規模呈現出大力擴張態勢,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發展成人教育。民辦高校、獨立學院、高職高專院校當前的競爭主要表現為招生人數、辦學規模的競爭,其招生人數進入了一個逐步并持續增長的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增量主要靠此類學校完成。
其次在質量上,從“985”工程高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民辦、高職高專院校,所有的學校都提出要以質量求得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他們從不同渠道和角度出發,以提高辦學質量。“985”、“211”工程高校多把精力放在科研創新、發展重點學科群及交叉學科、建設高水平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學科結構調整上,我國高校表現出戰略的一致性,即集中優勢力量提高國際化水平和建立現代大學管理體制上;一般本科院校多注重優化學科結構,加強省、校級重點學科建設,積極申報碩、博學位授予點,國家、省精品課程建設等可以量化的指標建設上,以期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民辦及高職高專院校通過引進“雙師型”人才、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面向市場、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等提高辦學質量。
再次在結構上,結構上的優化和調整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結構、學科建設結構、師資隊伍結構三個方面。“985”、“211”工程院校及全國重點院校為構建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紛紛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轉變研究生培養模式,堅持“有可為、有可不為”的方針,打造學科品牌,構建核心競爭力,凸顯辦學特色。民辦高校、高職高專院校現階段非常注重教師隊伍結構的調整,在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對師資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專兼職都有明確的量化及比例要求,此外,還大力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
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都受到辦學資金的不同程度的制約,長期以來盲目的擴張、粗放的增長方式是其根源。因此,堅定不移地走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內涵發展道路,將是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之間關系的不二選擇,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經之路。此外,一些新合并的院校和專升本院校面臨著全面實現層次結構、學科結構、師資結構等多重結構性轉型的考驗,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學科融合、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其內涵建設任重而道遠。
三、發展目標:“同質化、拔高化、求全化”傾向明顯
高等學校的發展目標是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它既包括學校總體發展目標,各分項事業發展目標,也包括各院系事業發展目標等。這些目標以總體發展目標為綱,各部分之間有序協調發展。由于我國高校對自身內外環境分析和把握不到位,以及急于求成或缺乏戰略思維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我國高校發展目標中存在著一些不甚科學合理的地方。
1.辦學目標趨同與攀升現象非常明顯
在“985”、“211”工程高校,國家、省重點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甚至高職高專院校中關于學校發展目標的表述中使用最多的詞就是一流、知名、高水平、有影響。這四個詞的不同排列組合,基本涵蓋了我國高等學校的辦學目標。如不同程度的一流又可分為世界一流、國內一流、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一流工科院校、一流多科性院校、部分學科國際一流、部分學科國內一流、省內一流,知名又可分為世界知名、中國知名,有影響包括國內外有影響、有重要影響、有一定影響,水平又有高水平、較高水平程度上的不同。
“985”工程高校的發展目標多為世界一流,在所選取的十一所國家“985”工程高校的“十一五”規劃中,其中有七所高校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奮斗目標,占63.7%。“211”工程高校的表述多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國際知名、國內高水平、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國內知名、國際上有影響、國內一流、部分學科國際知名、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大學。國家、省屬重點院校的表述多為國內一流、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國內高水平。一般本科院校多為國內有較大影響、國際有一定的知名度、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全國同類高校前列、省內一流、全國有較大影響、省內有較高知名度、部分學科國內先進水平。獨立學院以達到同類院校前列為奮斗目標。高職高專、民辦高校的辦學目標多為創建國家、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
從以上的'列舉表述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我國各層次院校的發展目標呈現出高度的統一性,且層次越高,發展目標越雷同。在一般本科、獨立學院、高職高專及民辦高校中存在盲目攀高現象,如本科院校千方百計增設碩士學位授予點,高職高專學校熱衷于“升本”。 "
2.辦學層次呈現拔高化現象
全國重點大學穩步發展本科生教育,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一般本科學校,以本科教育為基礎,大力、積極及創造條件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高職高專院校以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為主要辦學形式,兼顧成人教育、短期培訓、遠程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高等學校定位,包括高等學校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定位,一所學校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學校內部各要素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三個層面。各級各類的高校應該依據自身的實力和特色科學合理地定位,找準自身發展的方向和著力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3.辦學類型層層提升,學科類型向多科、綜合型發展
4.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求同存異”的特色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按類型可以分為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專業型、職業型等。“985”工程高校主要實施精英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高素質的杰出人才和領袖式人物;高職高專院校主要實施職業教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金字塔上下兩端的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全國、省屬重點及一般本科院校中,很多學校只提到了指標化的招生人數,很難看出甚至沒有提出其人才培養目標,僅有的一些學校的表述也多為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等陳舊提法。
我國高校并不缺乏精英人才的培養,這一職能主要由“985”、“211”工程院校承擔。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人民群眾對教育形式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近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出現了結構性失業的情況,這一狀況的本源是由人才培養目標與就業市場的脫節和錯位造成的,作為地方高等教育的承擔者,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味貪大求全、盲目上層次,要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多作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以避免同一層次教育的過度發展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5.高校服務社會的意識還不夠強
我國高校由于原有隸屬關系的不同,在共同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形成了面向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主體服務領域。從地區上劃分,我國高校的服務面向可以分為世界性、全國性和省區性。
在“985”、“211”工程高校中,除部分高校如暨南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由于地理位置和學校類型的特殊性,提出面向海外和面向世界的辦學方針,其他高校呈現出明顯的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面向特定行業及研究領域的定位。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高校,如蘭州大學提出扎根西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長安大學、延邊大學也均提出立足本區域,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在師范、財經、民族、工科、林業等特色鮮明的高校中,呈現出面向特定領域的優勢發展路線。如北京師范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均提出為基礎教育服務的理念;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提出要成為重點解決財經政法領域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重要知識創新基地。
全國、省屬重點及省部共建大學均立足于本省,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一般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提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如溫州大學提出立足溫州、常熟理工學院立足蘇南、塔里木大學立足南疆、成都大學立足成都等;高職高專院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呈現出面向行業及地區的特點。
區域發展需要地方性的院校,但我國的地方性高校盡管提出了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卻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未能對本地區的環境作全面細致的分析,沒能把握住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未能與當地形成良性、有效的互動,服務社會的意識還不夠強,成都大學的發展規劃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數量化指標:主要衡量因素
在我國高等學校發展規劃的文本中,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都制定了“十一五”時期學校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從招生規模、師資隊伍、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開放辦學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明確的數量指標要求。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學校的這些指標,一方面,這些指標很容易把握和考核,也很符合我國高校的現實情況,因為有指標是很容易受到社會監督的,也會督促學校改變“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形式主義,進而迫使學校以發展規劃為指導,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們要把握住發展規劃的本質和內涵,發展規劃是對學校未來發展目標的確定、落實和實現所進行的謀劃、安排或展望,是動態和靜態的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相互結合所作出的前導性的預測。特別是在社會急速變革的今天,高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層出不窮、無法預測的。所以規劃要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體現出靈活性和環境適應性。因此,構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評估標準和辦法顯得尤為迫切。
五、戰略管理:發展規劃的最終走向
科學合理地制訂規劃只是基礎,規劃的價值和生命力在于它的執行,得不到執行的規劃只能是無所意義的擺設。在我國高等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文本中,幾乎所有學校都花了很大的篇幅制定了發展規劃的實施及保障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的落實情況由于普遍存在著缺乏評估和控制環節而無從得知。評估與控制環節的缺失,使得我們很難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監測與調整。高校的發展規劃僅僅停留在文件層面而流于形式,隨著時間的流逝,發展規劃也多束之高閣,缺乏對學校實際運行的指導,也就失去了自身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重視高校發展規劃工作,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規劃評估和控制機制,從而實現高校從戰略規劃向戰略管理的轉變。
【新時期我國高等學校發展規劃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新時期我國服務貿易論文參考06-01
新時期繼電保護的廣域保護研究的論文06-17
對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戰略的研究論文06-28
我國職師培訓研究論文04-16
我國銀行的績效管理研究論文06-29
新時期幼兒園安全建設研究論文04-12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研究論文06-23
我國反生產行為的現狀研究論文04-16
我國傳統戲曲的傳播研究論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