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概論期末論文參考
網絡傳播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ch特色的有限影響
網絡從1995年被正式定義至今已經有9年。按照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來說時間也不算短。自從他開始的那一刻就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傳統媒介發出了警告。就和電波被運用馬克斯先生的預言一樣的失效了,目前為止全世界的傳統媒介依然沒有消失,甚至發展的還很正常。這里面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就中國的特殊環境來分析網絡傳播在中國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網絡在中國落地是在1994年4月,到1997年底中國因特網用戶超過60萬,比上一年增長了600%。2004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了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到2003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了7950萬,居世界第二位。上網計算機達到3089萬臺。數據驚人,但是背后卻有著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和互聯網普及率僅有6.1%,低于互聯網普及階段的10%,比9.72%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的大背景,可見中國的網絡發展的也不見得有多迅猛。再來對比下我國的傳統媒介。目前,我國約有近2000種公開發行的報紙,4000多家電臺、電視臺,8000多種期刊雜志和兩家通訊社。顯而易見目前為止在中國傳統媒介還是占領著絕對的優勢。以中國最發達的上海為例:2002年就"網民"獲知重要新聞("東方網"開通)的渠道,作了調查,發現:80%的"網民"知道這一新生事物;而其中,三大傳統媒介作為第一渠道的比例合計達76.5%,與此相對,網絡僅占12.9%。從個人主業的情況看,93.4%的"網民"沒有個人主頁,擁有者僅為6.6%,但"經常使用"者不到2%;從電子郵件的情況看,雖然有超過八成(80.3%)的人使用,但"經常使用"者僅為34.4%,"使用頻率一般"者(26.2%)與"很少使用"者(19.7%)合計達45.9%;多數"網民"對一些網絡術語還不甚了解。例如,對于"烘培雞"(homepage)和"見光死"(比喻"網戀"雙方第一次相見即大失所望、中斷來往)的含義,回答正確者分別只占21.9%和31。2%;但對于"第一次親密接觸"(網絡小說名)、"愛蟲"(一種電腦病毒)的正確回答率,則上升為52.5%和73.8%。需要指出,后兩個詞語恰好是大眾媒介較多提及的,這應該不是巧合,再一次證明了傳統媒介的威力依然強大。可見網絡對中國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還非常有限。這在網絡大行其道的今天似乎有那么點滯后,但是如果從我國國情出發就一點都不難理解。
第一經濟原因。首先要上網你沒有電腦起碼也要有手機,這里以電腦為例。配備一個電腦至少需要3000元左右。上網撥號費用至少幾塊錢一個小時。還不包括維持電腦運轉的電費。雖說中國的人均收入截止到2003年達到1000美元,也只等于美國的五分之一。加上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2002年的數據就為3.11∶1。現在肯定更為擴大。人均收入還處于中下水平。很多地區就連幾百塊就可以買到的電視都沒有普及網絡又怎么會有機會觸及到他們的生活呢?在中國東西收入相差很大,農村人口大大超過城市人口,所以說網絡在中國普及是非常不現實的說法。連設備都沒有普及網絡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又從何談起?經濟水平直接導致教育水平,在對網民受教度程度調查上發現網民的教育程度基本在高中以上。但是傳統媒介的受眾就不受這種限制。所以顯而易見網絡需要設備經濟基礎更加需要一定的技術去操作甚至很多時候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個門檻在中國不具有普及性。
第二傳統觀念阻礙網絡影響。網絡是新興技術,第十四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6.8%,其次是18歲以下的網民(17.3%)和25~30歲的網民(16.4%),30歲以上的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所占比例相應減少:31~35歲的網民占到11.5%,36~40歲的占到7.3%,41~50歲的為6.7%,還有4.0%的網民在50歲以上(如圖3所示)。35歲及以下的網民占82.0%,35歲以上的網民占18.0%,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的態勢。所以這部分人群是不具備消費能力的。他們上網的引導絕大多數來自父母。而中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大部分也都是干預性很強的。加上媒體包括很多網絡媒體都一直報道青少年深陷網絡類似的負面報道。讓父母視網絡于洪水猛獸,給青年少上網造成極大的阻礙,使得網絡傳播的主要受眾人群受到極大的影響。雛鷹網曾在2002年就父母的電腦網絡知識和對孩子上網態度做過調查。結果發現90%的父母在原則上支持自己的孩子上網,但其中高達八成的的父母對如何監管孩子上網感到困惑。有將近一半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去網吧上網的記錄,而他們對此毫無例外地表示反對。
第三網絡傳播在中國的權限。網絡媒體在中國沒有采訪權。這必然帶來原創內容的缺失,所以網絡媒體(特別是商業門戶網站)沒有采訪權是其發展的最大障礙。任何的媒體最主要的生存手段就如華爾街的口號:內容的經營者。沒有原創內容的媒體必然發展會受到絕大的限制。加上中國對于網絡方面的法律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網絡為了生存需要大量的編造假新聞增加色情暴力的內容,騙點擊率。甚至盜用別人的'文章,不顧版權的四處轉載也屢見不鮮。虛擬空間發言的隱形又使得網絡的信息真假難辨,BBS上經常出現垃圾信箱。這些都導致網絡在人們心目中信用的缺失。沒有了信用度何來權威又何來強大的影響力呢?這些都是網絡傳播區別于傳統媒介的硬傷。
其實網絡媒體在中國還屬于剛剛起步。并非像很多叫囂著"狼來的"學者說得那樣,中國還沒到沒網絡不能生存的地步,也沒有到網絡化的程度。更加沒到什么傳統媒介汲汲自危的程度。一切只是剛開頭。網絡傳播相對于傳統媒介來說不過還只是個娃娃。在硬件上軟件上我們還差別與發達國家很大的一段距離,因為人口基數關系哪怕是寬帶在速度上也非常有限。加上寬帶的底普及率使得我們的網絡運轉得還不暢通。網絡發展的功能其實還非常有限。加上ch政治的特殊性---媒體是d的耳目喉舌,對于媒介哪怕是進入到wto時代中國政府也只作出很有限的承諾。所以對于網絡媒介這個自由甚至可能自由"過度"的平臺當然限制多多。有一段話我覺得作為總結很合適:從中國狀況看,即使加上接觸網絡媒介的時間量,1999年的合計數也只相當于1997年的90%。這就十分清楚地顯示了受眾個人在生理條件(即信息消費能力)方面的局限和邊界。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網絡及其他新興媒介的沖擊,傳統媒介的擴張也已經達到或接近了極限。因此,競爭只能在飽和或趨于飽和的市場中展開。其結果必然是,造成媒介原有地盤、利益、勢力范圍的重新調整和分割。所以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網絡傳播對于傳統媒介來說他的影響并沒預期和傳言的那么大。就回到我得題目了中國特色的有限影響。
參考資料:
1、張海鷹、滕謙《網絡傳播概論》新世紀版本 P39
2、CNNIC調查
3、新華網北京2004年12月8日電 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前共同公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
4、劉毅《"入世"在即的中國傳媒業》,《商業時代》2001年11月A版。
5、張國良、李本乾上海網絡受眾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三)
【網絡傳播概論期末論文參考】相關文章:
網絡新媒體傳播論文03-11
網絡傳播及網絡輿論的生成作用論文04-11
視覺傳達設計與網絡傳播論文04-22
宗族文化的網絡傳播研究論文06-23
淺淡公共關系傳播論文參考02-28
網絡傳播豁免權反思論文04-27
研究區域文化網絡傳播論文06-23
淺談網絡傳播的大數據發展論文02-13
《旅游概論》試卷參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