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拯救語文的論文
拯救語文
時下語文教學步履維艱,積重難返,其原因何在?
首先,語文課本誰都看得懂,可是看得懂的,大多不會出現在考題中,弄不明白的,卻常常出題考學生。學生們絞盡腦汁而成的作文也很少會有成就感。因為評語大多批評挑剔的多,表揚贊賞的少。
其次,從語文的選文來看,部分選文失當欠妥,不少篇目內容陳舊,缺乏文學性、美感和人文的東西,有些課文甚至有明顯錯誤。如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荔枝蜜》、《茶花賦》、《秋色賦》等文,寫作年代大致屬60年代初期,那時正是我國“三分天災七分人為”的極度困難時期,而這些選文卻粉飾太平,一片鶯歌燕舞,實屬背離時代現實之作,魯迅雜文是現代文學的瑰寶,在今天也頗具現實意義的一些作品,如《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等卻未見入選。但在學術界尚有爭議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文卻赫然在目。今天看來,梁實秋的書已在大陸一版再版,文學“三大永恒主題說”已獲普遍認同。部分教師在講壇上卻仍口口聲聲將梁實秋先生稱為“反動文人”。另外,現行教材知識系統間編排還不夠嚴謹,聽、說、讀寫系統間相互脫節,教材編排較為粗糙。
第三,從老師推薦書目來看,不管外國名著也好,還是我國的名篇也罷,畢竟作品都有其時代性,陌生的時代背景,總令現在的學子心生距離感,不愿親近。加之,外國名著作為譯作,盡管在語言上譯者傾注了大量心血進行修飾,但毋庸置疑,譯作無論在行文思路還是在語言結構上,常令人產生不順暢之感。這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學生的喜愛程度。
第四,從師生“代溝”來看,由于執教教師大多與學生的年齡差異較大,教師與學生在情感、興趣、求知、教育等方面迥異,客觀上師與生的個體獨立性更是絕不相同。往往是學生喜歡的東西,教師不喜歡;教師欣賞的,學生卻表現漠然;不少學生喜歡少年作家的作品,大多數語文教師卻覺得這些作品簡單乏味,手法雷同,還不如多讀些名家的著作;一些學生喜歡翻閱都市流行的各種報刊,教師們卻覺得不如多看些主流媒體上的“正宗”美文。
第五,從信息獲得來看,傳統教育是靠師生的傳承,謂之“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唯一載體,但如今這個“載體”受到了影視、音頻、視頻和網絡的重重包圍,知識“載體”的多樣化,讓教師再也不是生發知識的唯一源泉,學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來吸取知識的滋養。以往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但現在教師的“桶”小了,而學生的“杯”卻長大了許多,大到“空杯”難填之境。
最后,從投入產出上看,在學習的主要學科里,有一種較普遍的傾向,多數學生(包括學校)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并靠此拉分。有經驗的師生都知道,考試一道數學題目作對就可以得10分以上,而語文要想考試提高10分,卻是難上加難。學好數學、物理等科對提高學習總成績明顯優于語文。
通過教學、考試、升學以及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讓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加快改革語文教學勢在必行。
1、改革語文的`考核方式。
語文應是各科中最富有人性的學科,可是考試時卻將語文分解得支離破碎,這種理科式的考查形式確需動大手術了。考試就是語文學習的指揮棒,鐵板釘釘的填空式、動輒分析語句段落的固定式,甚至連“我手寫我心”的作文都使用套公式,讓語文喪失了靈動。
2、“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編選語文教材是“樹人”的大事業,我們的選文也應“與時俱進”。舍棄缺乏美感、文學性和人文的篇目。改革現行教材過于莊重、過于嚴峻、過于理性化和神圣化的特點,讓其擁有一種生活與時代的諧趣,增添一種平民凡人的率真。體現出一種個性、靈性及人性,讓青少年產生情趣及相應的親和力。
3、在信息網絡四通八達,各種圖書蕪雜紛繁,閱讀傾向多元化的今天,不要用“海內外名流碩彥及中學大學教師愛讀的書目”來限制中學生。
推薦一些最新、最熱門、最暢銷的圖書,將當代時尚文化中鮮活的思想文化資源納入中學生的閱讀視野。畢竟,令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因為這些書貼近他們的生活。教師只要適時適當點撥,就能夠培養學生們發現與欣賞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自主的理解分析能力。
4、教師必須摒棄重共性輕個性,師講生聽的灌輸式語文教學方法,探索多彩的“巧”教法吸引學生。
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摒棄專業劃分過窄、知識分割過細的弊端,強調語文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教育,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運用及交際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應有所選擇和舍棄,有所調換和補充。可以把古今中外文學精品、電視新聞節目,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國內外經典、當紅影片等引進課堂,使語文教學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還可以在課堂學習時讓學生進閱覽室,閱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各種體裁的文章,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自我完善,同時彌補語文課本教學內容的不足,從鮮活的語文作品中學習其各種范式。
5、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進行“自我充電”。
變原來的“一桶水”為“長流水”,繼而升華為適合學生需要的“甘甜水”。將學生的“知識杯”與教師的“專業桶”都匯集到知識的大江大河上。變由師到生的知識單頻振動為師生共振,變“教學”為“學教”,確信教學不僅相長,而且互補,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從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歡悅,同時長進。
6、教育行政部門須改革語文教學的評估措施及手段。
現行的語文評估,基本是忽視動態,只重靜態;淡化過程,只重結果。試題本身很難真正做到聽、說、讀、寫統籌兼顧。與物理、數學學科評估相比,語文評估體系的可信度較低。而“標準答案”認定,也往往夾雜著評卷者極大的人為因素。
總之,要想真正地拯救語文,就應標本兼治,從“多維”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多管齊下,數措并舉,僅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是絕對救不了的。不知諸位同仁以為否?
【拯救語文的論文】相關文章:
誰來拯救語文?(網友來稿)12-06
孩子,讓老師怎么來拯救你的論文05-15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自己作文01-19
高中拯救為題議論文800字03-16
拯救閱讀12-05
拯救詩歌06-20
拯救良心09-06
《拯救》歌詞07-25
拯救地球等于拯救未來作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