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課改中的德育工作論文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縱觀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積累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功臣,沒過于教育。上至春秋時期的孔子,從他開辟了教育的先河,一直到現在,都時刻沒有停止過。而德育工作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從《大學》中的“身不修不引以齊其家,修身在于正其心”至現代的培養“有道德的”四有新人,無不體現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當今教育中,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把文化課為代表的智育作為教育的主流,從而導致德育工作沒有得到橫好的開展,以至于人民的道德素質不太高,基于 這方面的原因,作為新型教育理念,貫穿新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使其具有開展的空間,重新樹立德育的重要地位。
古人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作為評價和指導人們行為規范的準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如果沒有一定的評價和指導標準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們進行的課改中,要做好德育工作,對于道德的認識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和做好德育工作呢
首先,什么是德育?簡而言之,德育就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但什么是品德呢?什么是思想平的教育呢?又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一個范疇。從有關德育方面書籍而知,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論所教的——moral-education”。但我國認為德育應包括更多的內容,應包括;思想 ,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按照唯物辯證發的觀點,事物的發展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德育過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種價值性的環境影響,但這一環境影響起作用的先決條件是德育對象接受這一影響的內因。德育過程實際上是德育對象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
所以,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先促進他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
其次,明白了德育工作的重心是道德的建構和提升,就明白和了解道德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是非感。
是人們在辨別是非,善惡時所產生的一種道德感,是與道德評價緊密聯系的一種內心體驗。
2責任感。
責任感是個人對國家,對集體,對他人所承擔的責任的一種內心體驗。
3自尊感。
是個人要求受到社會,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和尊重的情感。
4羞愧感。
當人意識到自己或自己所屬的團體違反道德行為準則時產生的自我譴責的內心體驗,就是羞愧感。
5友誼感。
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交往,相互關心,體貼愛護,支持幫助的道德情感。
6榮譽感。
一個人在集體生活中,逐步意識到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以及自己所處的集體在大集體中的地位,由此而產生的光榮或羞愧,自豪自疚等情緒體驗就是榮譽感。
7集體主義感。
是一種關心與愛護集體,尊重于維護集體利益榮譽的道德情感。表現為對集體的熱愛,愿為集體做貢獻的熱情,對集體成就感到喜悅與自豪等情感。
8愛國主義情感。
指對祖國無限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感情。包括對祖國的大自然,對祖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祖國幾其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光榮傳統的強烈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社會主義祖國光輝前景的民族自信心。
9國際主義情感。
包括對世界各國,各族勞動人民團結友好的情感,對革命人民爭取自身解放和建設而進行的斗爭的同情,以及對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共同敵人的仇恨和憤怒的情感等。
對于道德情感的內容,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和據有關資料的整理,大致就可以歸納為以上九大方面。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就要以這幾方面為主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其道德素質進一步的將耦合提升。
從我國的古代到現代,都關注人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教育的片面性,導致德育工作開展的不理想。在教育改革中,作為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現實,放眼未來,充分發揮德育的教育性,搞好德育工作,使我國的德育工作上一個新臺階,為祖國培養出“四有”新人,讓祖國的明天變得更美好。
【淺談課改中的德育工作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農村課改論文精選09-24
在課改中收獲作文10-16
淺談初中語文課改專業化的表現與作用論文07-25
關于語文課改論文09-24
高中課改背景培養的論文09-30
高中語文在課改中的課堂教學研究論文10-02
課改師生互動及發展分析論文08-04
初中語文課改論文09-24
對課改的實踐和認識論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