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時間:2023-03-27 14:05:30 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精選11篇)

  現如今,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精選11篇)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1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過去是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讀”,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

  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么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下面我談談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1、備教材生成的價值。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

  2、備語文資源的開發。語文教學要從單一性向綜合性發展,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思考課內與課外的聯系,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的資源無處不在,但要遵循課外服務于課內,課外是對課內的補充和延伸。就一篇課文來講,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資源也不同,教師代替不了學生的需要。 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自我開發。因為教師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資源的開發是師生互動合作的過程。教師做不了最好,但要做的更好,盡可能滿足于學生。有一句話說的好“教師不在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江河。”

  3、備教學過程的構建。變程序式課堂教學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

  4、備學習方式的選擇。從理論上講教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強調的是結果,自主式強調的是過程。現代教學主張由結果走向過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討論、自主選擇、自主創造、自主領悟、自主體驗的過程,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開發了學生的潛能。那么在備課時如何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呢?我想,首先從教材的整體上把握,弄清文體形式、內容按排、練習設計(如識字、閱讀、口語交際、作文都有各自的特點)。

  5、備師生問題的生成。沒有問題課堂教學是沒有生命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自主、創造、發現、體驗。 反對教師的串問,但不能否定教師的問。教師的問要問的得法,問到關鍵,問的有價值。教師要少問,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的問,可以問的新奇、獨特。問題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切入點是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如閱讀中的題目、段落、篇章、詞句),但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序進性,體現情境性、啟發性、藝術性。

  6、備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是一種對話,包括人與人的對話,人與文本的對話,人與自然的對話,對話是多維的、立體的、網絡的。對話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 學習活動分為內含的和外顯的。內含的如:思維想象、自我對話、師生的情態對話等。外顯的如:談話式、問答式、品讀式、討論式、合作式、競賽式、表演式、游戲式、觀察式等,具體一點說就是聽、說、讀、寫、問、畫、演、唱。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2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如何備好每一節數學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教學成果,確實需要我們精心設計。

  教學是一門藝術。不管你是個人備課還是集體備課,都必須經過周密思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細致地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有的教師上課目的不明確,重點不突出,語言不準確,都是備課不過關造成的。那到底怎么備好數學課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要備好教材

  1、認真鉆研大綱,明確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工作的靈魂,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評價一堂課,應該首先看這堂課目的定得是否合適,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學措施是否得當,教學目的完成情況如何。這就是說,一個數學老師備課時首先要確定教學目的,再考慮為完成教學目的應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確教學目的,就必須學習并鉆研教學大綱。

  2、從整體出發,系統分析和研究教材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數學老師要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認真備課,吃透教材。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整體結構和編排體系,掌握“部分”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識的相互關聯,吃透重點、難點和關鍵,精心設計教案。如果在教學中備一節,教一節,不了解這一節在整體中的地位與其它章節的聯系,就很難談上吃透教材和融會貫通。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領會編者意圖。能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

  3、抓住重點和找準難點

  一節數學課,不管你是用傳統的眼光,還是用新的教學理念去評價,有沒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都是衡量一節課成功不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備課時,一定要注意抓住重點和找準難點。

  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課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4、創造性使用教材

  創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和本人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要好備教學程序

  1、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循序漸進過程。在備課時,我們要根據這一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靈活安排各個環節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2、啟發學生思維,精心設計問題

  啟發思維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而數學的思維來自問題。所以,在備課時,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惑的問題,微妙的問題,疑難的問題,以啟發學生思維。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設計成讓學生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3、恰當選擇教學方法

  幾年來,許多老師明確地認識到我國小學數學的在教學目的轉變,由過去的重結果為重教學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做了相應的改革,一改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注意采用富啟發性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方法,如發現法、探索問題法、研討法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很多,每一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4、注重數學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訓練

  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是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整體結構的兩根強有力的支柱。數學基礎知識立在明處而數學思想方法則藏在暗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能抓一根丟一根。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要用兩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體系。尤其要把數學思想方法像數學知識一樣,歸納到教學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節主要體現什么數學思想和運用什么數學方法。并深刻挖掘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數學思想方法是通過教學過程教給學生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概念的形成過程,問題的發現過程,規律的揭示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等等,都體現某種數學思想,并受其指導。如果忽視這些過程就意味著失去向學生傳授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

  三、要備好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里的問題和困難。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具體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是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了解學生的內容包括他們的思想、情緒、知識和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照顧大多數的原則,確定教學的起點和難點,同時考慮相應的教學措施。

  備課時,還可以考慮如何有意識地結合每次教學,解決一兩個學生的問題,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一次解決一兩個問題,一個學期下來也就能解決不少問題。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密切師生關系都有很大的好處。

  總之,我們必須廣泛地學習,認真地鉆研,積極地實踐,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認真改進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運用數學方法的水平,才能備出適合自己教學的高質量的課。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3

  一、“教會學”與“學會學”

  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將“己會”轉化為“他會”的過程。可以說這個矛盾的解決構成了教學過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教師的“己會”。所謂教師的“己會”,就是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鉆研教材成了解決教師本身的“會”與“不會”的矛盾的過程。解決這個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鉆研教材時要以一章為鉆研“對象”,進行知識排隊,抓住主線,明確重點,確定難點,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結構網。而后要做大量習題,通過習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樣更易于學生理解知識。將這一思路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運用,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學化學的方法,這也相當于給了他們一把學習化學的金鑰匙。

  二、教會知識與培養能力

  備課不但要鉆研教材、接觸大量習題,同時還應鉆研如何通過傳授知識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知識決不等于能力,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某種能力的因素,是鉆研教材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如總結解題思路,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的好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時刻注意問題的設置,通過提問問題讓學生回答,讓他們在回答中自己總結理順知識,從而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抓住“綱”與理清“目”

  研究教材好比捕魚,只有掌握好“綱”才能理好“目”。這個比喻十分貼切。這個“綱”與“目”即全部和局部的關系問題,在研究教材中不可忽視。若以整個化學作為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及化合物知識、有機化合物知識、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就是組成這個“綱”的一個個“目”;若以化學實驗作為一個“綱”,那么儀器、藥品的使用、基本操作、氣體的制取、物質的檢驗、定量實驗就是組成這個“綱”的各個“目”。教師只有心中有“綱”,處理各章各節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知識條理、全而不亂,才能知道功夫應下在何處,才能達到使學生知識面廣、條理清晰的目的。

  四、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縱橫聯系

  化學各部分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對學生來說,這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產生了新知識與舊知識、已知與未知的問題;對教師來說,產生了在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獲得新知識的問題。鉆研教材就要深入研究這種新與舊的關系,力求以“舊”引“新”,利用“新”來鞏固和深化“舊”。這個新舊的辯證關系,是我們鉆研教材時應注意掌握的教學方法論原則。同時要注意新舊知識雷同的總結,依據已有知識分析歸納新知識的方法比較有何不同,這個不同就是要重點學習的內容;還要利用好問題設置這一方法,讓學生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學會自己學習化學的方法。

  五、難與易的合理運用

  化學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又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形形色色的物質的性質,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記憶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因此,化學學科教學確有難的一面。教師鉆研教材,就是要設法化“繁”為簡、化“隱”為現、化“難”為易,比如分散難點、多做實驗、聯系實際、由舊到新、搭橋過河、進行類比等都是化難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化難為易的一種手段。如果我們能對教材鉆深鉆透,理論聯系實際,把課組織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難”就變為“易”了。還有就是可以形象化教學,讓學生覺得抽象化的知識不抽象,有的'可以設計一個魔術,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六、知識與品德的關系

  我們是教書又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一方面,化學教師不要只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的言行和世界觀;另一方面,化學教材中也確實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義思想、辯證的思維方法、愛國主義思想以及科學家們的勤奮精神與創造精神等等,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

  七、備課與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既要全面了解知識的體系又要徹底分析學生可能對知識的認知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課程的時候要充分分析學生可能在哪些知識點易出錯或不易理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會出現理論與應用脫節,所以我們既要教理論又要教會他們運用理論。學生就是我們的一本教材,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把這一至關重要的教材備好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與學。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4

  備課是教師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像校本教研一樣,它也分為個人備課、集體備課、引領式的備課。在《小學教學管理規范》中提到備課要做到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備課已經遠遠超過這些內容。在近幾年的教學管理中,我發現教師們在備課時多是采用個人備課的方式,集體備課的時間往往成了教師寫教案、批改本簿的時間。備課成了單槍匹馬的孤軍奮戰。實際上,集體備課發揮的是集體的智慧。它的著眼點就在集體這個詞上。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我們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一下,我們就有了兩個思想。

  實際上,每一名教師都在教學的實踐中、反思中有很多感悟、體會、經驗和教訓,集體備課正是為大家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但是受時間、地點或者意識的制約,領導和教師們往往忽視了集體備課,有的流于形式。為此,我在本學期開學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教師要做到三會:會備課,會上課,會聽課。乍一聽,感覺這要求是不是太低了?當教師的有幾個不會備課,不會上課,或者不會聽課的?少說也都工作十來年或者幾十年了。但是,如果細思想起來,會的含義可是十分深遠的。誰敢說我現在已經完全會了?我已經達到了至高點了?在學習與研究的領域中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所謂研究無止境。因此,就集體備課而言,我認為是一個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平臺,提高教師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在本學期開展了語文、數學學科的集體備課研討,我認為如果要切實解決教師備課方法不當,上課效率不高,研究問題跑皮的現象,就必須探索高效的備課方式及方法,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確一個目標由整體到個體;

  在集體備課中,首先應明確本次備課的內容,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依據相應的課程標準,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先設定整體的目標,即單元的目標,因此在集體備課之前,教師必須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一個總體把握。在此基礎上再設定具體某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就是導向,目標決定行動。只有目標設定準確,才能把握教學的重點,選擇恰當的策略,避免使課堂出現偏差,真正做到務實高效。如果目標本身偏離了,那么研究方向與重點肯定也就偏離得越來越遠。因此,千萬不要忽視了目標的確定。

  二、提出一些問題由具體到概括;

  在集體備課中,可以采用多種備課方式。常用的是以一課為例,選定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就本課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然后全組人員共同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各位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然后再形成教案。因此,在中心發言人提出了設計方案后,參與備課的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具體的問題,如關于情境創設的,或是關于某一個教學設計問題的,或是關于某一個練習題的,或是關于學習方式方法的等等。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一些共性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策略。

  三、研究一些策略由理論到實踐;

  問題提出以后,針對一些重點的、有針對性的問題,全組成員共同商議,尋找最佳的解決策略。如我校在上次數學備課中大家提出的情境不適合學生的問題:五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例題中設計了一個買2.5千克香油需要裝幾個瓶子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家庭一次買這么多香油并且還需要分瓶裝的。可見這個情境不適合。在研討中,王老師就大膽將其改變為讓孩子們做10道數學題,每頁做八道,要用幾張紙的情境,這個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肯定易于被孩子接受。他的觀點得到大家的贊同。因此,這些策略不能僅局限在理論層面,更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突破教學重點或難點。

  四、交流一些體會由教訓到經驗;

  集體備課為教師們創造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教師們應該利用這個空間盡情地交流一下自己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可能是成功的經驗,也可能是失敗的教訓,都是難得的,對同行有益的。

  五、共享一些資源由信息到課例。

  在集體備課中,教師們還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課例與其他教師分享。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充實到自己的教案中,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實現資源共享。

  備課不僅是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集體備課不僅是完成一項任務,做好一些記錄,更是大家交流思想與智慧的平臺,讓思想在碰撞中閃爍光芒,讓頭腦在風暴中吸納營養,讓教學在務實高效的備課后實現目標。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5

  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將一個完整的數學認識呈現給學生?課改以前往往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究其原因是大量繁重而無效的備課占用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依據有效教學理論,我認為,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提供一個實現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的備課方式勢在必行。

  一、定準目標

  教師備課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人人發展。教師在備課中要將這個大目標進行細化,落實到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傳統的備課目標多注重知識傳授與獲取,強調教師教學行為的結果和學生行為的結果,這樣的備課目標對于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無效的或效益很低。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有層次,實現師生相長,因此教師要把備課的有效目標定位在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為提高教學效益做好準備。

  二、預設學生數學活動

  新教材為多樣化教學創造了條件,教師教學中要留有余地,給學生學習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努力拓寬數學知識面,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新等過程,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方法。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情緒體驗,讓學生投入到現實的、充滿探索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去,體會數學的探索過程,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的聯系,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因此備課要設計課堂的動態過程,主動設想學生這個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如課前預先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導語,或提出一個有很強的現實生活背景的實際問題,給學生一種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實施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的例題,為學生總結數學方法與思維規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幫助。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在作業布置環節可安排A、B兩組習題,在習題中帶有“*”號的題目和B組題,作為基本要求的拓寬,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用。課堂教學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閱讀材料,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把舊大綱中延續多年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還把“培養創新意識”新增入教學目的之中。

  因此,教師的備課內容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能力培養,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優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關注數學知識的應用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數學課改的重點,要把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貫穿在教材的始終。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無視數學知識的應用,要注意設計能應用到相關學科和生活、生產實際中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是注意提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二是注意從實際引入概念,從實際提出問題;三是結合相鄰學科,進行學科整合,強化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意識,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備好“補習作業”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凝聚集體智慧

  傳統的備課形式要求教師寫詳案,主要是教師獨自一人冥思苦想、單打獨斗,或照抄參考資料,且每個過程都要寫出來,“備課”實際上成了“背課”,尤其是教師上優質課、示范課總是把教案記熟。這樣的備課形式與“課改”促進教師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之宗旨相悖,使教師吃力不討好。新課標精神要求教師備課要因課程內容、教師個性的不同,呈現出豐富、靈活的新形式。為了集中群體的智慧,取長補短,提倡教師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教師備課可以進行全校教研組備課,也可以采用年段備課組備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有共識,也允許有不同見解;教案可以寫成詳案,也可以寫成簡案;可以寫成“共案”,也可以寫成個案。集體備課可以使不同程度、不同個性的教師通過學習與交流,不斷提高課程研究能力,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服務。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教師們一起“充電”,能夠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認為備課評價標準應把握以下原則:照搬照抄要嚴禁,千篇一律要否定,過程思路有特色,學生發展是目的。

  六、開展課題研究

  長期以來我們把教學研究的重點都放在“課堂教學及其評價”等課題上,而對備課的研究不太重視。備課是教學的必要環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教師必須花氣力研究備課,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提倡以“有效備課”為主題的備課研究實施活動。根據備課側重點的不同,可組織“不同類型課的備課形式”、“特色備課”、“備課個案研究”、“備課評價”等不同的研究專題進行研究。只要更新觀念,堅持不懈,一定會探索出一條符合“課改”要求的“有效備課”新路。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6

  常有業外朋友問:“你教了這么多年的書,可以不備課了吧?”這個問題,可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位歷史教師的話來回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話真的只可為知者道,不足為外人言也。一次完整的備課,要經過課前備課、課間備課、課后備課這樣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止境。

  一、課前備課

  即授課前的備課。這個環節要完成研讀文本、確立目標、選擇教法三項任務。

  備課應從研讀文本開始。教師要養成獨立研讀文本的習慣,提高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切忌在解讀文本前或草草讀一遍后,就查閱相關資料——如此,很容易被別人的解讀所左右,甚至面對眾說紛紜的解讀無所適從,無法形成對文本的獨立見解。當確信自己對文本有了獨立的見解后,再參閱別人的解讀。如見觀點基本相同的,可以增進自信;如見觀點不盡相同的,可以補充不足,豐富自己的解讀;如見觀點截然相反的,可以促進思考,或修正自己的觀點,或堅持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面對學生的質疑時,方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常有教師經不住學生問,于是干脆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這除了課堂機智不足外,沒有認真、獨立解讀文本,或解讀文本的能力不夠,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何解讀文本,文藝批評家們自有一套理論體系,我的方法很笨,就是不斷地讀,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反復讀的目的有二:一是讀出自己的見解,二是尋找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鑰匙。什么是進入文本的鑰匙?下面試舉兩例加以說明。

  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中,雅·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一文初看似乎雜亂無章,反復閱讀文本,我發現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在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心弦的一個旋律,往往會反復出現在成熟的藝術家的作品之中,在這里,還會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系。”第二句是:“肖邦之家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們能感受到同肖邦‘促膝談心’。”其中的兩個詞“淵源”和“魅力”,令我眼前一亮,對文本的理解便豁然開朗。全文可以概括為:肖邦音樂的淵源所在、魅力所自,原來看似雜亂無章的文本其實自有其條理在。“淵源”和“魅力”可視作進入文本的鑰匙。

  又如,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中,梁衡的《把欄桿拍遍》一文,文本很長,光辛棄疾的詞就引了八首,這無疑增加了文本的難度。反復閱讀后發現,文中有三個重要句子。第一句是:“老實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第二句是:“辛詞比其他文人詩詞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第三句是:“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做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第三句概括前兩句,同時引出下文,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總結全篇,這可視作進入該文本的鑰匙。

  當然,進入文本的鑰匙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很隱蔽、不易發現,對此我還是那個笨辦法——反復讀,一旦發現了進入文本的鑰匙,教學便可舉重若輕、事半功倍。

  確立目標要因文、因材(教材)、因人(學生)而異。文,即文本,是制訂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散文有散文的教學目標,小說有小說的教學目標;即使相同文體的文本,教學目標也因文本的具體內容不同而有別。所謂因材(教材)而異,是指因文本所在的教材而異,一個文本選人什么教材,放在哪個專題(單元),自有編者的意圖。教師在教學前,要分析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比如,胡適的《我的母親》和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同在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活生生的‘這一個’”專題,兩文的教學目標應大致相同。楊絳的《老王》,分別被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人,同一個文本,在初中和高中承載的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同的。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和選修教材《史記選讀》都選——必修三將其編排在“尋覓文言津梁”專題,參考文本后的練習設計,可知教學目標指向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史記選讀》將其放在“摹形傳神千載如生——《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專題,從專題名稱便可看出教學目標指向《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當然,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考慮并尊重教材編者的意圖,這并不是說教師不能作必要的調整。因人而異,主要指因學生而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是老生常談,之所以成為老生常談,正說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依然沒有真正得以體現。教師都知道備課必須備學生,不然談何因材施教?但是以班級組織教學的特點,年級統一進度的要求,統一考試的壓力,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難度也確實不小。許多教師備課首先考慮的是進度,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月考,進度不一致就無法應對這種統一考試。其次考慮的是程度,不是學生現有的程度,而是為應試所需要達到的程度,采取的大多是死灌、強練的方法。也就是說,最應因人而異的教學目標,實際最難做到。尊重教學規律,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掙脫應試的束縛,制訂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膽識和智慧。但我們要堅信:尊重教學規律,學生的`語文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也就無需擔心學生的應試成績。再說,和終身受益的語文能力相比,暫時的應試分數又算得了什么呢?

  選擇教法,首先考慮的仍是文本特征,這就和廚師選擇烹飪方法首先得考慮食材特點一樣。一般來說,押韻的古詩文適合誦讀法。楊乃濟先生在回憶他的語文老師王錫璠的教學時說,“王先生長于講授古典文學,朗讀課文時依照古人‘吟誦’的腔調,有板有眼”,“也正因講授古文古詩時不斷地‘吟誦’,在不知不覺中,王先生向我們傳授了不少的音韻學知識”。當然,并不是一個文本只適合一種教法。比如《雷雨》,精彩的片段可以用誦讀法;也可以用活動法,指導學生排演課本劇;還可以用賞析法,賞析劇本臺詞、矛盾沖突、人物性格,這就給不同特長的教師選擇不同教法提供了可能。在選擇教法時,教師還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擅長誦讀的,可多用誦讀法;擅長說理的,可多用分析法;善于引導啟發、反應敏捷的,可多用問題探究法。總之,教學方法不可單一,單一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疲勞感,教師既要有自己擅長的教學方法,也要熟練掌握多種教學方法。

  對于教過的文本,千萬不要重復前一輪教學的老路,要力求常教常新,要在前一輪教學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改進。變化、改進是必然的。對教師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了學識,豐富了閱歷,積累了經驗,改變了觀念,這些都會影響教師的文本解讀和教法選擇。就學生而言,不僅基礎不同,受時代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同。在社會變化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相隔三年,各屆學生的差異是明顯的,原先的教法可能不適合現在的學生,教法的變化、改進是適應學生的需要。選擇教法前,不要先看原來的教案,以免受原教學設計的影響。當教學思路初步形成后,再看看先前的教案尤其是教學后記,以借鑒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使每一輪教學都能在前一輪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完善。我教《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教學設計明顯不同的有三次:

  第一次,我設計的問題是:林黛玉見到了幾個重要人物?為什么要走如此曲折的路線?這種設計完全遵照課本上的“預習提示”:“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這一事件為中心,以她進賈府第一天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目睹、耳聞、心感介紹了賈府一大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現了賈府——這一全書典型環境的概貌,拉開了紅樓夢故事發展的序幕。”這樣的設計按部就班、線索清楚,能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課堂不夠靈動。

  第二次,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你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最沒有耐心看的、想跳過去的是哪些內容?

  (2)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3)作者是借誰的眼睛來寫這些內容的?換一個人行不行?

  這三個問題是基于自己閱讀感受和思考的結果,我相信“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學生的閱讀感受和我的閱讀感受應該有相同的地方。結果,學生說最沒有耐心

  看的和最想跳過的,是環境描寫、人物的服裝描寫和繁瑣的禮節描寫——這與我的預測基本一致。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閱讀感受,他們愿意參與討論。相比而言,第一次教學設計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思路,而這一次教學設計則完全是“我”的。

  第三次,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教材編者為這一文本所在板塊擬了一個標題——“總借俊眼傳出來”,我直接利用這個標題設問:小說一共寫了幾雙“俊眼”?各傳出了什么?這個問題從教材中直接拿來,有趣味,能激發學生思考。

  二、課間備課

  即教學過程中的備課。多數情況下,1課時不能完成一個文本的教學,在前一節課和后一節課間,往往還需要讀一讀文本,想一想余下的問題,做到上課時成竹在胸;有時,在教學過程中會產生新問題,這些問題有的當堂無法解決,下課后需要繼續備課。這就是課間備課。這個環節有時要再次深入解讀文本,有時要調整教學目標,有時要改變教學方法。文本閱讀再細致,教學設計再周密,疏忽總在所難免。教學中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會不斷碰撞出新的問題,有的問題還出乎意料之外。

  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個思想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原以為這句話不難理解,但課堂上,有學生問:“獨特性、個性與那么多個‘同一’矛盾嗎?”我沒有料到。

  有的問題,雖在意料之中,也有準備,可是一經學生提出,真正解決時,發現并不那么簡單。還是《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緊接著上述文字之后,是“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有學生問:“那個‘超現實的幻象’是什么樣的?那個‘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在我的意料之中,備課時思考過,可回答時,卻有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感覺。

  事實上,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意料之外還是意料之中,難以言傳還是可以言說,都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解決。這就需要再次解讀文本,直至把問題想清楚,然后再思考怎樣對學生說清楚。有時,教師對學情分析不足,對課堂的變化估計不足,原來的教學目標難以達成,教學方法難以實施,課間備課時就要調整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方法,使之更適合學生的特點。

  三、課后備課

  即一個文本教學完成之后的備課。我們都知道,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從科學的角度看,因教學過程的動態多變,有時難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哪怕是及時糾正了的錯誤,也是錯誤。從藝術的角度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一節課,即使自我感覺比較成功,也會有遺憾。比如,討論上文提到的“‘那個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時,我說:“讀到這里,我腦子里出現了一個畫面……”沒等我把話說完,有學生打斷了我,說:“我也想到一個畫面,是一個廣告,紅十字會的廣告:一個愛心,愛心里面是許多人的照片,然后就看到各種各樣的表情,匯聚成愛心。”該生說完后,我告訴學生,我腦子里出現的畫面是一個新聞節目的片頭,片中多國首腦的影像一一閃過。為了體現原文中“數千年來不計其數”,我又補充說,我們還可以想象秦始皇、華盛頓等也一一閃過。課后反思,我發現,我的畫面并不比學生的畫面更能幫助理解原文,更為不妥的是,文章講的是研讀世界文學,是“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世界文學作品之后,便可“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可見我聯想的畫面是不確切的,無論從科學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有缺憾。我記下了這一缺憾,并提醒自己:下一輪再教,描述的畫面改為學生知道的世界文學殿堂中的人物形象和在世界文學史上作出貢獻的不朽作家的形象。

  以每屆學生三年一循環計,下一輪再教要三年之后。三年之后,前一輪教學的成功和不足可能遺忘,必須即時記下,以供下一輪借鑒。所以一節課后,或每個文本教學結束后,不僅需要記下成功之處,更需要記下不足和反思。

  課后備課是長期的、持續的,僅寫教學后記還不夠,平時所見所聞所讀,如發現對某一文本教學有用的資料要隨時保留,對某一個文本教學有新的感悟要隨時記下,以助下一輪教學。我讀菲茨杰拉爾德的《為什么去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和伊莎貝拉·伯德的《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兩書,發現書中對三峽的描寫非常精彩,不禁聯想到劉白羽的《長江三峽》,發現三位作者描寫的時間差不多各相隔三十年。保留這些材料,到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祖國土”這一專題時,把三個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發現每隔三十年三峽發生的變化,可以豐富“祖國土”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后,讀劉再復的《紅樓夢悟》,書中分析了《紅樓夢》中不同的眼睛,我頗受啟發,記下所受啟發,下一輪再教,我除了問:小說一共寫了幾雙“俊眼”?各傳出了什么?還會再問:這些“俊眼”有什么不同?這樣看來,確實每節課都要用終生的時間來備。

  最后還想說的是,現在網絡資源豐富,文本解讀、課件、教案應有盡有,這對教學有利有弊。對網上的資源,我想借用魯迅先生的話,“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切不可上網下個教案和課件就去上課。文本,要常讀常新;教法,要力避重復。唯有不斷閱讀,豐富自己,教學才有源頭活水。如此,每次都會教出不一樣的精彩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7

  一、講評內容

  作文評講是教師在作文批改后,將自己對本文以及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向學生講述:

  ①觀念認識的創見性。在講評時,應該關注體現出來的創建性。創建性既是結果,也是過程,是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才會有創見,而創新意識在寫作文中的體現首先就是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等。對于作家是如此,對于學生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看一篇作文是否中心突出,關鍵在于作文表達的思想是否是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

  對于小學的學生來說,不能過度要求他們有多么高深的認識,只要他們的主題有較為獨到之處,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就可以說是有創建性了。

  ②作文的創建性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擺脫傳統觀念和思想定勢的束縛,勇于異想天開,標新立異,不斷的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在自己的作文中體現出更多的創新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素質就會在一次一次創造的實踐中得到有效的開發。

  ③對主題內涵的理解。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知主題就是思想,就是觀念。讓學生從小接受這樣的訓練,頭腦中形成思想定勢,于是日后自己的作文中也照方法,作文中一定要有一個鮮明的思想,再用現成的材料填充,把生活中受觸動的人和事,物和景,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感覺,盡可能完美的表達出來,主題也是自然在其中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這樣產生的文章主題,是比較生動活潑的,個性化,令人感動。

  二、評講要求

  在評講前教師要有一個具體的準備,是作文教學一個計劃。教師在語文教學計劃中應該制訂合理的作文教學計劃,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程序,一定要與語文教材相結合。

  在作文評講中能有所遵循,講什么,怎樣評講,都心中有數,前后有序,成為整個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的評講課會更有實效。另外還要做好資料準備。所謂作文評講,就是講解和評價學生的作文,如果不結合具體鮮活的學生作文實例,評講就無法進行。

  在評講中教師要在批閱學生作文中找出有針對性的作文按類別、內容進行評講,促進學生找出自己的長短處,然后學生交流,培養學生的作文樂觀性。在此教師還必須注意到每個學生,發掘他們作文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這樣,作文評講才會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再就是在作文評講時重點要突出,它可以是這次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問題,此時應當抓住問題的重點評講。

  但要注意,重點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拉大網。有的教師習慣于把幾大要素作為重點,尤其是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這不是突出重點,而是教師自身的創新意識不強,感覺欠敏銳的表現。在作文評講時,教師還要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不能搞一言堂,應與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也加入到評講過程中,也就是說可以自議,自講,自改,自議就是相互間的評議;自講主要是指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過程的講述,以構思到定稿;自改則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學生當場提出對作文修改的意見。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可以交替進行,鼓勵學生主動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發言要尊重,要加以肯定和表揚,使學生踴躍發言。

  三、評講方法

  在評講作文時,教師要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方法,結合本班學生實際,綜合評講。綜合評講就是面對全體學生的作文,做全面的、概括性的評講。它的好處是可以涉及到作文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缺點,做到點面結合,無論是哪方面的內容都得與教學計劃有機的結合。

  教師在評講中還可以典型評講,就是在學生作文中找出典型例文,做細致分析,找出長處,為大家做榜樣,最好不提學生名字。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評講,方式可以有討論和主講,學生對典型的作文已經了然于胸,并有自己較為獨到的看法,那么主講式就比較容易深刻;而采用討論式,學生的發言更廣泛,氣勢更活躍。二者各有所長,可以機動處理。

  總之,作文評講教學是學生作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的、健康的發展,也是學生作文素質乃至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同時也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8

  摘要:

  隨著我國高中教育的深刻變革,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學校和教師都針對課程改革的目標對教學內容設置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歷史集體備課對歷史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對高中歷史課程集體備課的內容含義進行接收,之后對集體備課的有效模式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字:

  高中教育;課程改革;歷史課程;集體備課

  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高中課程的改革,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教師向學生教授課程之前,會進行備課,教師備課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備課內容會指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高中歷史課程也是如此。備課的程度決定著教師授課的質量。備課是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設計版圖,會展現教師的教學策略的教學方法,體現教師教學的專業素養和對整個課堂的把控力。傳統的備課環節,通常是每個教師分別的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課堂設計,完成備課教案,這種方法可行,但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可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這樣能夠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以便更好的教授學生。下面將會對高中歷史教師的集體備課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歷史課堂集體備課的基本原理

  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指教授同一門課程的所有教師采用集體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備課。備課過程中會對一些關鍵性的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對一些重點教學方法的意見進行交流。在交流過后,會形成共識,進而創建集體教案。

  二、高中歷史課程集體備課的價值取向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必要前提。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僅通過教學參考就可以上課,有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上課時可以不用教案。但如果想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教師為學生上一堂有新意的好課,就一定要有備課這個環節,而集體備課能夠更好的詮釋課堂要點,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來,各學校的青年教師較多,相對于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來講,青年教師的教學經驗不如老教師豐富,對知識點的把握,教材內容的處理上不如老教師,但青年教師更有活力,思想更有創新意識,這對老教師來說也是一種補充和擴展,所以通過集體備課的模式,每個歷史教師都能在備課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成長,這也使促使年輕教師快速進步的重要手段。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分工合作,資源共享,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使教師把教學精力更多的轉向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上,這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教育的發展。

  三、高中歷史課程集體備課的具體方法和策略研究

  (一)教師要分工明確。在備課過程中,備課組首先要安排好下個學期的教學計劃進度表,各組長根據教材將任務到人,采取每人主備一章或一單元的教案、學案,做到提前一周印發給組內教師。教學組的各位老師在經過開會討論后,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長,明確好在備課過程中的具體分工,在備課開始后,就按照分工進行備課,這樣能夠使備課過程更加有序的進行。

  (二)注重新資源的'收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對課本內容相關歷史資料的收集,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更強調突出培養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收集資料和相關資源時,就要注重資料和資源的出處,保證得到的資料是準確的,無誤的,之后再對資料進行整理。整理好相關的資料后,就可開始構思教學思路。

  (三)把握好教材的整體框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理解,之后有備課組的各位老師一起探討,積極討論得到一個統一的處理意見。比如《專題一: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為例,教師要根據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后面課程中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聯系來進行相應的分析,在講述經濟結構變動的過程中引入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樣在授課時,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以便后續課程能夠更好的開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前后課程相關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課程內容。

  (四)集體研討。在上課之前,歷史教師要進行課堂設計,針對不同的備課內容,相應負責的教師要對備課的內容進行講解,向同備課組的教師介紹自己備課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在經過集體評審后,形成意見稿,以便對備課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由于認真研讀了教案,在集體備課時間研討氛圍深厚,并在原教案上作好了記錄,形成的集體教學設計更加合理,教師根據本班學情在集體智慧基礎上作出了個性化的修改并書寫在原教案上。

  (五)修改完善。各個專題的教師需要根據集體的意見進行后續備課內容的修改,最后將整理出的電子文檔進行文件共享,各任課教師得到共享后的電子文檔后,可根據課堂具體的內容進行動態調整,以保證集體備課在不同課堂都能保證一定的適用性。真正上好一堂高中歷史課,集體備課必不可缺,集體備課的內容也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中歷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也發生著改變。隨著集體備課的觀念提出以后,通過不斷的實踐,集體備課已經逐漸被歷史教師應用到教學準備中。集體備課不僅能夠節省教師備課的時間,同時也能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提高亦有著促進作用。本文從歷史課程立體備課的基本原理和價值取向入手,著重探討了集體備課的方法和模式,本文的研究為歷史集體備課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賈金媛.中學教師集體備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2]潘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集體備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何林.高中集體備課實施難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9

  摘要:

  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學時欠缺等問題,集體備課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總結獨立學院集體備課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集體備課模式對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增強教學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集體備課模式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一項探索和創新,是當今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為一種新型、獨特的辦學模式,獨立學院為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也給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創新獨立學院集體備課模式就顯得十分必要。

  1、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的現實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是指教師們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認真閱讀教材,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擬定教學計劃,交流教學方法,撰寫教學教案,制定教學課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所以,集體備課就是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學習,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團隊力量來完成教學準備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而這種博眾家之長的備課方式正是解決獨立學院思政課諸多問題的需要。

  1.1集體備課是解決獨立學院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需要

  獨立學院思政課的師資隊伍一般由母體學校委派教師、獨立學院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教師往往來源復雜,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教學內容難以統一,教學效果也有高有低。集體備課就為協調教學進度、統一教學內容、研討教學重點和難點、查找教學漏洞、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學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體備課是解決獨立學院教學學時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實施以來,多數獨立學院認真貫徹落實“05方案”的要求,把規定的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納入到教學計劃之中。實際上,由于受到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幾門課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學學時和學分減少的問題。在教學學時欠缺、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通過集體備課可以整合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難點,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

  1.3集體備課是解決獨立學院教師經驗不足的需要

  獨立學院專任教師以年輕教師為主體,他們中有很多人是應屆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畢業生,這些青年教師大多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學習時間有限、培訓機會較少、業務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等問題。集體備課把有經驗的教師和沒有經驗的老師安排在一起,為新教師學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管理方法、教學技巧提供了機會。集體備課也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現實的一種方式。

  2、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

  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是現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開展了相關工作,但總的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集體備課活動基本上還處于一種比較隨意的階段,有的學校的集體備課甚至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意義。綜觀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集體備課,大致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學校重視不夠,缺乏管理機制制定

  科學合理的集體備課制度對規范集體備課活動,提高集體備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獨立學院由于經費缺乏、管理經驗相對落后、管理者思想認識不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等原因并沒有制定集體備課制度。在沒有政策支撐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師們只能單打獨斗、閉門造車,全憑一個人的力量從事教學研究。有的學校盡管制定了集體備課制度,但是并沒有具體的活動計劃,開展活動的隨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缺少對備課效果的檢查與監督,導致集體備課很難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2.2教師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

  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來彌補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集體備課的意義,對集體備課還缺乏足夠的思想理解和認識,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誤解:認為集體備課只是少數人的事,“與我無關”。有的學校采取的“輪著來”的備課方式也讓一些老師產生了誤解,認為一人一次,就是輪著的人備,沒輪著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觀,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師們參與備課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導致很多學校仍然處于單兵作戰的狀態。

  2.3備課模式單一,效果不明顯

  雖然集體備課已經成為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經常性的教研活動,但大部分學校都把集體備課的重點放在備教材、備教案方面。在許多學校看來,集體備課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內容,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撰寫教案就完成了任務。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則很少納入到備課的范圍,對如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針對文理科學生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也很少涉及。具體到如何備課,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來備課就更不重視了。年復一年的采用單調乏味的集體備課模式直接導致教師參與備課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

  3、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模式探索

  傳統的備課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教學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必須突破這種單一的備課模式,創新靈活多樣的備課模式以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團隊合力。

  3.1專題型備課模式

  專題型備課模式是指教學團隊在集體備課時預先選定一個專題,大家圍繞這一專題仔細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學參考書,搜集、選擇教學案例,補充教學資源并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撰寫教案、制作課件,最后在集體備課會上展示自己的專題教學內容,由其他教師進行集體審閱,提出修改意見的備課模式。這種備課模式特別適合教學學時不足、教學任務繁重的獨立學院。通過專題備課,教師團隊不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將教材體系轉化為了教學體系,還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

  3.2案例型備課模式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視和廣大學生的喜愛。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課程,與各種社會現象緊密相連,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需要不斷地補充和添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經典教學案例。案例型備課模式就是教學團隊以一個專題或一個章節為教學核心,大家一起挑選、編寫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案例,研討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教師如何進行點評和總結,最后合力編寫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資源庫的備課模式。這種備課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的能力,最終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

  3.3問題型備課模式

  問題型備課模式是指教學團隊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研究的備課模式。傳統的問題型備課模式往往把重點放在組織教師集體討論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事實上,僅僅解決這些具體問題對學生的幫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某一知識點的作用。從當前獨立學院思政課的現狀分析,思政課的主要問題應該是如何解決學生對這門課程不重視、不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問題型集體備課的備課內容首先應該是備學生目前的思想問題,弄清楚學生的具體想法及不喜歡思政課的原因。其次,針對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對癥下藥,共同研討解決方案。最后才是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具體知識點的問題。學生思想困惑的解決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前提,只有解決了根本的問題,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創新備課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種集體備課模式,獨立學院還可以選擇視頻學習型、文件學習型、優秀教師示范講座等模式對集體備課的組織形式及方式進行創新。

  總之,獨立學院通過創新集體備課的模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教學優勢,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使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得到持續的發展。還可以起到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增強教學實效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賴平.論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課建設思路之堅持集體備課錘煉教學團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制度初探[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1,(10).

  [3]姜勇,朱新翔.拓寬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的內容[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2,(1).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10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備課改革。目前,農村小學師資緊、課程多,教師任務重,大都承擔了多門學科的教學,為應付檢查照抄舊教案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動態的學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舊備課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年青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奇,但得不到理論支持;骨干教師雖然走在了課改的前沿,但他們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中體現,大多數教師難以很快消化和實踐。對此,我校領導教師開始了新課程下的備課改革:改變過去的單人單學科孤軍奮斗的局面,讓教師合作,集體研究,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才智,加以優化整合,并在課堂中實踐操作,予以完善修補,反思總結,最終形成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的詳案。經過長期的探索,我校設計出了“A+X+1+Y”備課模式(即:個人預案+集體討論+集體詳案+隨記和后記),并在我校六年級教師中展開實驗。

  一、“A+X+1+Y”備課模式

  1、眾“A”爭鳴,個性發揮。

  集體備課的前提是教師獨自寫出“個人預案”。每位教師生活閱歷、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互不相同,因此我們要求六年級教師鉆研教材、設計“個人預案”時,不必寫詳案,而是個人在某個環節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他人教案某些認同章節的摘錄、修補。充分展示出了他們獨自的教學風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這正是集體備課的良好開端。

  2、集體討論,資源共享。

  我校在六年級教師中以學科為單位,成立語、數、常科三個備課小組,分單元確定中心發言人、定時間、定主題進行“集體討論”。采取先逐人談設計意圖、教法學法指導、學生參與情況,后共同探討的辦法,確立共性的東西,形成共識,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過程及內容作好詳盡的記錄,整理形成材料并作總結發言。

  3、眾智歸“1”,整合實踐。

  中心發言人從總結材料入手,把優秀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融入本單元教案,訴諸筆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詳案”(“1”),再分發給組內成員,組內成員便可以利用經優化組合的教案進行實踐了。

  4、“1”中突破,個性創新。

  通過“個人預案”——“集體整合”——“集體詳案”這一強強組合的備課過程,無疑是“眾人拾柴”。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個性的差異,以及課堂偶發事件等因素造成同一堂課的教學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再好的教案都是靜態的,他需要教師動態的駕馭和表演。因此我們要求六年級教師課前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合理取舍,再次優化組合,方可走上講臺,這樣教師走出了同一教案的束縛。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把遇到的新問題及處理辦法作好隨堂記錄 (隨記),課后再進行反思總結,把意見和心得寫入后記欄(后記),這樣一堂課才最終完成了個性創新。

  二、備課管理與變革。

  備課改革必然引起備課管理的變革。過去,學校領導以“旁觀者”的`身份管理教師的備課和課堂教學,同時備課檢查局限于數量和篇幅,這種做法,脫離了對教案實用性的評價,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手腳,扼殺了教師的創新意識。因此,我們必須進行備課管理的改革,具體作法如下:

  1、專人負責,分科指導。

  我校領導和骨干教師分科牽頭,組織教師學習《課標》,了解教材編寫意圖和學科特點,分單元、分章節作好探討主題導向和討論方法指導,幫助備課組教師尋找理論依據,督促教師參與熱情。

  2、重備課過程管理。

  采取“一查、二聽、三考核”的辦法,管理六年級教師的備課研究過程。

  一查:查“個人預案”。檢測教師是否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課改理念。

  二聽:聽“集體討論”。檢測教師是否積極參與討論,理念是否運用恰當,各自的經驗和心得是否得到交流。

  三考核:對備課組的討論過程、集體詳案、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個人隨記和后記量化打分,表彰好的做法,激發教師的探究積極性。

  3、重建評價標準和體系。

  對教師、教案和課堂教學的評價,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不當,容易使評價結論失真,打消教師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因此,我校重新建立了評價標準和體系:

  (1)、評價標準:

  ①活用新課程理念。“A+X+1+Y”備課模式不是新理論和方法的簡單羅列,它要求教師討論探究出什么地方該用什么方法,怎樣用,才能達到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②活用“集體詳案”。它要求教師使用“集體詳案”教學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發揮自己的風格,再次優化組合教案,在指導學生活動和處理課堂偶發事件中突破、創新。

  ③“隨記”詳實,“后記”認真“反思”。“隨記”是否有針對性地記錄了教學雙邊活動的過程。“后記”提出的改進方案是否符合實際,有利于后階段教案設計。

  (2)、評價體系:

  他評——自評——綜合評價。

  ①他評:包括主管領導評、聽課教師評、學生評等方式,有條件可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進來。形成多角度,多層面的評價材料。

  ②自評:教師是教學案的設計者和表演者,對自己教案和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最清楚,他們的評價更切合實際,更有針對性。

  ③綜合評價:主管領導組織參評人員對大家的評價意見進行綜合,得出的評價結論克服了片面性,接近教師的真實水平,最具說服力。

  4、教案展評,回收保管。

  “A+X+1+Y”備課模式下最終形成的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的教案,不再是六年級教師的個人資源,而是全校教師的同共財富。展評教案的目的就是要讓我校每一位教師參與進來,既為他們提供討論學習的機會,也讓他們提前接觸課改,自覺摸索,提高了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展評后,學校將教案打印一式兩份,分別由學校和教師保管,一輪輪的授課后,一批針對性、實用性結合的優秀教案便積累下來,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三、“A+X+1+Y”備課模式的成效。

  1、“A+X+1+Y”備課模式,確保了課堂教學質量提高。

  在備課改革中,教師系統的學習掌握了新課改理念,刻苦鉆研了備課的每一環節,備出的每一堂課都有質的飛躍。并在實踐中改進了教法和學法指導,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2、“A+X+1+Y”備課模式,讓領導和教師嘗到了甜頭。

  (1)“A+X+1+Y”備課模式下,學校領導積極參與到備課改革中,強化了課改意識,不僅提高了教學宏觀管理水平,也能親自實踐上好創新優質課。2003年11月底,我校領導在縣局組織的創新優質課大賽中,說課和上課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2)在學校和上級組織的創新優質課大賽中,我校六年級教師設計的教案不僅思路新穎、清晰,教法學法指導到位,而且實用價值高,屢次榮獲大獎,他大大超過了未實施集體備課年級的整體水平。

  (3)“A+X+1+Y”備課模式下最終形成的詳案,可多次使用,教授同樣的教材時不必重新大刀闊斧的備課,只須根據學生實際作進一步修補,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減輕教師負擔,大大提高備課的實效性和教師的備課積極性。

  3、“A+X+1+Y”備課模式,提高了教師教研和科研水平。

  “隨記”和“后記”的撰寫,促進教師對整個教案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自我評價。

  (1)經常“反思”形成變通能力。隨記和后記中總是記錄著教師對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辦法和學生的奇思妙想,通過“反思”,教師自覺探索最佳方案,長此以往,變通能力逐漸形成,從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而不是扼殺學生創新的火花。這樣,我們培養的孩子就是創新的人才,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2)經常“反思”提高了鑒賞能力。教師在總結自我得失的同時,提高了鑒賞能力,在聽他人的課時,就能夠總結出他人課堂教學的優劣來,并分析取舍,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3)經常“反思”,豐富教學經驗。在反思過程中程累素材和心得,不再為寫論文而頭痛,不再把寫論文當作任務來完成,而是有感郁積于心中,不吐不快。寫出的論文有了實踐經驗的滋潤,就更加生動、真實、有說服力了。

  “A+X+1+Y”新備課模式的指引下,我校六年級教師的教案設計、課堂教學、教研和科研等方面水平明顯高于學校其他年級教師,他們已成為我校課改的領頭羊,必將帶動其他教師共同進步。

  總之,以上措施是我校在新課改理念下的幾點初步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績。但我們覺得,在“怎樣切實有效地減輕教師負擔?如何加強備課過程的管理?如何建立一套更加合理、完善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還需作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我們將一如既往,使我校的課改工作再譜新篇。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 篇11

  一、認真研讀教材,尊重文本

  (一)研讀教材,品味語言認真研讀教材,要把研究的點集中于語言的表達形式,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和表達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與中小學其他課程相比,語文有其獨特的存在理由,培育和提升學生正確地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素養,這重任是其他課程承擔不了的,這也構成了語文課程的質的規定性。如果教師想上課時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教師就要在備課時先自己好好品味語言,這樣上課時才能游刃有余,從容應對。

  (二)熟讀教材,爛熟于心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爛熟于心,最好能熟讀成誦,如此學生對每一處文字的解讀,教師都能迅速捕捉,甚至學生對文句理解上一點細微的錯誤,都能敏銳地覺察到,從而幫助學生上下勾連,正確解讀文本。

  (三)細讀教材,全面把握教師要對文本進行細讀,越細越好,越全面越好。這樣無論學生分析課文的那一處文字,教師都能幫助學生走向深入。

  (四)研讀相關資料,深入理解教材教師需要大量研究和課文相關的材料。對文本解讀的文章,創作背景知識,相關文藝批評著作等,都可做閱讀的資料,這些知識很多時候會使課堂上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變得厚重而豐盈。

  二、備教學方式,凸顯學科特點

  了解教材內容,如何將自己的感悟變成學生自己的學識,內化成學生的精神素養,健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合一的特點。新課程改革以來,在語文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相當嚴重。這種思維方式典型特征就是極端化,即提倡新的就極力排斥否定舊的。隨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的強勢介入,傳統的講授法遭到冷遇。一線教師常常努力追求少講乃至不講而讓學生交流活動。他們迷信老師講多了就是“教師中心論”。事實上,專家認為“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并非適切所有學科的任一課堂,這種教學方式事實上只是橫跨在所有學科間的公共方式,無法體現各個學科自身對教學方式的應有規定性,如若不顧語文學科的自身特性,不顧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而一味地崇尚張揚“自主、合作、探究”,這樣語文教學定然是非常盲目的。語文教學方式失策失當,除了由于我們傳統積習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我們對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缺乏必要的學理認知。公允的講,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語文教學方法很多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等等,上述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優缺點,都有各自最佳的使用情境。關鍵要看這個方式用在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上,用在什么樣的學生上。

  三、備課時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尺度

  記者招待會上,發言人如果對所述事項沒有充分的了解認識,對采訪者的要求沒有認真地準備,到時可能會出現尷尬的冷場局面。課堂上有時也如記者招待會,思維活躍的學生就是記者招待會上的記者,老師就是那新聞發言人。學生能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步驟。他們的提問往往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課堂質疑變為教學契機,化被動為主動。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出發,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因勢利導,及時點撥,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形成有價值的生成,演繹課堂的精彩。備課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他們的內在需要學習心理來研究文本,多幾套預設方案,以應對學生生成。語文教學開放性強,學生思維也經常旁逸斜出,當意外不期而遇,對于能促進教學或經過處理能促進教學的質疑,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慧眼識別,靈活調整預設,因疑討論、對話、揣摩,使其成為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實踐證明:教師如果能巧妙引導,深入挖掘學生的質疑,學生往往能欣賞到文本頂峰上的無限風光,領悟文本主旨。課堂教學將充滿鮮活與靈動。

  此外,備課時把握好教師講與學生閱讀的尺度、獨立備課和團結協作的尺度、短期備課與提前備課的尺度等,總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必須認真而充分地備課,把握好各種關系,以成就語文課的精彩。

【教師論文:怎樣備好一節課】相關文章:

怎樣準備好個人的自我介紹08-02

小學鄉村教師論文01-12

幼兒園教師論文08-10

幼兒園教師論文06-04

必備好習慣作文04-24

小學教師論文范文02-22

(精)幼兒園教師論文06-05

幼兒園教師論文(合集)07-28

(推薦)幼兒園教師論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