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PBL情境聲樂教學法論文范文
一、民歌教學
(一)關于民歌教學
簡單地說,民歌,人民之歌。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會產生一種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民歌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需要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去體驗感受,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基于體驗,從而提升演唱水平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基本的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是在課后不斷練習中,意會民歌學習所必須的理論基礎,而后依據自己的理解,指導聲樂自我訓練,并通過不斷實踐重新架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民歌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對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對于了解、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歌的種類也很多,如陜北民歌、蒙古族歌曲、藏族歌曲,有些民歌是來源于少數民族語言的唱法,具有原生態的特點;有些民歌則是基于普通話的基礎上,借用地方方言的語言特點來進行演唱的。
(二)民族音樂教學法
民族音樂教學幾乎都是圍繞著解決開喉嚨、呼吸、喉頭等技術問題來進行的,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技術化的訓練,目標很明確,步驟很清晰。整個過程,就是教師描述自己的演唱體會,然后把這種感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應當說,在民歌語言的韻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傳授方法,實際上是民間藝人口頭創作,口耳相傳,是一種口傳心授式的傳承方式。而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這種方式有著明顯的制約性,口傳心授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民歌教學的要求,那么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來尋求幫助,尋找所演唱民歌發源地的地道的語氣和語感,有助于當前民歌教學。同時,教師也應當要掌握各地民歌語言的規律和特點。
(三)PBL情境聲樂教學法
PBL最早的應用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國的精神病學教授Bar-rows1969年他在加拿大MCMaster醫科大學首創,之后經過不斷精煉與實踐探求,在解剖學、藥理學、生理學等得到廣泛應用,PBL模式也應用于其他教育領域,如商業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應該說,PBL的核心思想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熟練掌握一門領域的學習過程。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實際上正是借用了PBL的核心思想,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服務,在理論學習和日常訓練聲樂技巧的條件下,通過情境訓練引導,提升學生歌唱技巧,同時規避了學生“千人一面”的態勢,盡可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歌唱風格。總的說來,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就是在傳統教學過程的基礎上,注重塑造學生的民歌語言個性,并強化學生對歌曲風格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音樂意識中的覺醒,依靠聲樂技能的語言訓練,加深情感投入,并強化學生對于舞臺表現力的自我感受。教師通過營造各類音樂語言情境教學,與學生展開互動,從而使學生直接感知音樂,借由多層次反饋,逐步實現從自然狀態轉換到訓練狀態并再次回歸到自然狀態的轉換,并在實踐中剝離教師強烈個人風格對學生的影響。
二、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在學習民歌語言中的輔助作用
(一)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法的特點
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法,實際上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傳統民歌教學方法之上的創新方法。實際上,在民歌教學中,地方語言韻味和方言的問題,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漢族教師很難能夠教授少數民族歌曲,對于各地域風格特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難,僅僅在普通話教學和非方言創作型現代民歌中有教學優勢。當今民族歌曲內容包括漢族傳統民歌、古曲類民歌,少數民族歌曲,以及近現代創作型民歌。每個類別的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如古曲類偏重于吟誦式的,少數民族歌曲需要了解地域性方言,與傳統的民歌教學方法相比,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開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類民歌的語言。PBL民歌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也更加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塑造。
(二)PBL情境民歌教學法對學習民歌語言的輔助作用
1.地方民歌語言教學
民歌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以陜北民歌為例。陜北民歌具有強烈的語音修飾特點,借用襯字、疊字,運用和諧韻腳,自然地運用洪音和細音。所選取的詞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也容易,在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下,講求歌詞的韻律美是十分必要的。歌詞的聲音和意義是不能強制分開的,有時候意義在聲音上見出,要比習慣上的聯想見出更加微妙,講究聲律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在陜北民歌中,有大量的襯字使用,如對壩壩,白臉臉,如圓個溜溜、藍個英英、那個,等等。這些文字的使用增強了民歌的地域性特點和藝術感染力。在江南民歌中,比如《茉莉花》,其中的一段唱詞“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將我罵”,其中,“滿園花開”就要唱做“滿YU花KEI”,“香也香不過它”就要唱作“香也香不GE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就要唱作“MUYUXICEI一朵DEI”,這里包含了平卷舌的運用,以及江浙地方語言的韻味和特點。在進行民族唱法的學習時,特別是針對一些地方色彩濃厚,地域性特點強烈的歌曲,如《想親親》、《下四川》等類型的歌曲,要求演唱者要用地道的語言去演繹表達作品。
2.古曲類民歌教學
在民歌教學中,有一部分古曲的教學,漢樂府民歌、唐詩及宋詞改變的民歌,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漢樂府的《長相知》等等。在這些歌曲的演唱中,要以詩詞歌賦的吟誦為主,按照不同的韻律、韻腳進行朗誦,進而在旋律中進行二度創作,并演唱。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去旋律誦讀,并引入名家詩詞朗誦作品,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韻律,感受字詞的重音和韻腳,并通過學習了解作品情感。在加入旋律后,學生就能夠充分展示作品的韻律美,正確表達作品情感。然而,要做到地方性語言的純正發音和表達,單獨靠模仿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引用PBL情境聲樂教學法,運用以下的教學思路,即:學習一首民族歌曲之前,教師會在課前進行提問,比如經典四川民歌《采花》,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如何,這首歌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查詢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看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和電視節目,聽不同風格的歌手對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繹。隨后在分組討論中,要求學生描述自己的體會,并針對自身特點做出分析,找出能夠更好完成民歌作品演唱的方式,同學間也可以指出適合對方的演唱風格。最后進入教師總結階段,在總結中,首先聽到學生在自我感悟后的演唱,而后,依據學生特點加以指導,最終完成一首民歌的教學。總歸,PBL情境民歌教學法在學習民歌語言中的輔助作用,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演唱的作品,深入地把握歌曲中所呈現的情感,對教導學生更好地演繹民族歌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民歌PBL情境聲樂教學法論文】相關文章:
PBL教學法與解剖學的論文06-06
聲樂整體教學法論文范本06-11
論文:關于聲樂教學法的分析06-12
淺論高師聲樂教學法論文07-05
情境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研究論文12-29
情境教學法下的中學體育的論文06-22
小學體育情境教學法研究論文01-22
情境教學法對識字教學的實踐的論文06-15
聲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研究論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