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記敘文教學與童話教學比較論文范本
一、記敘是基礎,童趣是特點。
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法是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作為記敘文類的童話,當然也是以之為主要表達方法。那么,教學中不管是一般記敘文(以下簡稱記敘文),還是童話,都應當抓住記敘這個表現形式。弄清楚作者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無疑這是教法與學法的基礎。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記敘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不幸的小孩的悲慘遭遇。作者刻劃了一個過早地挑起生活重擔的小男孩。故事以賣火柴為背景。以叫賣--成交--負傷--還錢--探望--夭折為線索展開情節。作為記敘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的生活圖景展現在小讀者面前。教學時,教師要以記敘的事件為基礎,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調動生活經驗,展開想象,一個場面一個場面地去再現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圖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記敘和描寫,使學生身歷其境。他們必然會把小珊迪的遭遇與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較,于是就理解了主題。
記敘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鋪陳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的,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極其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記敘為基礎,就是要求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師要抓住課文中對表現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詞句進行分析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表象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形象。這樣就使語言形式的分析與思想的感受統一起來。
小珊迪誠實、善良的性格特點是通過賣火柴和找零錢這兩個重點情節的記敘來刻劃的,因此,抓住記敘這個基礎,就把握了記敘文的教法與學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樣是記敘資本主義國家里一個不幸小孩的悲慘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現實的手法。不是直接記敘令人心悸的生活場景,而是把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臨終前的幻覺中。記敘仍然是基礎,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現那冷酷的人生畫面,使小讀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傾注濃濃的童趣,描繪一幅幅令小讀者神往的絢麗畫面。誠然,記敘還是基礎,但在童話教學中處理這個基礎的方法就和記敘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激發童趣,從而進入童話世界。大年夜一哪一個小孩不向往這個像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那樣充滿無窮樂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噴噴的烤鵝,美麗圣誕樹上的新年禮物,溫馨的家人團聚,如此等等無不吸引著童稚的心,純潔的心。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必須把握住童趣這一特點,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講的是誰的、怎樣的故事的同時,應該充分理解小讀者的心理特點。分析的過程,要自始至終使他們沉浸在年節的樂趣中。教師要引導小讀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這篇童話中,童趣的啟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風的墻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們所向往的一切應有盡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顆流星把它劃破--唯一疼愛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現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懷里,在微笑中離開這殘酷的人世。在這一段的教學中,教師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樂趣中的小學生拖回到課文所反映的嚴酷的現實生活中,就讓他們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語道破--這是假的,是幻覺!--即使是悲劇的最后一幕。
總之一般記敘和童話的分析,都應以記敘為基礎。童話教學應在這個基礎上激發童稚之心,用他們的'心理、眼光去觀察社會,把握童趣這個特點。
二、理解是基礎,幻想是特征。
一般記敘文和童話教學過程都應該是啟發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體內容,再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對小珊迪形象的理解,應首先從分析小珊迪求賣心切的原因,來理解小珊迪純樸的性格;再從分析小珊迪人窮志不窮,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派弟弟送回找頭的事跡,來理解誠實的性格;最后,再從小珊迪臨終托弟(孤)愴然逝去的不幸遭遇來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樣,對賣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應該經歷披文入情的過程。但童話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抓住幻想這個特征。固然,在理解的過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兒童腦海中變成活生生的生活畫面,沒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個基礎,那就是字詞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作為記憶表象貯存于大腦中)。因此,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就是啟發想象的過程。可見啟發想象是一般記敘文和童話都應該重視的教法與學法。但童話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現。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與生活愿望相結合并指向未來的想象。童話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種從實際出發,以現實生活發展的規律為依據的,經過一定努力可以實現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現的。是借幻覺寫真情的。而兒童的幻想往往有明顯的直觀性、虛構性和明顯的社會性、歷史性。因此在童話的教與學活動中,就要突出幻想的這個特征。當教學到賣火柴的小女孩臨終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時,就要遵循幻想的規律,使這些幻象同樣出現在小學生的腦際,使他們身歷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腦際會出現此情此景是有其現實生活基礎的,因此要學生先理解語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產生一絲的熱。這就是小女孩在墻內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墻上擦燃的原因。而對描寫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礎。其次,要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借以產生想象力:小女孩雙手攏著火,因而感到一絲的溫暖。當天寒地凍的時候,人們都會圍著火爐,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爐。再次,把語言文字--記憶表象--想象的畫面(幻象)重疊起來,引導理解文章的主題:火柴滅了,投在墻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覺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滅了。那短暫的溫暖不可能奇跡般地救活這可憐的小女孩。最后引導學生從幻象中回到現實生活:她正想把腳也伸到火爐邊烤一烤,但火柴滅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命運是多么悲慘呀!
把握幻想這個特色,使學生進入童話世界。這是理解童話內涵的必經之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強調幻象就是假的,現實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學生就得不到感染,無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強加給學生罷了。
三、結構是基礎,反復是特色。
記敘文多以起因、經過、結果結構情節。作用根據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可采用順、倒、插、補等敘述順序。可用總分、并列、遞進、轉折等形式安排題材。因為布局謀篇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所以在一般記敘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剖結構,從中獲取理解信息,從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買他的一盒火柴?個中原因,文章開頭并沒有一語道破。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解這么一個情節:小珊迪沒有及時送回找頭,我感到上當。小珊迪的弟弟送來找頭,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窮孩子誠實的優秀品質。這時才點明原因:為了養活弟弟。再層層遞進,在結局闡明主題。
而童話在結構上大都采用反復的手法,其情節似乎凝結在一個點上,反反復復地強化表象,沿著同一路子,讓學生盡情展開想象的翅膀。
賣火柴的小女孩連擦三根火柴,看到三個幻象,小學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溫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爐前--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餓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鵝--好吃呀!于是烤鵝就填滿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鵝背上就插著刀叉搖搖擺擺地向她走來--真要動手拿刀叉吃--火柴滅了,烤鵝不見了。圣誕樹幻象的出現和消失過程也一樣。這種情節上反復的特色,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興滅,教師可詳加啟發,第二、三次幻象興滅過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讓學生沿著同一想象的路子展開想象。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除反復以外,一般記敘文的其他結構文章的方法,同樣在童話的教與學中也要加以利用。當小女孩看到流星時,她想到奶奶--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人要死去了。奶奶在世時,對她的疼愛立刻充滿了她的整個身心,她投身奶奶的懷抱--她知道火柴滅了奶奶會不見了。于是她擦燃整把的火柴(文章的情節這時跳出了反復),和奶奶一起飛向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去了。--結尾余意深長地描繪了一幅悲慘的畫面--小女孩死了,嘴角上依然留著微笑,手上握著沒有燃盡的火柴梗。教師憑借這個結尾,把學生帶回現實,跳出以上三次反復,引導理解微笑為什么留在嘴角?火柴梗為什么沒有燃盡?使學生既能入書,又能出書。
以分析結構為杠桿,獲取理解文章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又是一般記敘文與童話教學的共同點。
【一般記敘文教學與童話教學比較論文】相關文章:
一般記敘文教學與童話的教學比較11-07
《燕子》比較教學論文06-04
試論CBS與一般教學法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比較研究論文06-15
比較法教學下地理教學論文06-18
中法新媒體教學比較論文06-13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分析論文06-12
微格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研究論文07-04
比較法教學小學數學論文論文06-23
中美聲樂教學比較探討論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