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論文
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論文
中文摘要
史鐵生是我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處流露出對生命困苦極限的體驗、感悟和內省,他散文中的意象無時無刻都在體現著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鐵生以自身不尋常的經歷和獨特的寫作視角,叩問生命真諦,尋求困難人生的精神救贖之途,把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寫的包含了萬千情感。其中,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家園的棲居地,母愛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墻是他親情溫暖的守護,通過寫一系列的意象,史鐵生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懷和尊重。
史鐵生的作品,為很多人所喜愛,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賦予了豐富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名作家,史鐵生顯然有著不為人知的內心痛苦和壓抑,有著普通在作家難以體會的經歷和傷痛。但是人們依然能從史鐵生的作品中,發現作者內心的情感,對生命對親情對生活的珍惜。所以,本文就從史鐵生的散文開始,從那些人們熟悉的意象和事物開始,一起開始探索意象的旅程?
一、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史鐵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中,兩年后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到延安插隊,卻在那里把雙腿弄癱瘓了;1972年回北京治療,沒有再回去;1974年進了北京一家街道工廠工作。1981年因病情加重,無法工作,回到家中休養。史鐵生在生病之后,開始了寫作生涯。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連續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史鐵生最早是以小說創作引入注目的,初期小說與暴露“陰暗面”的文學有相通之處。另外就是描寫知青生活的,回憶中有反思。由于自身身體的殘疾,他也開始涉及與殘疾有關的主題,先是對殘疾人生存狀態的描摹,而后開始進人更為深刻的關于人的有限與無限的問題的思考。史鐵生的小說即帶有“散文化”的傾向,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學》發表長篇散文《我與地壇》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認同。史鐵生這些散文,背后都蘊含著極大的內涵,普普通通的事物,在那些優美飽含深情的意象中,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點滴的意象,無數的情感,深情的文字,都像一座座藝術寶藏,等待著人們去走近那意象的深處,去挖掘那些曾經打動人心的情感??
(一)人性溫情的守護
正是由于對宇宙意義和人生大愛有了更深的思索,并真正參透了生命的意義,史鐵生的人生態度也有了進一步的轉折,他不僅以一種昂揚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斗志,努力活出自身的精彩,同時,他還以一種人間大愛,對自己同命運的人,表現出終極關懷和深切的理解。而這種對人性溫情的守護,滿溢著柔美和甜蜜,甚至消餌和沖淡了現
實的殘酷。比如在《務虛筆記》開篇就是對新生和死亡的描繪。盡管老柏樹死了,但兩個小孩的出場卻預示著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題更是多層次、多角度,關于死亡和生存、愛情與殘疾、苦難與生命,通過交叉重疊的描寫,訴說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二)親情無價的力量
在當代文學史上,史鐵生一直以思考著稱。而正是由于身體的殘疾,史鐵生對愛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時隨著對自我的反省,他對愛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升華。而偉大圣潔的母愛,則是史鐵生愛的源泉和不竭動力。在《秋天的懷念》中,史鐵生以滿懷深情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偉大母親給予孩子的那種無私的愛,寧可一個人為孩子承擔全部的苦難,那種包容和對孩子深切的牽掛,讓人流淚、烯噓不已。而正是因為這種深刻而堅忍的母愛,才讓史鐵生在殘疾路上,有了獨自前行的勇氣。并最終在母親的一去不復返中,獲得了生的啟迪,著就是史鐵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歡樹)}中,史鐵生再次淋漓盡致的展現了這種母愛,母親為了治好殘疾的兒子,四處尋醫問藥,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兒子身上。
(三)生命意義的探索
比如在《命若琴弦》中,史鐵生寫道,老瞎子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卻發現懷揣了“50年”的念想竟然只是白紙一張時,一下子變得憔悴不堪,迅速衰老。因為賴以生存的目標沒有了,生活沒有了奔頭,沒有了意義。一生在追尋的.目標被殘酷地證實為空,似乎所有為之奮斗的過程都是蒼白的、無力的、沒用的,然而是不是這樣呢?老瞎子最后想開了,他對小瞎子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并且給小瞎子的目標增添到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史鐵生通過這則短篇小說在告訴我們他的生存理念:生命享受的是一個過程,人這一輩子,過得去就夠了。把很多人難以棄之的“目的”拋在腦后,但并不是說不設目的,而恰恰是要設立一個高尚美好的目的,讓自己有動力去為之奮斗,同時卻要放棄“必須要有一個結果”的心態,重視奮斗之過程,享受奮斗之快感,體驗奮斗
之歡樂。唯有如此,才能在有目的的無目的狀態下,不患得患失,心靜氣順,專注于整個過程的美好。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著要一個最終的結果,就會衡量自身條件有哪些缺失和不足,一旦這些缺失和不足是無法更改的,就難免陷入悲憤和絕望中,故他說“一個只想(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1“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2
二、地壇:精神家園的棲居地
1972年正直青春韶華的史鐵生在延安插隊時失去了雙腿。面對困難人生的沉痛打擊,史鐵生也曾經意志消沉、自暴自棄,他在《我二十一歲那年》中記錄了自己住在醫院從患病到確診這一年的心理感受,寫出了一個年輕人在遭受殘疾后的措手不及和痛苦絕望。“二十二個春天沒有哪一個像這樣讓人心抖??回憶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覺?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是什么感覺?那竟是回憶不出來的??我祈求上帝不過是在和我開著一個臨時的玩笑??我終日躺在床上一言不發,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隨后由著一個死字去填滿。”3
然而,凄慘的人生遭遇,并沒有擊垮史鐵生堅強的意志,在經歷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棄、母親離開這一系列沉重打擊以后,史鐵生開始了自己追夢旅程,創作出《合歡樹》、《好運設計》、《我與地壇》、《墻下短記》、《病隙碎筆》等一系列的勵志散文。2002年,他憑借《病隙碎筆》榮獲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這個獎對于史鐵生來說是他選擇提筆寫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作為一位作家,史鐵生無疑是讓人尊敬的。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1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頁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頁。
2史鐵生.我二十一歲那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78.
【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詩的境界及意象的分析論文06-13
《鄉愁》意象分析09-17
《鄉愁》的意象分析11-02
《史鐵生選文散集》讀后感04-15
采薇的意象分析09-13
木蘭詩意象分析11-03
雨巷意象分析08-25
古詩文中鴻雁意象詳解12-06
古詩文中猿啼意象詳解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