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探究問題,激發探究熱情的論文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將“探究”列為高中階段必須重點培養的能力,指出“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探究的興趣不大,探究的氛圍不濃,徒有探究之名而無探究之實。原因可能很多,筆者以為探究問題的設計不佳是產生上述情況最根本的原因。要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找準重點、難點、疑點,巧妙設計探究問題。
一、切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探究問題的設計要切近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我們形象地稱之為“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即可拿到,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夠不到。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就容易走兩端。
一種情況是探究問題太簡單,桃子伸手可摘。蘇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字里行間透出作者對故鄉北平的愛,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老舍先生對北平傾注了怎樣的感情?”這樣的探究問題,學生憑條件反射就能輕而易舉地作答。探究問題太簡單只會助長學生的思維惰性,養成其不動腦筋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必然會挫傷學生對探究的欲望。
與此相反,有時我們設計的探究問題卻太難,教授人教版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時,我們會特別注意每個單元的中心話題,總是試著把小說與這個話題聯系起來。第六單元的話題是結構,因此在教授本單元《半張紙》這篇小說的時候,筆者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問題:“你覺得這篇小說的結構特點是什么?”很多同學目瞪口呆,云里霧里,等待教師公布答案。課后反思,這樣的問題即使是大學中文系學生都不太容易回答,更何況是高中生呢?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大大超出了高中生心理認識的發展水平,這個桃子是怎么跳都夠不到的。因此探究問題一定要有科學性和針對性,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找準問題的切入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要切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后來再一次教授這篇小說的時候,筆者就設計了一個探究結構特點的問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在《半張紙》這篇小說的謀篇布局中是怎樣體現的?這個問題不太簡單,但也絕不至于太難。學生興趣盎然,探討積極。可見,只有將問題設在“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二、有一定思維容量和想像創新空間
探究問題的設計不僅要切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且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想象創新空間。首先,學生必須通過深入思考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其次,問題應該具備一定的開放性,能夠讓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地創新。
卡夫卡的小說《騎桶者》是《外國小說欣賞》中的最后一篇課文,這篇小說想象奇詭,小說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如果直接拋出探究的問題:騎桶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概括出:他是一個卑微、膽小,害怕失敗的小人物。但這樣探究問題其思維的深廣度都不夠,想象創新空間更無從談起。如果換個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人口,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比如從作家匠心獨具的虛構情節人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主人公要騎著桶去借煤?這需要深入的思考,也需要大膽的想象。有些同學認為主人公家里無煤,天氣寒冷,因此必須快馬加鞭。顯然“飛”著去比“走”著去要快;有些同學認為主人公膽小,害怕失敗,借不到煤可以快速逃跑;有些同學認為騎在桶上面,不需要跟賣煤的面對面接觸,從而看出主人公不敢面對社會,面對眾人,害怕與人交往。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感知以及在充分調動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有很多不同的思考和想象。學生的思維被完全激活,他們也更深地了解了主人公身陷的困境以及性格特點。盡管最后的答案是相似的,但得出答案的過程完全不同,后一個探究問題充分利用了教材,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其實,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會留下許多東西讓讀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釋,去研究,讀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動性和自由度。優秀的教師善于利用這些資源設計探究問題。特級教師鄭逸農在講授《項鏈》一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問題:佛來思節夫人道出項鏈是假的之后,會發生什么?學生的想象新意迭出,高潮不斷。摘錄部分學生思考想象的要點如下:1.瑪蒂爾德喜出望外,討回了三萬五千法郎,過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瑪蒂爾德百感交集,喜怒無常,她的精神崩潰了,整天念叨著:“項鏈,假的!項鏈,假的!”從此,她的身影出現在精神病院里。3.瑪蒂爾德與佛來思節夫人爭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訴諸法律,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大戰。4.瑪蒂爾德取回了那掛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項鏈,拿到珠寶店去換錢,可對方卻告訴她:“這串項鏈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小說接上了各式各樣的“龍尾”,一時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學生的心靈和智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無形中莫泊桑結尾藝術的高超也深深地刻入學生的心中。
三、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和挑戰性
筆者對讀中學時的一堂課印象深刻。語文老師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假如沒有風雪那會怎么樣?”所有學生的好奇心都被調動了起來,大家七嘴八舌,一時間課堂尤為熱鬧,學生爭搶著發言。有的'學生認為,沒有風雪,就不會有差撥放火的條件;有的認為,沒有風雪,林沖就不會出門買酒,也不會看到破敗的山神廟;有的說,沒有風雪,就不會壓倒草料場,林沖就不會到山神廟暫避棲身。不知不覺下課的鈴聲就響了,學生們意猶未盡,跑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現在想想,當時老師提的這個問題,可謂一箭雙雕:不僅很好地解決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風雪描寫的作用和風雪描寫的特色,而且讓學生始終飽含解決問題以及表達個人觀點的強烈渴望。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因為這個問題的設計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和挑戰性。反之,如果這樣設計: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風雪的語句,分析每一處風雪描寫的作用,最后說說本文風雪描寫有怎樣的特色。那么學生就不會去積極主動地探究,也就沒有這一段沉淀下來的回憶。
實際上,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有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探究的問題就必須要有新穎性、啟發性和挑戰性。新穎,才有刺激,才有興趣,才有探究、創新的激情。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根據這首詞畫面感強的特點,筆者提出一個探究問題:如果你是電影導演,怎樣把“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詞轉化為電影鏡頭?在課堂還能過一把導演的癮,這讓學生覺得十分新鮮,同時要拍好這樣一個鏡頭必須要深入思考,大膽想象,這極具挑戰性。而如果這個鏡頭能拍好,對周瑜這個人物的智謀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對這首詞整體的理解也就會更加到位。學生討論非常積極,很多學生迫不及待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名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加以整理如下:中景,漸近:周瑜都督軍營。營內,帥營布置。周瑜,英氣勃勃,臉上表現出胸有成竹的自信。諸葛亮,羽扇綸巾,從容不迫。各自執筆在手掌心寫字。近景:兩人伸出拳頭,攤開,相視哈哈大笑。特寫:手掌中的“火”字。放大,豎起,變形,成象形字,變顏色,冒煙,起火。中景、近景交替:曹軍水寨一片火光,延及岸上,一片混亂……通過這樣一個新穎、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探究問題,經典被刻入學生的心中,最終醞釀成的對文學的喜愛和興趣將伴隨學生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發學生課堂探究欲望的同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時間和機會。教育是一門等待的藝術,語文教育是等待藝術中的等待藝術。首先,探究的問題需要時間思考,只有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思考才會有讓人驚喜的思考結果。其次,展示探究成果要給每個學生機會。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盡量給每個學生以展示的機會,這樣才能讓他們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并讓他們對以后的學習探究保持足夠的熱情。
【巧設探究問題,激發探究熱情的論文】相關文章:
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方法論文05-09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情趣學科論文04-24
激發學生體育興趣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論文02-27
初中數學教學問題探究論文06-23
課文《祝福》問題探究05-17
《沁園春·長沙》問題探究08-25
《木蘭詩》問題探究11-30
《沁園春·雪》問題探究09-17
《化石吟》問題探究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