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傾聽做學生最好的聽眾論文
摘 要:教師要重視結合教學實際,從“去除浮躁,做忠實的聽眾;關注學生身心,做博愛的聽眾;善于捕捉微妙的瞬間,做一個敏銳的聽眾”等方面入手,做學生最好的聽眾,在課堂中要細細傾聽,在傾聽中與學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種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
關鍵詞:教師;傾聽;習慣養成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雙向“聽”的課堂:學生傾聽老師講課,從中解惑進而收獲知識;老師傾聽學生回答,從中答疑進而解決問題,兩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平時的課堂中,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傾聽,卻忽略了教師這一方面的習慣與能力。其實,在要求學生認真聽講的前提下,老師更應該以身作則,做“聽”的有心人,成為學生最好的聽眾。
一、做最“忠實”的聽眾
教師的傾聽要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不能加上自己的體驗,讓想當然去影響學生的思考和回答。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課堂中不能顯得浮躁,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能急不可耐,恨不得替他們說。要先聽學生把話說完,然后再找出其中的問題,幫助學生一一改進。關于傾聽,我想教師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忠實”:面帶微笑,專注地看著學生,聽清他們的回答,聽完他們的回答,并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點評,盡量讓學生自己完善回答。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認為你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他們會覺得如沐春風,會越來越樂意向你傾吐。
二、做最“博愛”的聽眾
教師的傾聽應該是最寬廣包容的,不管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不管是合理的或是可笑的,教師要嘗試接受所有的答案。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學會傾聽所有的學生,不論是優秀拔尖的`,或是默默無聞的,還是不那么盡如人意的,都需要思考的過程、表達的機會以及老師的指導。
班級里有這么一位學生,她學習非常認真,上課一直全神貫注的,語文成績也能名列前茅,但是課堂上幾乎看不到她舉手回答問題。我每次的提問,她都默默地將頭低下去。經過我多次的觀察,發現她總是習慣性地退縮,缺少大膽發言的勇氣,這樣下去必將影響學習。于是在我的課上,碰到有些難度的問題,并且我認為她有能力回答的,就不管她舉不舉手,總是直接叫她回答。她雖然紅著臉,講話也磕磕巴巴,但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答案。這樣一次、兩次、三次……她漸漸覺得自己的課堂表現沒問題,班里的同學們也鼓勵她、佩服她,她越來越自信,慢慢地,自覺舉手發言也多起來了。教師要成為最“博愛”的聽眾,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每一種答案,學會傾聽、理解他們的想法,學會接納、贊賞他們的觀點。
三、做最“敏銳”的聽眾
傾聽學生回答時,教師更應該成為一名“獵手”,敏銳地捕捉到學生回答中傳遞的信息。教師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聽取、感受每一位學生的發言上,收集各種信息,把握稍縱即逝的契機來組織教學,通過傾聽學生的發言來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捕捉錯漏。在上《烏塔》一課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以后,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欲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后,我再引導他們反復閱讀和思考,并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后,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言,紛紛匯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你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生1: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里,人們的法治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生2反駁: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生3: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為夷。生4:我認為課文并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課堂上學生這樣的回答是一晃而過的,教師一個不在意可能就會錯過,沒有辦法完善或糾正。所以,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錯誤,引導學生通過重新思考、探討等方法改正過來。
(2)捕捉亮點。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問題或一句話,為學生的需要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生所想要學的。
(3)捕捉未盡之意。教師在傾聽時,需要伴隨著觀察、辨別、選擇的過程,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到底是肯定后的點撥,是以此展開的議論,還是借景抒情、借題發揮。有時候,學生的回答往往點到即止,不算錯,但總覺得“隔靴搔癢”,沒辦法說到你希望達到的目標。比如,課堂上經常會問學生覺得某個人物怎么樣,他們往往會用一個詞語或短句來回答,讓你不能滿意。這時候,教師當然不能輕易放過,應該及時請學生幫著補充、完善。適時追問甚至自己拋出橄欖枝,讓學生未能盡意的回答更充實、更飽滿。
《橋》教學中,由于我的細細傾聽,敏銳地捕捉到學生對老漢的矛盾心理理解不到位,便有意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抓住“揪”“推”這兩個形成強烈反差的動詞,引導學生反復推敲,并以此作為“問題”引領學生一路前行,讓學生在富于挑戰的思維情景中,和文本充分對話,和故事中的人物充分對話。學生在情境與氛圍中對“揪”“推”的理解更為深刻了,懂得了身負“黨員”和“父親”兩種角色的老漢,內心的矛盾、堅毅、掙扎、痛苦。但終究“黨性重于父愛”!至此,學生的視野不再只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慢慢地,與作者的視野對接、融合,實現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這樣的語文課堂,因為有了教師細細傾聽和適時的點撥,充滿了思維的張力,豐盈了情感的體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教師要試著放下浮躁,靜下心來細細傾聽學生,做他們最好的聽眾。師生之間滿含交流與互動,我想這才是更好的語文課堂吧。
參考文獻:
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楊利民。群雁高飛頭雁領.教育信息報,2008-12-2.
【靜心傾聽做學生最好的聽眾論文】相關文章:
幸福的最好狀態就是平靜心情日記01-20
課改需要靜心回歸教育論文07-03
靜心的名言07-27
靜心的句子06-12
靜心的句子09-30
靜心的佛語09-20
靜心的句子12-13
靜心的散文07-11
靜心的詩句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