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思維與理論的論文
一、對立統一
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是物質的根本性質。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具體性質都基于物質的對立統一性,都能夠被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所概括。
物質的對立統一分質的對立統一和量的對立統一,兩種對立統一是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只是認識的角度不同。物質的質指的是物質的性質,即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內在規定性。物質的性質分基本性質和特殊性質。物質的基本性質是指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不隨時間的持續而改變的性質;拘再|是物質固有的性質,是判斷一存在形式是不是物質的標準;拘再|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不可產生,不可消滅,也不可轉化,是同一的靜止的客觀存在。基本性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這一部分基本性質不可脫離那一部分基本性質而獨自存在。物質的特殊性質是指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隨時間的持續而不斷改變的性質,是區別一物質不是它物質的規定性。特殊性質不可脫離基本性質而獨自存在,基本性質是不同特殊性質統一到一起的原因。特殊性質是對立的存在,表現為可分割,可轉化。但是,特殊性質不可產生,也不可消滅,可轉化是指從這一特殊性質轉化為那一特殊性質。物質的基本性質是所有物質性質統一的原因。物質的特殊性質是物質性質對立的原因。對某一類物質而言,這一類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性質是這一類物質的類稱基本性質。類稱基本性質包括基本性質和這一類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特殊性質。當我們給某一具體物質定義的時候,就可以只給出這一物質的類稱特殊性質,并指出其歸屬的類。而其歸屬的類稱基本性質則在經典著作中加以定義。
在某一類物質中,不同的物質由同一類稱基本性質來統一。如果這一類稱基本性質的內涵很多,那么,這類物質之間性質的統一性就很強。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空間。在緊密相鄰的若干物質中,它們共同擁有的大空間為它們的宏觀空間。它們在量上同一于這一宏觀空間。但是,它們每一個物質各自所完全擁有的小空間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在微觀空間上是對立的。如果若干物質,它們共同擁有的宏觀空間很小,而各自分別擁有的微觀空間都很大,那么,這些物質量的對立統一性就很強。在這種很強的對立統一性中,宏觀空間和這些微觀空間之和的差即縫隙空間就很小。
統一是基于同一的存在而存在的。在性質方面,統一是利用抽象的同一的基本性質來統一具體的對立的特殊性質的。性質的統一,沒有基本性質的同一,就失去了統一的基礎;沒有特殊性質的對立,就失去了統一的意義,而只能叫同一而非統一。在空間方面,物質的內在對立性導致這一物質所擁有的同一個宏觀空間被這一物質的若干內層物質確定為若干個微觀空間。如果沒有這一宏觀空間,那么,這若干個微觀空間就失去了統一的基礎;如果沒有這若干個微觀空間,那么,這一宏觀空間的叫法是無意義的。因為它是最微觀的空間,當然是暫時的。因此,在性質和空間上都可以歸納為:對立和統一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對立也就沒有統一,沒有統一也就沒有對立,對立統一是在同一的基礎之上的對立統一。
在物質的類稱基本性質中,也包含著物質的特殊性質。這些特殊性質是基于所有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基本性質而存在的。而對于其所屬的若干類稱特殊性質而言,它們也由類稱基本性質中所包含的特殊性質來統一的。所以,對于相接近的具體物質而言,其統一也是(物質的特殊性質)對立性的統一。對立性的統一也可以是一個過程。由于空間的接近,可導致兩物質間性質的相互轉化。也就是說,兩物質間的對立性向兩物質的內部轉化。轉化的結果為,兩物質的統一性加強了。這一過程也可以發生在若干物質間。這一過程說明了,加強空間的統一,就可以加強性質的統一。不同物質之間存在著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同一是指特殊性質的同一。物質的對立性的同一是就物質的內涵而言的;物質的對立性的統一是就物質的外延而言的。不同物質,擁有同一的基本性質。物質的基本性質之間不存在性質的對立,也就無所謂物質在基本性質上的對立性的同一。
二、思維和認識
一物質對另一物質的反映,就是一物質受到另一物質的作用而達到的兩物質在性質上的對立性同一的加強。反映的過程就是物質間抽象的同一性加強的過程。
思維就是主體(物質)內部各部分、各層次間的相互反映。思維的.目的就是在主體(物質)內部不斷地加強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對立性同一的不斷加強,使主體(物質)內部各部分間的對立性不斷地向內轉化。主體是特殊的物質,是能夠主動適應環境,以實現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的物質。物質具有層次結構,主體也有層次結構。主體是由若干主體和普通物質構成的。同樣,“若干主體”中每一主體也是由若干主體和普通物質構成的。如果繼續劃分下去,總能出現沒有主體,而只有普通物質的情況。但是,經過一定的時間,普通物質也可以發展成為主體。若干主體可以構成一個大主體。若干人可以組成一個集體,集體就是人的外層主體。群體思維就是若干人的想法相互交流,找到多數人相認同的想法的過程。對于集體中一些并不很重要的事,我們不可能每一件都拿出來讓集體中所有的人來討論,否則,集體對一些小事也缺乏快速的反應。于是,我們必須選出一個人來代表集體應付日常工作。這個人就是集體的核心主體。同樣,這一處于核心地位的領導人并不是對每一件事都認真仔細地思考,否則他的工作效率就很低。其實,這位領導人也有他的核心主體。
于是,這個集體的反應能力又有了提高。同樣,這位領導人的核心主體也有自己的核心主體。這樣,這一模式可以深入到若干層次中。在這里,本文把一個主體(物質)的內層若干主體(物質)憑自身的實力來參與決定這一主體(物質)的各種事物的過程,稱為感性思維。本文把一個主體的核心主體(物質)依賴這一主體對內層其它主體和物質的控制力來實現這一核心主體(物質)對外層主體的控制的過程,稱為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感性思維的產物。理性思維是依賴感性思維來建立并維持外層主體的理性機制的。理性思維始終都不能脫離感性思維而獨自存在。對于這一點,還可以核心主體的感性思維為論據。如果某一“核心主體”內部沒有理性機制,那么,這一核心主體就不能稱之為核心主體,而應稱之為核心物質。核心物質不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但它可以進行感性思維。因其慣性極小,思維速度就會極快。因此,理性思維不但從宏觀上離不開感性思維,而且從微觀上也離不開感性思維。感性思維是理性思維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理性思維屬于代理思維。它是以微觀物質思維代理宏觀物質思維的。理性思維的產生,為物質主體時代的到來,為主體能夠快速適應環境,為物質世界的快速發展找到了一條出路。理性思維是利用微觀物質與宏觀物質的對立性的同一來實現對宏觀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觀物質主動與宏觀物質加強同一,爾后是宏觀物質“主動”與微觀物質加強同一。前者是微觀對宏觀的認識,后者是微觀目的性的實現。只有微觀物質對宏觀物質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微觀物質利用宏觀物質發展的必然來實現對宏觀的控制。
認識和思維都指的是一種過程。兩者也可指認識和思維的結果,前者主要是指認識和思維的結果,后者主要是指認識和思維的過程。認識和思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過程?最初的認識是感性認識,即因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而達到的主客體間的某種對立性的同一。感性認識多半是片面的,但它是直接的,真實的(多半是片面的真實)。感性認識依賴主體的感覺能力,也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同一性的程度。這種程度越高,感覺能力也就越強。但是,事實上,主體多半無法對客體進行全面的感覺,她只能對客體表現出來的某些現象進行感覺。要對客體進行全面的、正確的認識,顯然,主體的感性認識多半是辦不到的。于是,理性認識的出現就成了必然。理性認識就是,主體通過已有的知識和對客體的感性認識,來進行理性思維后所達到的主客體間的某種對立性的同一。但是,理性思維只是認識的一種手段。因為理性認識,并不是主體與客體真的實現了較強的對立性的同一,而只是主體的核心主體代表該主體與客體實現了較強的對立性的同一。主體認識客體的目的就是,主體與客體實現全面的對立性的同一。其實,這也是感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全面的感性認識。首先實現的片面的感性認識,為主體對客體進行全面的認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就是說,片面的感性認識是主體提出問題的原因。而理性認識則是主體解決問題的原因。
對于具體的認識和思維,既有感性的方面,又有理性的方面。
.三、感覺與創造
人如果沒有感覺能力,那么人就會失去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就會被孤立起來,甚至不可能存活下去。感覺是感性認識的起點,是感性思維,一般是指有主體參與的時間較短的感性思維。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周圍事物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感覺與周圍事物存在著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同一是客觀的,它可以不依賴人的核心主體而存在。感覺分為有意識感覺和無意識感覺兩種。無意識的感覺反映人的感覺器官自身的目的性。有意識的感覺是人的核心主體對無意識的感覺的利用和支持所形成的感覺的感覺。所以,有意識的感覺更具目的性。
創造是人所特有的。電腦能思維,但電腦卻不能創造。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具有極為豐富的感覺能力,而且能夠感覺到這種感覺能力在不斷地增強,并以此為需要和目的。而電腦的感覺能力極其有限,且不能感覺到“自己”有感覺上的需要。感覺就是一種需要。當周圍世界沒有我們所要感覺的東西的時候,人就會去創造這個東西。所有要創造的東西都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一、這個東西是人所需要的;二、這個東西必須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能夠與周圍世界溶為一體。前者是提出問題的原因,后者是解決問題的規律。人所需要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而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為什么呢?因為感覺至少是兩者之間的事----兩者之間對立性同一的過程。所以,一個存在形式是產生不了感覺的。有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它”同時存在于內層非核心主體和核心主體之中,是核心主體中的“它”感覺到非核心主體中的“它”。當然,兩個“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對立性,但同一性是主要的。并且,她們想繼續提高這種同一性。提高這種同一性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即將“它”變成一種真實的存在!罢鎸嵉拇嬖凇币坏┐嬖,她們就可以去感知它,從而滿足她們的感覺。通過加強她們與“真實的存在”的同一性,從而加強了她們之間的同一性。同時“真實的存在”也可以使他人分享這種感覺。對多數人而言,在“真實的存在”存在以前,他們是感覺不到他們對這種感覺的需要的。因為在他們的大腦中只有一個“它”的存在。所以,創造不應該只是滿足個人的需要,而應該把它上升到滿足社會需要的高度來重視。創造首先滿足的是一個人自己的無意識的需要,即自己的非核心主體的需要。如果一個人對所要創造的東西沒有無意識的需要,那么,給他金山銀山,他也不會創造什么出來。
四、知識與理論
知識的外延比理論廣,理論是知識,但知識并不一定是理論。
知識是主體為了在認識、思維及實踐中與客體達到對立性的同一所依據的內在對立性。這種內在對立性與客體的內在對立性是同一的。也就是說,主客體在性質上是由這抽象的同一的內在對立性來統一的。知識存在于主體內部。媒體上的知識,只是代表知識的一種符號,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知識。這是因為,知識是抽象的,而抽象是不可能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的。媒體的具體是用來調動主體中的具體和抽象的“復合體”的。而媒體的抽象就是一般物質的抽象。這種抽象的內涵比主體的少得多。如一個字,我們需要記住的并不僅僅是這個字的字形,更重要的是它的讀音和字義。這其中字義是最抽象的,其次是讀音和字形,最具體是的字的依附物,即載體。不同地區的人,對某個字的讀音是不大相同的。而字形有簡體和繁體之分,有楷書、行書和草書等。早先,字依附于貝殼、竹簡上,后發明了造紙術,字便有了一種經濟而又方便的載體了,F在,字又可裝進電腦中了。但是,不管字依附于哪一種載體(包括一般物質和主體)上,字義都應該是同一的。當然,這種同一是人為的。
知識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性知識是客觀的知識,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核心主體的意識)而存在的無意識中使用的知識,是思維所遵循的自然法則,是主體為了與客體實現對立性的同一所依據的內在的客觀規律。理性知識是主觀的知識,是理性思維所遵循的理性機制,是主體之間為了交流的方便而確定的統一的規范。公設、推論、真理、客觀規律、人的無意識等為感性知識。語言、名稱、符號、法律、道德、對感性知識的描述等為理性知識。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沒有絕對的界限,就象深和淺一樣。感性知識對主體而言,是在無意識中使用的;理性知識對主體而言,是在有意識中遵守的。感性知識一般以理性知識的形式傳播。但是,在某些時候,人會因為能夠直接認同感性現象而意識到感性知識的存在。事實上,剛出世的嬰兒,對感性現象的認同就是這樣的。人第一次接受理性知識就是這樣的。人身上有許多的感性知識并不為人所知。創造就是將這些感性知識理性化,使之成為大家有意識地使用的工具。
理論是也理性知識的形式存在的感性知識。理論所要做的就是,用社會語言的形式來調動理論學習者比較容易調動的感性知識,并指出所要論證的感性知識與這些感性知識的關系。
感性知識包括感覺,也就是說感覺的過程必須遵循感性知識。感覺是感性知識的實現。感覺也包括感覺與感覺之間的關系,即存在關于感覺的感覺。第二個感覺是第一個感覺主體的核心主體感知到的。也就是說,感覺的感覺是感覺主體的核心主體對該主體感覺的感知。而感覺的感覺是更為抽象的感性知識。
理論都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從主觀的角度理解,用簡單的感覺建立起來的理論是應用理論。用復雜的感覺、或者說用感覺的感覺建立起來的理論是基礎理論。對于應用理論,我們往往很容易感覺到它的正確性。對于基礎理論我們往往很難理解它。應用理論有時直需直接的感覺,基礎理論則要深層次的感覺。當然,我們感覺正確的東西,它不一定正確。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完全真實地感覺到這個東西的全部,對于應用理論如此,對于基礎理論更是如此。從主觀上講,我們對應用理論的感覺比較容易,對基礎理論的感覺比較困難。但是,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基礎理論比應用理論簡單。因為基礎理論所反映的客觀規律是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是相距很遠的不同現象統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們難以感覺到普遍規律的存在?原因是感覺是感性思維的過程。在過程剛開始時,感覺是最強烈的,持續時間長了,感覺就會淡化。到河里游泳,剛下水時感覺特別涼,持續時間長了,就適應了。即涼的感覺因身體與水在溫度上的接近而淡化。還有,我們從來沒有直接感覺到自身內臟器官的存在。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強烈的初始狀態的感覺。我們主觀意識的建立與初始狀態的感覺是同步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于是,人的核心主體與內臟器官的同一性就特別強。但是,內臟器官一旦病變,我們就會產生壞的感覺,即使進行器官移植,感覺也不會太好。這就是說,許多我們早已擁有的習慣了的東西失去了,我們就會產生壞的感覺。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價值,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當然,人以及其它物質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律,我們無法失去,更不會有重新獲得的可能。對于它們,我們只能用理性來把握。那么,為什么它們可以用理性來把握呢?因為,當核心主體的內層某一層次表現為核心物質的時候,核心物質所進行的感性思維是一種極其簡單的思維,它只遵循物質最普遍的規律。于是,它對一些復雜現象的感覺,對感覺的感覺是一種極其抽象的感覺。因為它只感覺它們所共同遵循的最普遍的規律。
理論論的是一種關系,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關系。感覺也是一種關系,只是感覺所表達的關系更直接、更能反映其同一性。而某些感覺與感覺之間缺乏關聯,它們之間只能用一些基本的規律來統一。這些基本的規律就是基礎理論所研究的范疇。于是,對于我們所感覺到的不同的感性現象(感覺的的現象),如果我們無法用基礎理論將它們統一起來,那么,這些感性現象中,必有一些是虛構的,是假象。反之,如果這些感性現象能夠用基礎理論統一起來,那么,我們直須感覺到其中少數感性現象的正確性后,就可以間接地證明其它感性現象的正確性了。但是,利用理論把握世界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我們用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手段。所以,理論是指導我們感覺發展的方法,理論最終會被我們的感覺所取代。
【 思維與理論的論文】相關文章:
思維與理論論文05-07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教育理論論文02-18
極限理論教學中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論文06-19
價值鏈的產業營銷新思維管理論文07-01
美術教學與思維論文03-31
關于逆向思維的論文04-24
關于逆向思維論文05-04
會計理論論文06-14
創造性思維理論讀書心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