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欣賞論文
欣賞教學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屬于“感受與鑒賞”范疇。應該說,它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學生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非常重視。但是審視以往的傳統欣賞教學,其最大的問題是輕視學生自身的感受與體驗,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以教師的講解剝奪了學生親身感受與體驗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講解過多,以講代替學生的欣賞。教師更多地關注音樂作品相關的背景,如音樂作品有關的趣聞軼事、故事情節。另外對作品的表現方法、作品風格常常以自己的講解來代替學生自己感受與鑒賞的過程。這些做法使得學生很少有進行音樂欣賞并獲得藝術審美體驗的機會。
二是以放任自流的“聽”代替了音樂欣賞活動的全部。整堂課一味地讓學生自己靜靜地聽音樂,而缺乏教師的指導。由于學生自身音樂素質的限制,這種缺乏啟發與指導的欣賞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學生很難聽出所以然,沒有深層的感受與鑒賞。
因此,作為培養中小學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音樂欣賞教學,其改革勢在必行。如何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本,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賞活動中,是當前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重點。近年來,我區音樂學科組對《課標》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研究和學習,在提高欣賞教學的實效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4年10月,雪浪中學李艷老師執教的七年級音樂欣賞課《遼闊的草原──走進內蒙》(以下簡稱《遼》)獲得第四屆江蘇省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下面就以《遼》課為例,介紹我們在改革音樂欣賞教學方面所作的嘗試與探索。
一、關注情境的創設營造,構建投入生成的情感場。
情境教學是通過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似或相應的情景進行教學的方法。情是情緒、情感;境是環境、場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的內在感覺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場。音樂的欣賞需要人與音樂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非常關注情境的創設。
《遼》課開始,教師表演蒙古舞蹈直接把學生帶到音樂表現的場景之中,并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對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儲備。接下來教師呈現四組蒙族民俗風情的畫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師生同是情境的創設者,也是同時被情境所感染、陶醉、啟迪與激勵的情感主體,此時已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一開始就投入到欣賞過程中去。
二、關注素材的拓展整合,創建投入持續的資源庫。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是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學生平時欣賞音樂常常是無意的隨意的,不太可能靜下心來細致聽賞,而欣賞教學卻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指向性,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梳理和目標的把握顯得至關重要。《遼》課的目標主要是蒙族音樂風格的感悟和把握,而在“感受與鑒賞”涵蓋的四個領域中,音樂風格與流派的鑒賞是最高層次也是最難的,只有在大量聆聽與比較中才能領悟與鑒別,教材提供的兩首歌曲顯然太少了。教師搜集了豐富的欣賞材料: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牧歌》《小黃馬》,短調歌曲《嘎達梅林》《森吉德瑪》,器樂曲《萬馬奔騰》以及蒙族舞蹈的音樂,并制成交互式的課件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程序。這些根據本課目標所選擇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素材,為感受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也有了一定的廣度。
三、關注實踐的組織深入,搭建投入外化的展示臺。
參與教學是學生通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學習音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體現了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現代教育思想。在音樂課上,無論教師多么有才藝,如果不讓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只是靜靜地欣賞教師的講解與表演,各項教學目標就很難達到。因此,如何組織實踐活動,調動全身各種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應該是在教學中非常關注的。
1.內在的思維活動。音樂欣賞有感知欣賞、情感欣賞和理性欣賞三個層次,這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但這三個層次不是絕然分開,而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理性欣賞是欣賞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賞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應該非常關注欣賞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將音樂表現手段和音樂情緒、音樂形象聯系在一起,完成感性欣賞向理性分析進化的過程。在《遼》一課中,主要運用分析、綜合和比較,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對蒙族長短調民歌不同風格特征的分析、比較總體情緒──是優美抒情還是歡快跳躍?節奏韻律──是自由舒展還是規整緊湊?詞曲結合方面──一字一音還是一字多音?以及馬頭琴形狀與演奏方法的觀察;音色體驗──與二胡、大提琴等拉弦樂器作比較;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一把馬頭琴描繪的萬馬奔騰的場面,挖掘蒙族音樂元素中散發的民族習性和氣節。
同時我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探究。如《遼》一課在引導學生對蒙族民歌顫音、嗽音以及尾音下滑的唱法之形成原因方面所做的探究就很恰當和成功。蒙族民歌在唱法上有什么特點──顫音、嗽音、尾音下滑;其形成與牧民的放牧生活有無關聯──來自于牧民對身邊羊叫馬嘶現象的觀察與模仿;草原的遼闊空曠使牧民的對話與歌唱具備了大聲呼喚、吆喝的特征;模仿、嘗試、練習這樣的唱法驗證結論并強化印象。如此,探究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積累密切聯系,學生悟出了音樂來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時也會更關注周邊生活中的音樂。
2.外在的表現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賞,除了靜靜欣賞、靜心思考,我們還可以通過外在的表現活動來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強化體驗。在《遼》課中設計了歌唱、律動等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樂曲的主題是音樂的精華,常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優美的主題使學生終生難忘。學生對《牧歌》《嘎達梅林》《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的哼唱不僅構建了更高層次的蒙族音樂學習的“場”,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蒙族民歌的感受。
在《森吉德瑪》的音樂聲中模仿有節律的騎馬動作,學生在律動中感受到了短調民歌樸素的旋律和規整的節奏,并對音樂描繪的馬背上顛簸的音樂形象有了進一步的體驗。隨著音樂進行騎馬、擠奶、聳肩等舞蹈動作的模仿表演,又使學生領略到了蒙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并進一步體驗音樂來源于生活。外在的表現活動所產生的作用決不是僅僅讓學生“聽”所能達到的。
四、在評價中升華提高,引發學生持續學習動力。
首先,欣賞教學與歌唱教學、器樂教學一樣,不可忽視檢測和評價,這是因為欣賞教學的目標同樣是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達到的結果或標準,對教師來說是教授的目標,對學生來說是必須完成的學習目標,“教”與“學”雙方都要遵守,因此,應盡可能地可檢閱、可測試。其次,音樂課堂實踐表明,當學生遇到智慧挑戰時,當學生受到表揚或鼓勵時,當學生被激勵著向更高境界攀登時,其學習狀態是最積極、最佳的。在《遼》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開心辭典"競賽版塊,來檢測學生課上所學知識并實現知識遷移──
鑒別:《贊歌》具有長調民歌還是短調民歌的特征并說出區分的依據;表現:表演課中學到的一句民歌或一個舞蹈動作;拓展:談一談所知道的蒙族音樂家或歌手,哼唱其代表作片斷;總結:概括最大的收獲、最深的體驗、印象最深的歌(樂)曲或舞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教學氣氛逐漸達到最高潮。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此過程中評價手段以鼓勵為主,放大了學生的優點,使學生自我表現、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實現,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同時,教師充分開設求助熱線,也體現了合作教學的思想。
總之,音樂欣賞教學是學生所有音樂活動的基礎,也是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應該重視發掘教材的內涵,設計生動的過程,讓學生獲得主動積極的發展。
【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欣賞論文】相關文章:
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說說06-29
青年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實踐分析論文07-04
全身心地投入,會是種什么樣的感覺?05-07
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提高學生的心理投入論文07-05
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提高學生的心理投入論文07-05
淺談對教育公共投入差異論文范本03-31
教育財政投入績效及差異論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