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課堂教學語言的雅化論文
不少名家學者在回憶自己的語文老師時也常常會提及印象深刻的語文課,所憶無非是老師精彩紛呈的講課,或幽默詼諧,或典雅文秀。教學需要課堂,只要有課堂就會有老師的講課,課講得好不好,除內容外,關鍵看教學語言。追求課堂教學語言的雅化是追求課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的因素。于漪詩意盎然的導入語,錢夢龍扣人心弦的插問語,陳鐘梁精雕細琢的串講語,代表著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雅化的極致,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少講精講已蔚然成風,追求雅化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在眉睫。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學《詩》才能立言,他又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課堂語言的雅化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懈追求。
語文教學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語言的教學。母語學習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進入中學時,他用母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已達到相當的水平,所以,教師進行語言教學不是教學生應該說什么,而是教他們怎樣說。“怎樣說”的內容很豐富,說得規范,說得簡明,說得生動,說得形象,說得流暢,自然是應有之義。說得含蓄,說得文雅,說得優美,說得經典,也應包括在“怎樣說”之內,且是更重要的內容,而這就是追求語言的“雅化”。教學生怎樣說,除了指向性很明了的“教語言”外,還包括了教師語言所提供的模仿樣板和教師語言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積累。英國語言學家皮特·科德說過:“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積累和結合是泛指,包括了生活中語言的積累和結合,浸淫讀物傳媒語言的積累和結合,自然也應包括師從的積累和結合。可見,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通過自己文雅、典雅、博雅的語言去影響學生,為學生提供優秀的語言材料,一流的語言范式,以及語言背后飽滿豐富的情感,睿智聰慧的思維,披沙揀金的洞察力。要成為這樣的一位“語言教師”,就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多下功夫。
一、厚積薄發,追求語言儲備的繁富
于漪老師在《教師的修養》一書中提出教師講課語言的基本要求是“確切、明白、簡潔、通俗、優美、形象”。其中大部分要求和“雅化”一致。教師語言的“雅化”需要有“童子功”,也期待“成年功”。只有下功夫去追求自身語言的“雅化”目標,日積月累,厚積薄發,才能脫口成文,語驚四座。在這方面,我們要多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古典美文佳詩,經常誦讀默識。“多讀書則胸次自高”(清·馮班《鈍吟雜錄》)。多讀書就能“使語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葉圣陶語)。我們還要做有心人,不斷去發現怎樣說才能更好,更有情趣,更能打動人,使自己的語言漸漸接近完美的境界,也即達到了“雅”的標準。有了這樣的功夫,在講臺上才能做到縱橫捭闔,游刃有余。學生在和教師的接觸中,語言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
二、充分準備,追求語言表達的沖擊力
教師課堂語言有隨意發揮處,也應該有蓄意謀劃處。導入語、提問語、結束語、插說語的設計都應該是未雨綢繆,了然于胸。不少教師的導入語不作設計,脫口而出,或干瘦如癟三,或病歪如效顰之東施。這樣的語言,學生聽了毫無感覺,語言的學習也就無法落實。比如教一篇新課,很多教師直白一句“今天學習《××××》”就算結束,無懸念無趣味無美感無刺激無熏陶無點撥。而于漪老師每上一堂新課,總要將導入語設計得美麗雅致。如她教《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單元時,導入語是這樣的:“繼米開朗基羅之后的法國大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人總要和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尤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山川,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節展現不同的美姿。”于漪老師在教學后說“用這樣幾句話描述,學生被有關‘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國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興趣盎然地進入了該單元學習的軌道。”學生豈止是進入學習的軌道,這樣“雅化”的導入語在學生語言的積累貯藏和發展中,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起到釀米為酒的作用。提問語也需設計,不然雖問而學生如墮五里云霧,不知該怎樣回答。這里的提問就需指向明確,用語精當,不含糊,不拖沓。如錢夢龍老師教《多收了三五斗》課時,這樣問學生:“萬盛米行的先生對農民說話是有氣無力、鄙夷不屑的,而萬源祥等幾家商店的伙計卻不惜工本地叫著‘鄉親’,同是在一條街上做生意的,為什么態度迥然不同?”這問題設計新穎、明晰,用語工穩,對萬盛米行和萬源祥先生、伙計不同態度的敘述語整散結合,四字成語的多項運用又增加了內涵和視覺沖擊力,所以該問在當時堪稱是絕問。而提問的設計顯然是精心設計的。錢夢龍老師的確不愧是“善問的‘智者’”。
三、認清方向,追求語言內涵的情緒化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語言的雅化正是寄托在“情”上。如果追求“雅化”而無感情內蘊,那這雅化的課堂教學語言就會是金玉其外,是文辭堆砌,是浪得虛名。只有感情充沛了,真摯了,雅化的語言才能遠離蒼白,動人心魄,感人肺腑。所以,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告誡他人:“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詩的語言如此,課堂教學語言更是如此。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不管身體如何疲憊,遭際如何不幸,但只要一走上講臺就目光矍鑠,情動于衷,語言或慷慨激昂,或春風化雨,全然忘了自己的煩惱與疲累,不知身在何方。這樣的情感配上這樣的語言,學生既受感染又學語言,豈非一舉兩得?記得一位教師教史鐵生的《地壇》,那天剛好是他父親的忌日,在這特殊的時刻,他更感到與父親間的血肉聯系和生命延續,更感到父親的早逝帶給他的心靈的震顫和悲傷,以及深深的歉疚,于是他感到了來自《地壇》的生命共感的呼喚與沉痛。于是,他用緩緩低沉的語調,深情地朗誦了《地壇》第二段作為本節課的開講,制造了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這位教師又用極精練極富含情愫的話語說道:“地壇天老地荒,它接納了心力交瘁幾近絕望的‘我’,母親仁慈寬厚,她用天地般浩茫無私的愛撫平了‘我’形體與心靈的雙重創傷。那么,地壇與母親間有了一種怎樣的令我們深深叩擊的關系呢?”這種從心底抽出的如鼎語言使學生迅速走進了地壇,走進了母親,也走進了史鐵生。試想,如果缺少這種氛圍,缺少這種語言,這節課將會顯得多么乏味啊。
四、刻意求精,追求語言組合的極致
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以對話形式呈現教學流程。俄國巴赫金在《詩學與訪談》中說:“人是作為一種完整的聲音進入對話。不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全部個性參與對話。”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形成的雙邊或多邊合作狀態更要求教師對話語言的“雅化”。而巴赫金的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對話中的話語系統與其自身的語言淵源、個性、思想、情感、修養等是分不開的。雅化的語言又是植根在教師的話語系統上,教師語言不斷的修煉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斷雅化的教師語言在向外呈現時就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無形中也會影響到學生語言系統的形成和不斷完美。學生語言系統的形成有高下雅俗的區別,而語言的情意化特點促使學生在表達時對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采納、語氣語調的選擇上都會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在這種主觀追求過程中,教師語言的強烈影響會改變其追求的軌跡。所以,學生語言的高下雅俗與教師語言的高下雅俗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教師刻意追求對話語言的雅化不僅僅是內心世界的潛在追求和外顯需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樹立起語言楷模。這種對話極致包含著書卷氣,包含著豐富與彈性。慷慨處要擲地有聲,金石錚錚;柔和處要和風細雨,絲絲入扣。同時,教師的對話又要富于啟發性,字字句句要充分體現教者的機智,即使是隨意點化,也要不落俗套,恰到好處。
魯迅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兒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逢人便講“阿毛的故事”并反復念叨一句話“我真傻”。有位教師抓住“我真傻”與學生展開了如下討論。
師:作者為什么讓祥林嫂反復說“我真傻”呢?
生:(思索)“我真傻”是句大白話,好像沒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師:魯迅寫作是嚴肅認真的,同學們學習過《孔乙己》,孔乙己教小伙計寫茴香豆的“茴”字,說有四種寫法,但魯迅并沒有把這四種寫法羅列出來,以免這些陳腐的東西毒害讀者,可見他考慮周全而又惜墨如金。但是,在《祝福》中為什么要借祥林嫂的口反復說“我真傻”呢?(學生沉思、琢磨……)
師: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是被狼吃掉的。“我真傻”的本來意思是:我真傻,我沒有看好阿毛,我不該讓他剝豆……大自然的狼吃掉了阿毛,那么──
生:(領悟)她就不知道社會的狼正在吞吃著她。
生:這社會的狼就是封建禮教。她反復表白“我真傻”的深層含義是,祥林嫂到死也沒有認識到封建禮教對她的毒害,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她的可悲。
師:從她的性格來說,這又揭示了什么?
生:揭示了她被損害、被侮辱最終仍不覺悟的內心世界。
……
請注意這位教師的對話語言,多么嚴謹,多么典雅,又多么具有啟發性。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語言的雅化,就是追求課堂語文教學內涵堆積的厚重,追求教與學雙重生活質量的高尚,追求師生個性的高雅發展。如果我們的學生若干年后回憶起我們精彩紛呈的講課,能說一句“我的談吐不俗全得力于某老師語言的影響”,則無上榮光,無比欣慰。
【追求課堂教學語言的雅化論文】相關文章:
追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簡約化”論文04-24
試析課堂教學語言的美感論文06-12
透視M招牌社會化追求度論文04-27
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03-19
淺論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論文03-30
非語言溝通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論文07-07
對小班化中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07-05
全球化進程中的語言多樣化發展的思考論文02-03
小學課堂教學激勵語言的實效性論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