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論文
【內容摘要】: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隨著課改的大潮,愈來愈被教師所關注,通過請提高學生發言,教師能準確地判斷學生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們所想到的和已經理解的一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討論教師傾聽學生課堂發言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五心、傾聽、尊重
引言:隨著課改的提出,教師對自身的素質也提高了要求。是的,教師是課改的第一執行者,如果教師還是老樣子,那么“課改”又從何說起呢?而在課改中提出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要體現“學生主體”,就出現了“探究式教學”、“對話教學”等教學形式,因此也要求教師具備更全面的能力及各方面的素質。
一、關注“傾聽”
教師的素質包括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形象、多元的知識結構、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結構及健康的心理素質。而在課堂上,教師的素質又可以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板書、語言表達、教風等等,可有一樣往往被我們老師所忽略(尤其是新老師)——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正猶如目前“對話”成為當代社會的關鍵詞,開發了智能電腦等一系列可以“對話”的產品,那么作為對時代精神的回應,在我們的課堂中,也要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語言交融,心靈交流,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道德和理性的升華。教育領域里正孕育著“對話”和“傾聽”的意識,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中,也有或多或少的體現。當然,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傾聽”。
1、對“傾聽”的理解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傾聽”一詞:“細心地聽取(多用于上對下)”。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似乎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傾聽(下對上),而要讓課堂教學走向縱深處,并非側重于把學生培養為忠實的聽眾,我們更強調情境中教師的“傾聽”。如果說,在過去“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相對于對方都是一種“他”者,雙方的關系是一種“我——他”的關系的話,那么,在新課標提倡下的是一種“我——你”關系,就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要傾聽學生。
傾聽是一種民主的氛圍,課堂是學生放飛心靈的天堂,時代使課堂成為精神愉悅的、暢快的交流場所;傾聽是一種真誠的謙虛,甚至像一個小學生一樣的謙虛,教師要蹲下身子,眼睛平視,敞開心扉,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姿態;傾聽是一種熱情的期待,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個性差異,主動地去指導他們,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情感上走近學生,達成心靈的共鳴;傾聽是一種欣賞和尊重,教師需要欣賞,學生也需要欣賞;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也需要尊重。互尊互愛的課堂如沐春風,其樂融融;傾聽是一種寬容和包含,會減少誤會和沖突,增加實現愿望的機會,是一種真正的互惠,實現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親和……
2、教師“傾聽”的必要性
教師自己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欣賞他們思維的閃光點。新課程的實施,將使教育從不同層面打破封閉的圍墻,主動走向開放的狀態,加速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改革,教師要在要求學生認真聽自己講的同時,也要顧及學生的心理特點,觀察他們的上課表現,傾聽他們的議論和回答,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當他們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結論時,教師應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一個好的教師能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們所想到的和已經理解的一切,從而果斷地決定在何時介入討論,以何種方式介入,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水平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不耐煩傾聽學生的發言,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勵,看似是對學生發言的尊重,實則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所以,我們教師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員,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討論與思考的過程,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二、案例研究分析
1、教師“傾聽”不當
我們先來看一下以下的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要認識幾個新的生字朋友,同學們認真拼一拼,找出音節中的介母。
生:我會拼“小”字,介母是i。
師:你真會找,獎你一顆☆。
生:我來拼——“尖”,介母是 i。
師:你的眼睛真會看!也獎你一顆☆。
生:我會拼“寫”,介母是i。
師:你真行!老師也獎你一顆☆。
生:咦?……
有的學生發出了疑問聲,下面聽課的教師也開始竊竊私語,可是執教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講他的課。……
我們都知道,“i”在某些音節中是介母,如“xiao”,“jian”等,但是在“xie”這個音節中,“i”不是介母,它與后面的“e”合起來組成韻母“ie”。這個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老師不但沒聽到,沒有加以糾正,還習慣性地給這名學生加以獎勵,還漠視其他學生的“咦?”聲?不知這樣的教學會將一年級的學生帶向何處?
相反,如果這名教師仔細地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就會發現其中的錯誤,并及時糾正韻母在音節中并不都是以介母的身份出現,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拼音,也不會讓其他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產生疑惑。再說,這名教師哪怕沒聽出學生的回答的錯誤,也總該看到其他那么多學生眼中的疑慮吧,可也沒有加以追究,這是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而故意“忽視”嗎?
而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以對話和傾聽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式來取代以往獨白教學。傾聽,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新課程標準倡導“傾聽的教育”,強調的不僅是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學會傾聽”。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對教師而言,上課是與學生對話,是與孩子交往,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勞動。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地加以引導,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傾聽是一種能力,學生的這種能力就需要教師去培養,而教師以身作則的去傾聽,對學生來說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2、為學生樹立榜樣
在課堂上,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小組討論時,學生是七嘴八舌搶著發言,大家說得熱火朝天,老師時時提醒“小點兒聲”“安靜點兒”也不能讓討論得興趣盎然的學生平靜下來,但是,就在這時,教師對他們正在討論的內容提了一個問題,結果課堂馬上變得一片寂靜,學生表現得與先前判若兩人,在老師反復的詢問下,也只有寥寥的幾只手舉起來回應。這樣的冷場與剛才的熱烈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也可能為此困惑、難堪,甚至因認為學生裝聾作啞而氣憤不已。氣憤也罷,難堪也罷,冷靜地想一想:學生表現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反差?
在討論時,小組內每個學生都在滔滔不絕地講,課堂上人聲嘈雜,去不知所云。每個學生只醉心于表現自己,對別人的反饋或意見置若罔聞,結果根本無法溝通。而回答教師問題時,學生已習慣教師的自作主張、霸道的做法,他們知道教師不可能聽取他們的意見,久而久之,便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很少有人再回答(迎合)教師的提問了。而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教師要負很大責任。因為學生的這些表現在很大程序上是對教師的模仿,回憶一下我們所熟知的課堂情形:教師有權力要求學生對他(她)的話語認真傾聽,但是又有多少教師能夠要求自己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特別是當學生的發言與自己的意見相悖時,能夠耐心地聽學生陳述自己的意見和理由呢?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到學生的行為中,要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就要做好這個認真傾聽學生發言的榜樣。
3、傾聽學生課堂發言的益處
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不傾聽學生的發言的。曾有一堂講述《猴子撈月》的課,講課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體現出他的一種思想是認為這只猴子很傻,于是幾乎全班學生都異口同聲地用“不好”來回答教師“小猴子好不好?”的提問,惟有一位學生不同意,舉手起來回答道:“小猴子好……”這時,只見那位教師走到學生的身旁,用鼓勵、表揚的預期問他:“你能不能告訴大家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小孩子就說:“小猴子怕月亮被水淹死,去救月亮,很善良,也很勇敢。”教師聽完學生的發言,帶頭鼓起了掌,并說:“這位小朋友也很勇敢,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而且說得也很棒,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這位教師能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發言,而不像有些教師不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說不出自己想說的,也扼殺了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反而是鼓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小學生的善良、美好的情感。由此可見,傾聽學生課堂發言是很有必要的。
三、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馬克思范梅南這樣說:“一個真正的發言者必須是一個真正的傾聽者,能聽懂我們日常范圍以外的深層含義,能傾聽世間各事物對我們說的話。”那么,到底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呢?我們不妨從“五心”入手。
平常心 霍姆林斯基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因為愛,所以教師不會壓制學生,不會專橫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因為愛,他總是要蹲下身子,以憐愛為懷,友善地看待學生。“民主、平等、博愛”的教育主題,已讓我們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為“導游”、“主持人”以及“導演”、“舵手”等等,不再是獨霸講臺高高在上,而是以一顆平常心,用和善欣賞的目光,傾聽學生的心聲,進行師生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當師生的心扉彼此敞開,并隨時接納雙方的思想。這時雙方的“對話”同時也是一種雙方的“傾聽”,是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的關系。
細心 傾聽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師注意力要高度地專注,還要有警覺意識,將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這樣才能從學生的發言中,傾聽出學生獨到的見解,傾聽出學生豐富的情感;傾聽出學生的困惑或疑慮,傾聽出深刻的或膚淺的思想;傾聽出學生的欲望需求,傾聽出學生的差異區別。相反,如果似聽非聽,只能停留于表面,就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了。
耐心 課堂上學生時常處于一種“憤悱狀態”,在這時,教師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有執著的精神。課堂氣氛的活躍與熱鬧是有度的,有時短暫的沉默之后,時常會綻放出智慧的火花和創新的光芒,所以在課堂上,不要逼學生,要留一定的思考時間,留一定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充分思索,表達各自的意見,而教師則要耐心的聽取。
信心 我們應該充分地信任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把他們看成一個個特征鮮明的個體,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無論是發言中有失偏頗的觀點,甚至是一些“異端邪說”,教師都應該積極開導,切不可訓斥或者嘲笑。師生在平等交換意見時,教師專注的神情,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其間產生的“張力”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最終孕育出“全新的果實”。
會心 學者肖川曾描述過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狀態,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與思維的共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教師要達到傾聽的最高層次,必須參與和體驗,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理智世界。其要做到零距離接觸、全方位溝通、縱深處發展這幾個方面。
傾聽是一種理解他人情感,心理體驗的手段,對他人的情感、語詞做出表達的方式。傾聽學生是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教師積極傾聽的意圖,不在于證實某種立場或想法的正確性,不再僅是“裁判”,而是要將學生不同的觀點聯系起來,積極的與學生的想法共舞,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
有位作家這樣說:“有的人會走過美麗而視若無睹,有的人會走過痛苦而漠然處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詩人,才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聽到的聲音中不同的靈魂的震顫。”現代教學是合作的藝術,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教師必須學會傾聽,不僅要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更要做一個仁者,擁有寬廣的胸襟,撒播愛的種子;做一個詩人,傾聽花開的聲音,走進學生的心田;做一個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將課堂引向縱深處。
參考文獻
1、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8月
2、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1、2期
3、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Preskill:討論式教學法——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與技巧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7月
4、劉京海: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5、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學會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教學論文)12-06
培養小學生學會傾聽的論文04-14
培養小學生學會傾聽的論文04-14
學會傾聽議論文03-11
新課改下如何使學生學會傾聽教學論文04-23
教學中要學會傾聽論文06-12
學會傾聽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追求的教學論文04-24
學生課堂傾聽能力的培養12-07
學會傾聽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