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今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飛速,市場竟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以下是大學生就業的論文,歡迎閱讀。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1
[摘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時會遭遇到第一學歷歧視,他們承受著工作能力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的雙重壓力。這讓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就業時困境重重: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消極對待求職機會、缺乏努力奮斗的動力。通過法律手段為大學生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用人單位消除偏見、學校為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普通高校大學生提升自己的實力是破解這些困境的重要對策。
[關鍵詞]第一學歷歧視;污名;普通高校;就業
一、第一學歷歧視: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之痛
第一學歷歧視是指招聘單位要求應聘者為985或211高校的畢業生,否則不予考慮。甚至有的985或211高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都會因為第一學歷不是985或211高校而被拒之門外,即遭遇“學歷查三代”的尷尬。早在2012年10月13日,華中科技大學一位應屆博士畢業生“hebaiyun”在校園論壇發帖《談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問題》,痛陳部分招聘單位唯“出身論”的用人標準。帖子稱,寒窗苦讀20余年,一路“過關斬將”終于戴上博士帽,卻因本科“出身”非985、211高校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此帖一發,立即引發了人們對于第一學歷歧視的關注。第一學歷歧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用人單位在其招聘條件中明確要求應聘者畢業院校為985或211高校。第二,畢業于985或211高校的學生將被優先錄取。第三,對于非985或211高校的畢業生設置更加苛刻的招錄條件。[1]如湖南省發布的《2015年湖南省選調生選拔工作相關要求》中明文寫到,長沙市、益陽市要求考生必須是985、211高校全日制應屆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株洲市、湘潭市、張家界市、婁底市、常德市、懷化市、永州市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要求報考部分崗位的考生必須是985、211高校全日制應屆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2]此外,不少用人單位在其招聘條件中明確寫出類似“優先考慮985或211高校的學生”“非985、211高校的學生還需擁有**資格證”的字樣。甚至482016年第6期總第345期在踏上工作崗位后,畢業于985或211高校的學生都可能會享受到更加優厚的待遇。如海口鼓勵企業引進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對引進人才予以購房補貼,國家985和211高校畢業生在海口市工作并繳納3年(含)以上社保的,購買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政府予以不超過2萬元的住房貨幣化補貼資助。[3]針對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學歷歧視問題,教育部辦公廳2013年4月16日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畢業生招聘,嚴禁發布含有限制“985”或“211”大學等字樣的招聘信息。由于反第一學歷歧視相關規定的出臺,目前第一學歷歧視呈現出隱形化趨勢,逐漸演變成大學生就業中的潛規則。以前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簡章上會直接注明“重點大學畢業生”的“門檻”限制,但近幾年來,隨著對就業歧視打擊力度加大,這一條件逐漸從臺面上消失。無論是對內的文件還是對外的招聘簡章,都不會把院校限制寫入其中,但“985、211院校優先”基本是一條隱形標準。[4]有的企業表面上不設置關卡,但在簡歷篩選時對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暗中設卡,或者在面試中以其他理由淘汰非985、211高校的求職者。[5]在殘酷的就業市場中,第一學歷歧視成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之痛。
二、工作能力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普通高校大學生承受的雙重壓力
第一學歷歧視之所以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一項有關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內隱污名的研究顯示,人們認為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差,而985、211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強。[6]污名是一種標志或標簽,表明被標記者具有不受社會歡迎的負面屬性,導致其個人價值受損,社會身份被貶抑,其本質就是對被污名者的消極態度,由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三要素組成。[7]社會大眾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的刻板印象通常包括專業技能欠缺、工作不認真、沒有創新精神、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有偏見的人會贊同這些負性的刻板印象,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產生這樣的偏見:“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就是差。”偏見繼而導致第一學歷歧視行為的發生:“拒絕普通高校大學生。”根據指向對象的不同,污名分為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公眾污名是大多數社會群體對被污名群體持有刻板印象、表現出敵對行為的現象。上述污名現象即為公眾污名。自我污名又稱為內化的污名或感知到的污名,是當人們內化公眾污名時產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喪失,指的是被污名群體成員將污名化態度指向自己而產生的反應。[8]當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遭遇到第一學歷歧視,他們勢必感知到社會公眾對其工作能力的公眾污名。久而久之,普通高校大學生也會將這種公眾污名內化,從而產生對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認為自己工作能力不如985、211高校大學生。內化了污名態度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會將偏見轉向自己,贊同有關自身的消極刻板印象:“對!我就是很糟糕,我就是不如985、211高校的大學生。”自我偏見會導致負面的情緒反應(如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歧視行為。研究也證實,普通高校大學生對自身工作能力存在自我污名,即普通高校大學生也認為自身工作能力差,985、211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強。[9]
三、第一學歷歧視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困境
在第一學歷歧視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大學生承受著工作能力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的雙重壓力。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造成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諸多困境。
(一)普通高校大學生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
由于招聘單位偏愛985、211高校的學生,原本稀缺的就業機會往往被985、211高校大學生所占據,致使普通高校學生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成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最大困境。首先,定向招聘讓普通高校學生缺少應聘的機會。一些好的招聘單位往往會直接進入985、211高校選拔人才,而進入普通高校的寥寥無幾。有調查顯示,超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會進入985或211高校進行校園招聘,而進入非985或211高校招聘的單位不足10家。[10]幾乎所有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都會列出與其專業對口的高校名單,其中211高校和985高校等重點高校占據了名單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11]其次,“院校出身”是很多招聘單位簡歷篩選時重要的隱形標準。有的招聘單位只收985、211高校學生的求職簡歷,普通高校學生連遞交簡歷的機會都沒有。多家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坦言,應屆生所屬院校的等級在簡歷篩選環節會起到很大作用。不僅是校園招聘,即使是實習招聘,首先都是挑出985、211院校學生的簡歷,其次才會在這些簡歷中選擇專業對口的應聘者安排面試。[12]不少招聘單位在收簡歷時首先看高校,985、211,還是省內重點,或者是一本、二本,“簡歷關”難過是二、三本大學畢業生面臨的求職之困。[13]再次,招聘信息定向投放讓普通高校學生可能連招聘信息都接觸不到。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方式上已經由大肆鋪開轉到了定向投放。以工程崗位為例,公司可以通過某個重點高校建筑學院的就業老師,直接將招聘信息投放到班級群中。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是該校學生,求職者甚至連相關信息也接收不到。[14]由于不是985、211高校學生,連最基本的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都沒有了。新華每日電訊曾評論這一現象時說“如果不是(985、211高校畢業生),對不起,你根本沒有入圍的資格。既然沒有入圍的資格,再多證書又有誰會在意?這些證書抵不過一紙學歷、學位證書。對于應聘者來說,學校和學歷是他們的敲門磚,當他們連敲門的資格都沒有時,他們如何證明自己,如何表現自己?”[15]
(二)普通高校大學生消極對待求職機會
污名會導致被污名個體自尊降低[16]、行為表現較差[17]。普通高校大學生承受著工作能力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的雙重壓力,污名會讓他們在就業時自尊降低,消極對待求職機會,這成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另一困境。首先,污名讓普通高校大學生對求職失去信心。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遭遇到了第一學歷歧視,屢次受挫以及對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都會導致他們在求職時沒有信心,認為自己就是很糟糕。由于擔心自己在求職時再次遭到拒絕,不少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應付了事,甚至主動放棄求職機會。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普通高校大學生一說到找工作就灰心喪氣,還沒開始找工作就斷定自己一定會失敗;有的學生即使勉勉強強去參加了招聘會,也畏畏縮縮,不積極主動推薦自己;有的學生因為對自己信心不足,錯過了不少求職機會。其次,為了緩解污名的負面影響,致使有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失去誠信。由于普通高校學生在求職時會遭遇到“簡歷關”這道門檻,這讓有的學生不惜“鋌而走險”“注水”簡歷(偽造實習經歷、學生干部經歷和獎學金),以求得筆試面試的機會。[18]甚至有學生認為“簡歷不造假,十足一大傻”。[19]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一方面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卻消極對待求職機會,這讓他們在求職的道路上更加舉步維艱。
(三)普通高校大學生缺乏努力奮斗的動力
污名具有外溢效應[20],即只要個體受到了污名的威脅,那么個體在脫離該情境后的任務中也依然會表現出行為上的損害。[21]雖然工作能力污名是針對工作情境、求職情境而言的,但由于外溢效應的存在,導致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非工作行為、非求職行為上也表現出行為的損害,最典型的表現是致使他們缺乏努力奮斗的動力。雖然大學生求職一般是在大四才開始,但幾乎所有的大學生一踏進大學校門就開始關心畢業以后的工作問題。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第一學歷歧視,感受到人們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加上普通高校大學生這一污名身份從一進大學校門開始就固定了,沒有改變的可能。于是不少普通高校大學生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對未來灰心喪氣,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學習動力不足、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程斯輝指出,校歷歧視把人向上的追求與進取定格在求學的學校之身份上,無異于以人生的第一步且對未來無從知曉、無從把握的第一步來判定人的命運。時下,校歷歧視正在把人向上奮斗、努力的熱情慢慢地扼殺和凍結,許多畢業于非重點高校、非“211”、“985”高校的學生無奈地哀嘆:選擇只有一次,努力也是白搭。[22]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缺乏努力奮斗的動力,這可能導致他們荒廢大學學業,在畢業時專業技能缺乏、綜合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他們求職的困難。
四、第一學歷歧視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出路
學變為要上好大學:能上二本的希望通過復讀考上一本,能上一本的希望考上名校。[23]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曾指出第一學歷歧視不利于社會選拔多樣化人才,也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對實現高等教育結果公平會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24]我國有2000多所普通高校,985、211高校僅有112所。2016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高達765萬人,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大軍中,普通高校大學生是絕對的主力軍。在第一學歷歧視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探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出路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法律保障: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第一學歷歧視是對普通高校大學生權利的一種侵犯,因此從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教授羅和安認為,缺乏完善的反就業歧視法律體系、有力的反就業歧視行政措施、健全的反就業歧視監督機制和救濟機制,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現象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25]當前,雖然《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有關于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條款,但還沒有專門針對就業歧視方面的法律法規出臺。目前,我國的就業平等權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項停留在紙面上的權利,主要體現在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實施不理想兩個方面。[26]因此,政府應該加強有關就業的立法,尤其是要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從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學生享有與985、211高校大學生同等的就業機會和條件。同時,政府加強監管,對于招聘單位將學歷歧視隱形化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對于遭遇學歷歧視的大學生給予及時的救濟和幫助,切實營造出公平的就業環境。
(二)消除偏見:不戴有色眼鏡看學生
作為招聘單位,要消除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偏見,不要以校取人。大學生畢業于985、211高校還是普通高校,主要是由四年前的高考分數決定的,這并不能代表其四年后大學畢業時的工作能力。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齊紹平認為,不能說985、211高校的學生就比非985、211高校的學生優秀。[27]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馬陸亭認為,學生進入大學后的可變因素也還很多,如果僅僅依靠中學畢業時的高考成績,就把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未來固化下來,既不科學,也不負責。[28]因此,招聘單位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普通高校學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普通高校學生,而是要根據崗位需求,制定出德、才選拔標準,通過對應聘者實行嚴格的考核,擇優錄取。正如羅和安教授所說,“招人選才時,可以對能力提出要求,但不應對身份做出限定”。[21]
(三)就業指導:為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作為普通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為學生就業保駕護航。首先,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校要給學生普及有關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幫助學生識別和應對就業中的各種歧視(包括第一學歷歧視)。其次,提升學生求職效能感。針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自我污名,可以通過優秀學生求職成功案例分享、自信心訓練等措施提升學生的求職效能感,消除自我污名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心態步入職場。再次,提高學生求職技巧。如對學生進行面試技巧培訓、簡歷制作培訓等;幫助學生分析求職崗位的需求,讓學生找準就業目標,并學會針對不同的公司有的放矢。最后,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在低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讓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逐漸明確未來職業的規劃,更早地為就業做好準備。
(四)提升自己:用實力打破污名現象
作為普通高校大學生,面對第一學歷歧視,抱怨不公平是沒有用的,用實力證明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畢竟“學校不過是一張火車票,985、211是軟臥,一本學校是硬臥,二本學校是硬座,三本學校是站票,專科學校的只能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板并不關心你是怎么來的,只關心你會干什么”。這就要求普通高校大學生不要自輕自賤,而是要在大學期間扎扎實實提高自身素質,擁有較強的實力才是打破工作能力污名的真正利器。
參考文獻:
[1]汪棟、董月娟.博士生就業市場“第一學歷歧視”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05):82-85.
[2]唐湘岳.選拔人才,只唯“985”“211”?[N].光明日報,2015-3-21(1).
[3]海口教育網.高校畢業生,海口工作繳社保3年購新房最高補2萬元.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2
[摘要]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體系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愈發普遍,隨之,“就業難”也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雖然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心里素養,往往才是就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誤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心理
面對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看待大學生就業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進行引導和教育,同時可以通過學習和輔導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修養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其個性的獨特發展,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1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
1.1期望過高
期望過高的就業心理是指一些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的時候,更多的人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無壓力工作,對于社會更多的基礎性的、底層的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態度,總想要最好的工作,沒有真正的對自己、對工作的一個正確的態度,一份責任心。另一方面是對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估計的不足,好高騖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很好的工作,也就產生了對用人單位提供的薪資待遇和其他相關報酬沒有達到自身期望值的現象,身邊有同等就業的同學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沒有結合實際,所以就會造成大學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業困局。面對現階段激烈的求職競爭,大學生應該放下身段,積極從事基層工作,打好基礎。
1.2規劃不充分
大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能力和思考興趣導向以及就業意向,容易受到同學就業和社會大眾心理等因素影響,盲目跟從就業。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求職就業,也為國家對于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業恐懼
就業恐懼癥,大學生在面臨就業的時候產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從而開始懼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學習后認為自身的能力和知識還不足以應對工作,工作能力不夠優秀,沒有辦法面向社會激烈的崗位競爭,這種不自信直接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同時不敢主動的推薦自己,沒有辦法主動積極地去競爭用人單位的不同崗位,這樣無形中就喪失了其主動的優勢。這種狀態下無形中就使大學生本人陷入了就業難的困境,他們無法根據就業的壓力和形勢進行客觀準確地評價自身優勢與“短板”。
1.4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對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導致大學生產生恐懼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
2大學生就業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系統性的就業指導,而且學校是將學生和社會聯系起來的一個橋梁,高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大環境下,學生們在認真刻苦學習知識的`同時,內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壓能力逐步加強。所以,進一步豐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覺悟,不僅能幫助大學生順利緩解就業方面的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還可以為高校本身提高綜合就業率。
2.2家庭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增大
家長作為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家長將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卻忽視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帶給子女的心理壓力越大,盲目給子女定了發展的方向。于是大學生忽視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選擇標準高、層次高的招聘單位或崗位,結果增加了就業失敗的可能性。
2.3大學生對就業沒有充分的準備
面對各種各樣的招聘會、招聘信息,大學生能否正確的過濾就業信息,找到合適的崗位,成為了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挑戰。往往大學生會由于心理準備的不足導致一遇到問題就退縮,沒有自信面對,從而和別人對比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當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復復,內心落差越來越大,心理問題大于能力問題,導致就業愈發困難,此時更應該多注意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抗壓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壓力,增加自身下意識的鍛煉心理抗壓的能力,不斷增強自信心,以良好的就業心態,來抵御外來世界給予的壓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就業,早日就業。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3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不僅與當前的就業形勢有關,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運用調查問卷法對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及其影響因素從個人屬性、人力資本、先賦資源、物質資本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從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政府等四個角度提出相應建議,促進大學生形成合理的就業取向,促進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取向;影響因素
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及其影響因素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促進社會穩定。本文采用網上問卷的形式進行隨機抽樣,以山東理工大學應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其中涉及不同學院、專業、性別、戶口等等,本次問卷共回收102份。根據有效問卷進行樣本信息描述,以及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深一層次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取向分析
大學生就業取向屬于一種心理上的范疇,指大學生對于找工作的一種心態、觀念。一般來說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可以從就業去向和就業期望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去向
第一,企業求職。企業求職是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所選擇的去向。企業求職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機會可供選擇,更早地步入社會,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減輕父母親的負擔。第二,繼續深造,如考研、出國等。考研的原因有的是對學科感興趣,或者迫于當前的就業形勢、父母的壓力,或僅僅為了獲得學歷。第三,公務員和事業編。近幾年考公務員和事業編的熱度一直持續不降。公務員、事業編工作較為穩定,福利保障好,工作環境舒適。第四,創業。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劇增,更多的大學生選擇創業。這既有利于減輕自己的就業壓力,也可以帶動社會人就業。
(二)大學生就業期望
1.就業地區:樣本中期望在東部沿海地區就業的大學生比例為53.92%;希望在家鄉就業的比例為34.31%;期望在中西部以及農村的比例均為1.96%。大學生所期望的就業地區呈現出地域的不平衡,較多的畢業生選擇在東部沿海就業,這也就造成了東部地區就業人數供大于求,農村以及中西部地區就業供不應求的形式。2.就業單位:樣本中期望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最大為31.37%,其次是自主創業所占比例為24.51%,再次是期望在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所占比例分別為19.61%、11.76%,民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所占的比例較小。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想去大中型企業,期望較為穩定的、福利待遇較好的工作。其次,想要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所占比例較大,看出現在大學生創業意識較強。3.就業薪資:樣本中期望工資為5000元以上的比例為55.88%;期望工資為4000-5000元的比例為27.45%;期望工資為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為16.16%。由此可看出,期望工資為5000元以上的大學畢業生超過了樣本的一半,就業工資的期望相對較高。由上述對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地區、就業單位、以及期望工資三個方面的就業取向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期望在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就業,期望去工資更高、待遇更好的單位工作,所期望的工資偏高。大學生這樣的就業取向在外界就業形勢不好的基礎上,更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因素分析
不同大學生的就業取向不同,如對于大學生選擇企業求職來說,他們所期望的就業地區、就業單位、期望工資是不同的。
(一)個人屬性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
個人屬性是指個人所固有的、不會發生改變的本質特征。本文從性別、生源地、專業等三個方面來分析個人屬性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1.性別因素:調查樣本中男性和女性大學生大部分選擇東部沿海地區和家鄉就業。男性大學生選擇在東部沿海地區就業所占比例為58.49%,女性大學生所占比例為48.98%,男性大學生選擇在家鄉就業所占的比例為32.08%;女性大學生所占比例為36.73%。由上述分析結果看,男性大學生選擇在東部沿海地區就業所占的比例大,男性大學生可能會更想去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而較多女性大學生更期望留在家鄉就業。性別的不同會影響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地區。2.生源地因素:來自城市的大學畢業生想創業的比例最高為44.44%,而縣城和農村的這一比例較低,來自城市的大學畢業生家庭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相對較好,社會關系更加廣泛,可以為子女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信息。來自農村和縣城的畢業大學生,期望在黨政機關的比例最高為33.33%,他們相對于城市的大學畢業生來說,他們的資源相對較少。大學生生源地的不同對期望就業單位有影響。3.專業因素:文科和理工科大學生期望的工資差異較大,文科大學畢業生期望工資明顯低于理工科學生。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期望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大,為75.47%,期望在工資在4000-5000元工資的比例僅為16.9%。文科大學生期望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為34.69%,期望工資在4000-5000元工資的比例最大,為38.78%。理工科的知識相對于文科來說,更加偏向于技術性、應用型,國家發展離不開理工科的人才,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社會價值,不斷進行科技創新。
(二)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的人力資本是指大學生在教育、經驗、身心素質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技能的積累,高校的教育以及大學生自我的投資都對大學生就業資本有很大影響。本文從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以及工作經驗(兼職、社會實踐)等三個方面來分析人力資本對于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1.學習成績因素:樣本中成績很好的大學生選擇黨政機關所占的比例為57.14%,隨著成績越來越差的大學生選擇這一崗位的比例越來越少,成績好的學生會有更大的人力資本。成績較差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所占的比例最大,成績較差的學生在找工作方面或許會有些劣勢,他們更想通過創業等方式就業。大學生成績的優異對期望單位有影響。2.學生干部因素:在當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中,期望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大學生所占的比例52.94%,期望工資在4000-5000元所占的比例為35.29%;在沒有當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中,期望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大學生所占比例為56.47%,期望工資在4000-5000元所占比例25.88%。由上述分析結果看出,大學生是否當過學生干部沒有對期望工資產生影響。3.工作經驗因素:期望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大學生,工作經驗非常多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少為50%,工作經驗非常少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多為66.67%。工作經驗多,或許知道工作的艱辛,也了解一些工作基本的工資,更現實一些。大學生工作經驗的多少,對其期望工資是有一定影響的。
(三)先賦資源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的先賦資源一般是指家庭給予的資源以及社會關系,本研究主要從家庭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先賦資源來闡述的,從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方面來分析先賦性資源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1.家庭背景因素: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家庭背景重要的大學生占55.89%,認為重要性為一般的大學生比例為29.4%,認為家庭背景不重要的大學生僅為14.7%。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家庭背景對于就業來說是重要的,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獲得更多的關于就業的資源,比如更容易獲得就業信息,更容易找到工作等等。2.社會關系因素:由調查結果來看,約70%的大學生認為社會關系對于就業來說是重要的,認為重要性一般的大學生所占比例為25%,認為不重要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僅為4.5%。擁有豐富的社會關系這一資源,在就業中可能會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就業渠道、就業機會等。
(四)物質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本研究中大學生就業的物質資本主要是從家庭的收入來進行分析的,家庭收入對大學生的就業取向有一定的影響。對家庭月收入與大學生期望月工資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得出,大學生家庭月收入與大學生期望月工資有相關關系。家庭收入較高的大學生所期望的薪資更高。
三、優化大學生就業取向的政策建議
(一)大學生形成合理的就業取向,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首先,大學生要樹立一個合理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應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市場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定位,不要眼高手低,應先就業后擇業。其次,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素質等就業能力。專業基礎知識方面應該穩扎穩打,同時要學以致用,積極開拓創新,這樣才有更大的資本去獲得更好是我工作。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學習怎樣與人良好的溝通,擴大朋友圈,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鍛煉自身的能力,同時發現自身的不足。
(二)挖掘和利用家庭資源,重視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背景與其衍生的社會關系對于我們就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為大學生提供最可靠的就業資源。首先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家庭這一資源,這樣可以降低在找工作時花費的就業時間、金錢、精力等成本。目前仍有很多家長來決定孩子干哪一行,做什么工作,雖然父母經歷過找工作的經驗,聽取父母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完全忽視市場需求、以及自己的期望愛好。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完全忽視孩子在就業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不能及時的疏導孩子就業的心理壓力。所以應重視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合理的就業取向,在由孩子自主決定時,結合家長指導以形成良好的就業取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取向,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學校應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市場需求,有利于大學生樹立一個合理的就業取向,根據實際情況來擇業。開展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求職技巧、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如成功校友的講座,定期心理輔導,有利于大學生形成一個合理的就業觀。另外,學校應和校外企業單位合作,定期舉辦校園招聘會,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提高就業率。
(四)政府制定政策重點扶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
首先政府應增加就業崗位,制定相關政策,形成合理的就業市場機制。通過出臺政策促進就業市場形成公平就業的氛圍,引導大學生減少使用不合理的就業方式就業。然后政府根據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及地區性矛盾,對在中西部地區以及貧困山區、農村就業的大學生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對基層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減少稅收、資金補貼等等。最后政府應形成正向的輿論向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取向,公務員、事業編等工作雖好但是崗位太少,不要以舊的思想觀念來束縛自己,要形成新的就業思維模式,根據社會的需要實現自身價值。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的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創業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關于就業論文03-29
大學生就業論文08-16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就業論文精選03-30
大學生就業與成才論文06-12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論文03-31
大學生就業論文例文06-12